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你可以一边想念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依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依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以为在看一本小说。

一方面,作者和译者的文字功底都很深厚,很多心理和景观描写,文学性、代入感都极强,与优秀小说并无二致;另一方面,书中的成长故事离奇荒诞,戏剧性的冲突张力极强,令人难以相信来源于现实生活。

这本书实际上是主人公塔拉成长史的自传(塔拉·韦斯特佛,美国历史学家、作家,17岁前从未上过学,靠自学上大学,后来取得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01—成长的血泪

她在美国山区出生,家中六个兄弟姐妹。

父亲经营垃圾场,极度偏执,易怒易狂,坚信世界末日即将降临,对政府极不信任;母亲制作草药酊剂兼职助产士,隐忍顺从,缺乏主见。

在父亲的强势要求下,一家人生病从不就医,认为是对上帝的亵渎;小孩不会被送去上学,而是每天在废料厂帮父亲干活,因为父亲认为在学校会被政府洗脑;一家人不断的囤积物资,为臆想中和政府、警察的对峙以及世界末日到来后的生存做准备;他们固执地坚信,洁净是虚伪,污垢才是真实。

一家人总是伤痕累累,淤青、跌落、车祸、脑震荡等灾难如影随形······

在父亲极端偏执思想的不断灌输下,他们视体会苦难为上帝的赐福。

塔拉的成长史,可想而知是一段野蛮的苦难史,父母是自己绕不开的一座大山,她的精神世界是完全封闭的。

她也一度坚信,自己的未来就是结婚生子,继承母亲的活计为她人接生。

直至青春期的一幕幕戏剧化的血泪经历,让父母从小灌输的信念开始动摇: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将她推向巨大的废料厂轧钢刀;一个哥哥暴露出强烈的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就将塔拉的头塞进马桶,掐着脖子叫她妓女,而母亲无动于衷选择沉默。

幸运的是,塔拉暗夜深渊般的生活中,还有一个与其他家人迥异的哥哥,给她带来了一丝星火。这个喜欢看书、听音乐、做分类整理的哥哥,通过自学,离开家去上了大学,让塔拉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

塔拉也开始在为父亲工作的间隙偷偷自学,为上大学做准备。

她开启了奇迹般的“逆袭”。她先是收到了一所教会大学的录取通知,然后受到贵人(自己的导师)帮助,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攻读硕士,最终拿到剑桥的历史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在重新融入主流生活的过程中,塔拉逐渐发现自己过去所积累的生活常识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

她牙疼的要命的时候,吃一片止痛药要克服极大的心理障碍,因为父母灌输给她的“常识”是化学药品会在人体内留下毒素;刚上大学时她觉得那些涂口红穿着清凉的女同学都是不道德的,因为她在家哪怕涂个口红,都会被称为“婊子”;甚至连使用卫生间后要冲水、洗手的常识,她都需要从头学起。

原生家庭的烙印仍然带给她很多格格不入的痛苦和泪水,在她想要展翅高飞追逐自我的时候,不断揪扯捆绑。

她逐渐地发现,止痛药确实会缓解自己的疼痛;

穿着清凉的女孩子并不是“不道德的”,相反都很善良可爱。

她觉察到父母在自己的大脑里植入的很多知识都是扭曲的,充满偏见的,与事实不符的。

她决心重装自己的“操作系统”,独立地面对真实世界。但她的改变被家人认为是一种背叛,塔拉自己在接受一套新观念的时候,也没法完全抛弃父母的旧观念的影响,这两套解释世界的逻辑是没法兼容的。想要融入现代社会,过“正常的生活”,就意味着跟家庭决裂。这令她一度精神奔溃。

人生也许就是出生时被随机的抛到世界任意角落后,在种种不确定的变量因素中择路而行,与世界博弈的过程。

有人住高楼,有人处陋巷,还有人陷深沟;有人终其一生,在通往罗马的道路上跋涉,而有人生来就在罗马。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塔拉在本书的最后,精神恢复正常,取得了现实社会的成功。但仍然没有和原生家庭和解。

02—改变的火种

塔拉个人的逆袭经历近乎奇迹,不可复制。

至少对于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孩子而言,通过自学掌握六年左右的数学教学内容,考取教会大学,她的学习能力堪称天赋异禀。

除了教育制度的利好、教会大学招生时本身的倾向性、贵人相助等因素外,塔拉在与原生家庭的“毒能量”反复拉扯对抗中磨练出的心理能量,对于她在“择路”的重要节点时能够“顶上去”,做出正确选择,居功至伟。

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我们无法学习她的天赋异禀,也很难复刻外部助益,但就心智提升而言,仍可总结出几条关键线索:

首先,教育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它不仅仅是技能学习,更重要的是自我创造,自我发现;它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使偏见更加顽固,而是接受更多的可能性,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和历史。

也正是教育,让塔拉找到了一个可以全新看待自我的视角,去理解和接纳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她抛弃了父母灌输的错误知识和观念,重新建立了自己观察思考融入世界的坐标系,重装了她自己的“新操作系统”,并通过新视角的反思,消除了“旧操作系统”里没删除干净的宿命论和决定论的顽固bug,从精神奔溃中走出。

不论何时,不要放弃对教育的渴望。本书的英文名称,即为《Educated》。

其次,原生家庭的魔咒并非不可战胜。教育可以培养自我的意识和想法,爱也不应是捆绑控制。你可以主动选择离开,爱并不意味着不可分割,想念也不意味着做错。正如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依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依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以爱之名控制和改变他人,并非爱的真谛。

生而为人,各有战场和归宿。你可以像鸟,离巢后啾啾而鸣,心怀不舍,但终将要飞往你自己的山。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pf/5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