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欣,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笛箫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曾任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创作部副主任及竹笛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年至年开始在西安等地演出笛子独奏、笛子二重奏。这一时期創作并演奏的代表曲目有《延河畔上迎亲人》、《野营路上》(笛子二重奏)、《欢腾的延河》等。年入选陕西代表队,参加了文化部举行的全国音乐调演演出笛子二重奏。
年至年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笛子演奏专业教师。年考入本院作曲系专修科学习,年毕业。年由学校派往中央音乐学院随袁静芳老師、军驰老師短期学习。回校后开创了《民族器乐作品分析》(定为西安音乐学院必修课程)及《小型民族器乐曲写作》课程,并担任教学。这一时期任民乐系编创教研室主任,不再担任笛子演奏专业课程教学,直至年再次兼任。曾随西安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出访台湾及瑞士、德国、法国等欧洲六国演出。
曾在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创作》等发表过民族器乐曲及歌曲数十首,部分作品录制盒带、激光唱片出版发行,或在省、市及全国比赛中获奖。其中吹打乐《轩辕颂》于年被选定为“清明轩辕黄帝陵公祭典礼”用祭祀曲(年至年)。主要作品有:笛子独奏曲《乡歌》、唢呐与乐队《关中情》、民乐六重奏《臆象》、民乐五重奏《雪梅》、扬琴二重奏(山趣》、二胡与古筝《枫叶》等。键笙独奏曲《草原素描》等数首曲目收入全国社会音乐考级十级曲目。《乡歌》、《关中情》、《草原素描》、《山趣》等被多所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纳入教学曲目。《关中情》、《乡歌》多次被全国重大民乐演奏比赛选定为演奏曲目。出版了CD专辑《梁欣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选》,曲集《梁欣重奏作品选》及《笙教程》(合作)、《二胡教程》(合作)等。
年、年分别在西安音乐厅举办了《梁欣师生笛子演奏音乐会》和《梁欣作品音乐会》。
年陕西省音乐创作演唱演奏会梁欣笛子演奏
《延河畔上》,《野营路上》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活页器乐曲》
年陕西省音乐创作演唱演奏会《简报》
有关野营上的评论文章
作品展播(音频)
《野营路上》
作曲:梁欣
配器:石夫
演奏:梁欣、张延武
伴奏:铁一局文工团交响乐团
指挥:谢提音
披着霞光,踏着晨露,一支野营队伍精神抖擞地行进着。此曲作于年,于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活页器乐曲》发行,年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笛子曲选》。《啊,青春》
作曲:梁欣,邵华
演奏:张延武,张晓峰
协奏:西安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指挥:鲁日融
左起:邵华,刘森,梁欣
此曲于年创作、录音,未曾公开发表、出版及演出。30余年岁月沧桑,重新审视作品,已感时代烙印深刻,且不尽如人意之处多矣;但再忆当年情景仍感其真切之情未泯、胸有余波......今遂公开发表此年之录音。梁欣演奏录音三首:
《幽思》
作曲:贺绿汀
演奏:梁欣
《妆台秋思》
古曲:杜次文整理
演奏:梁欣
《小放牛》
民间乐曲:陆春龄改编
伴奏编配:梁欣
演奏:梁欣
六十多岁时仍与笛子缘分不减,有时给学生上课后余兴未尽,我便会乘兴随意清吹,偶而也用电脑录下来。这些录音虽多有力不从心之感,但还是从中选取数首新配伴奏做成,聊以慰籍与笛结缘数十载却鲜有录音之遗憾。梁欣.3.10《凉州写意》
(管子、键笙、箜篌三重奏)
作曲:梁欣
演奏:吴晓钟(管子)郭长锁(键笙)马晓兰(箜篌)
以古朴、深沉的古风慢板,热烈欢腾的西域风快板两个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音乐主题的展示、对比,描绘大漠孤烟、羌笛幽怨的塞上风光;激越奔放的民族歌舞以及古凉州热情淳朴的民风。此曲创作于年。发表于《梁欣重奏曲选》(学艺出版社·年7月),并收于CD《梁欣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选》(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CD《梁欣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选》
(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山趣》
(扬琴二重奏)
作曲:梁欣
演奏:张丽娜,李强
此曲创作于年。全曲由[引子]、[雀嬉]、[幽兰]、[鹤舞]、[溪流]、[尾声]六个部分组成。[引子]以舒缓、沉稳的旋律,丰满的和声表现了大山厚重、深沉,包容万物的气度。双键竹的使用提供了演奏和声的基础。,明快、活泼的动机在欢乐的场景中变化着、时隐时现,山雀的嬉闹伴随着山中奇特的声响,充滿情趣,生机盎然。,运用了滑音指套的滑抹技巧,以歌唱性的旋律赞美空谷幽兰的高洁、典雅。,舞蹈性的三拍子节奏、富有动感的旋律,以两个声部的对位互动,描写了山坡上仙鹤翩翩起舞的形象。,热烈、奔放,是全曲的高潮。两个声部叠置的快速半音阶进行及其循环往复和夸张的力度律动,描写了变化莫测的漩涡,奔腾不息的溪流、势不可挡。[尾声]是引子的再现,厚重、深沉是大山的永恒。此曲曾发表于人民音乐出版社《民族器乐曲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年9月)并收于CD《梁欣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选》(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雪梅》
(二胡、笛子、键笙、钢片琴、古筝五重奏)
作曲:梁欣
演奏:于奋扬(二胡)张延武(笛子)张寒冬(键笙)
张列(钢片琴)常小东(古筝)
疏疏雪片,婷婷玉梅,宁静而有生气,素洁而又高雅……乐曲抒发了对此景物的赞美之情。主题素材取自范成大曲,姜夔填词之歌曲《玉梅令》。此曲创作于年。曾获全国第三届民族管弦乐展播(年)重奏作品三等奖。发表于《民族器乐曲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并收于CD《梁欣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选》(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枫叶》
(二胡与筝)
作曲:梁欣
演奏:张冀文(二胡)薛莲(古筝)
枫叶,绿色清新,红色热情。此曲发表于《民族器乐曲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并收于CD《梁欣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选》(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年获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政府奖)征集评奖一等奖。《清秋》
(笛子、扬琴、大提琴三重奏)
作曲:梁欣
演奏:王月(笛子)赵小桐(扬琴)孙鹏(大提琴)
凄风劲/满地黄叶/叶之舞/风依旧。此曲作于年。年“梁欣作品音乐会”演出,录音。上世纪八十年代参与
笛界学术活动照片
左起:
梁欣蒋詠荷孔建华刘管乐赵松庭元修和张维良
与蒋詠荷老师(右一)
与刘森老师与赵松庭老师
左起:张晓峰曲祥元修和梁欣张延武
左起:张晓峰王铁锤(不确定)孔建华赵松庭刘管乐元修和梁欣张延武
左起:张晓峰张维良张延武李镇元修和梁欣(不确定)
作品展播(视频)
年臺北琴園
音樂會
《歡騰的延河》
作曲:梁欣
演奏:张延武
此曲作于年,发表于上海音乐出版社《笛子曲集》(第四集)。
年臺北琴園
音樂會
《延河畔上迎親人》
编曲:梁欣吉喆配伴奏
演奏:张延武
此曲作于年,以陕北民歌《打黄羊调》为素材而创作。发表于人民音乐出版社《笛子教学曲精选》(曲广义、树蓬编订)。
由梁欣于“陕西省音乐舞蹈调演”(年)中首演。现播放的视频为张延武在台北音乐会上的演出。
年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
《秦风秦韵》大型民族音乐会
《乡歌》
作曲:梁欣
配器:张延武
演奏:张延武
“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对故乡的眷恋是那些异乡人终生难解的情结,更何况那些飘泊海外、浪迹天涯的拳拳游子……
《乡歌》创作于年夏天。作品借用陕西风格音乐语言、用对家乡的赞美、歌唱,抒发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发表于人民音乐出版社《笛子教学曲精选》(曲广义、树蓬编订)及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多种笛子曲集。收入中国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的教学曲目及考级教材。并收于简广义CD专辑《牧民新歌》(任诗杰实业有限公司制作出版)、《北派笛子名家名曲》(福茂唱片出版社发行)等唱片集。
《乡歌》
作曲:梁欣秦俭配钢伴
演奏:孟繁珍
讲《乡歌》谈笛乐(年4月给学生王振上课手记)刘森
听到了你的笛声,感受到你与竹笛相处相爱相合的音乐心灵关系,这悠扬的笛声是从紫竹中发出来的。实际上那不仅是紫竹笛发出的乐声,那是你自己心中的激动流淌,是你心灵与竹韵凝炼在一起的乐思,多么美妙啊!演奏到兴奋时,我已感受到你与竹笛的情缘,人与乐的情思。
人说话时会用语言交流情感,写字能用文字表述意愿与志向而音乐的语言既不是文字也不是绘画,不是写的也不是看的,这音乐的语言不仅能听懂领会,这是一种艺术的智慧,一种有生命哲理的音乐语言思维智慧一生的追求。代代的传承追求不舍不弃构成了几千年的音乐文化长河。
竹笛的演奏已有几千年的历程,几千年的吹法。但谁能知道古人吹笛的方法,而古诗中却描述得非常动人。那情节留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谁家玉笛暗飞声···"用玉的感觉去形容笛声的动人记忆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真是谁都讲不清楚的事了。代代有人吹竹笛,代代都一样。代代有人吹竹笛又代代都不一样,你怎么看待这个竹笛艺术的历史。丰厚的文化遗产要继承,要发展,继成就是学古人前人的成果,业绩。发展就是自己在这基础上作出新的理解,新的创造。这两方面是一致的连贯的。吹出新的时代之音,演奏出新的音乐。音乐就是一种生命的语言,灵魂的艺术。竹笛虽小但之是今古相通,生命相通的艺术,代代相习的艺术,你对他是如何看待的呢?
人们都说竹笛演奏分南派,北派,我认为竹笛的演奏若认真分析是一人一派,每个成功者都是一派,谁与谁都不相同。有相同的一面但又有不相同的一面。我曾经去沈阳音乐学院听过二十一位同学演奏“三五七”,他们做到了所有的演奏技巧和细微的指法都一致。非常统一的要求让二十一位不同的人同奏一个曲子,创造了竹笛的不同而合,这也是个奇迹。不同的乐器组成了乐队是做到不同而合,而个性强烈的竹笛也可以不同而合啊!个性与共性同时存在,只是选择的方法不同而已。
竹笛的声音有穿透力,远处传来的笛声给人一种清新的韵味,而竹笛在吹奏时是很响的,这响亮的声音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声音存在的盲目性,需要引进自我调整。要找到竹笛声音存在的美。情真韵美是要寻找和建立的。它既是一种技法,又是一种美的追求。一种愿望,一种竹笛特有的音乐存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不仅动听美妙它带给人的是对故土的思恋,对亲人的想念。音乐绝非炫耀技巧,他能把所有听笛人的心凝聚在一个时空里,把心中的灵魂期盼融合在一个共同欣赏的笛声中。诗中并未描述何人吹笛,以何方法技艺去演奏,但这笛声是绝世之乐,是人们心灵中挥之不去的的绝响。那是一场绝妙的竹笛音乐会,在一个星空闪烁的夜晚,这笛声在诉说着离别之苦思乡之恋,也在祝愿着人们明朝的行程。那是一个一生情缘的生命写照。笛曲起到了勾动人们心弦的艺术感受。时至今日我也没有找到“闻折柳”这首曲牌,只是去陕西集贤村听到“柳生芽”,那曲牌饱含情意,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但那是一个刚刚经过严冬后的初春之感受,它把生命的苦乐交织在一个流畅的曲牌律动中。“柳生芽”是一首春天的歌,听那工尺韵曲唱诵让你回味冬去春来的音韵情怀。
你演奏梁欣先生创作的笛曲“乡歌”,不是古曲,是一首以民歌及关中地区音乐风格而创作的笛曲。民歌和民间曲牌音乐被作曲家在心中凝练了一首代表作曲家当时心灵感受的作品。“乡歌”被很多笛迷们演奏,我听到过简广易的演奏,不知为何总感到没有做到尽情尽意的演释。“乡歌”是个和民间音乐结合的好作品,吹好它是有难度的,不可简单从之,要从分析入手对作品进到深入些的理解,才会把音乐的存在表现出来。
《乡歌》创作于年,应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它不同于那些欢快热闹的笛曲。它有特殊的音乐语言个性。浓浓的乡情,往日的回忆和喜悦的心绪,组合在一个作品之中,采用了民歌但又不是民歌,选用了曲牌音调但又不是曲牌音乐。如何去把握表现它,我看要从乐曲的结构段落和音乐的对比中去认识。他设计的结尾太难了,高昂的笛声在高音区渐渐的远去,这样的表现力,需要有极致的呼吸控制功力和艺术意境的展现能力才能完成。没有这般演奏能力的人是不能把作品完整展现的。一个如歌的音乐在最后一段展现时成了一首颂歌,这种音乐的转换的变化就需要演奏家纯熟的表现力了。这是一首人人都会吹但又很难驾驭的作品。作者是竹笛演奏家又是一生投入到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是竹笛乐曲与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的心已与竹笛连接成一个生命的整体。苦难,思索,欢乐,期盼......尽在曲中。你能透彻理解这种音乐的意境吗?一种如画的,生活的生动的乐思。这作品不同於当代的学院派,它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中开出的花,是一种如醉如痴的爱。他酷爱竹笛,竹笛也陪伴着他共同让笛声韵味无尽的流淌。“乡歌”不是民间音乐,更不是一般的练习曲,是一首有结构、布局、意境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作品。从内容中的语言思维涵盖力,到音调技法的形式结合你要寻找到一个竹笛音乐之美,生命之美。“闻折柳”表现的是惜别与期盼,“乡歌”是另一个时代的期盼希望之乐。我从未听过作者讲述作品创作过程,一提起“乡歌”梁老师他总是说请帮助修改,这样的谦虚可不要随便的接受。这是一首成功的有传承力的作品,有机会你要向梁老师请教,对这首作品的内容、技法、调式及一些关键地方,在力度上如何处理会更好。《乡歌》是一首考验演奏者艺术表现力的作品,要仔细的探寻。我们对待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找到作品中的音乐存在意境,在这个基础上溶入自己的理解,让作品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每一次练习都是寻找、理解和表现。你已经可以全部演奏了,但应当细致,应当从分析理解入手更深刻的热爱它,找到音乐流动的关键所在。
音乐开始的引子是随风而来的笛声漂浮在山谷中,能听到山谷的回鸣,给人以清新开朗像春天般温暖的感觉,节奏的自由给人一种生活的自信,很美的自信,这也是竹笛吹奏最善于表现的手法。引子带入到乡歌的主题,明亮、流畅,优美如民歌的笛声在旋律的歌唱中演奏。那是一种生活的画面,不可只把它吹成一个小民歌调。这民族风的语言是作者运用的手法,要有心灵的甜美去驱动去歌唱。把握好第二段并不是容易的事。这段音乐的在结尾段又转化成热情颂扬的音乐高潮,你能找到这相同的曲调又不同的表现手法吗?这是要寻找到它们之间演奏状态的区别的。第三段往日的回忆,岁月流逝,心灵中对苦难的感受鲜明的表现出来。这往日的回忆变成一种思索存在于作者的创意之中。竹笛表现困苦是最不易的,竹笛一响总会有春天的感觉,春风得意之情,让竹笛表现痛苦比什么都难,不可过头,强调苦多了就会产生为苦而苦。作品并非为苦而苦,只不过是非常特殊的律调音韵选择,生活历程中记忆感受的反映,任何生活也不可能总是苦的。音乐中的苦,戏剧中的苦都有一种苦之美,要学会准确的把握,不必太夸张。音乐在第四段转入小快板,活泼的小快板驱散了苦难的愁云。但这小快板是个转折并非高潮,要找到准确的速度、力度和节奏中活泼的律动。充满情趣的小快板又把作者对生活的信念,对生活的追求,热情的表现出来。心中的速度要有底,不可有一丝的慌乱和紧张。快板进入一段紧拉慢唱的音乐,连续的两个八拍又把快板的节奏转入到一种热情和激动的对眼前的肯定。紧拉慢唱是中国戏曲中经典的表现手法,一面音在延长,一面节奏会表现的更加多彩而兴奋。这慢中含快,慢中存快,并非是慢。而这句中的力度变化,渐强是不易表现的,那是新时代演奏风格的一种手法。第四段快板的反复不是音乐的重复,而是为进入第五段的更热情的音调一种引领,音乐进入到颂欣式的高潮。同样的民族风曲调,变成了热情的心中之歌。你能找到这音乐之间的关系,巧妙的把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出来吗?
乡歌是竹笛曲中充满着深刻的情感对比、调式对比、速度转换,把不同段落连接在一起。准确的把握速度、力度,做到音乐的完美流畅是需要功力的,要有音乐的形象意识,要理解作曲的结构连结。语言对比意识,情感形象意识都是新的音乐表现手法,是作者在对竹笛音乐性格语言的深刻体悟中创造出来的。乡歌不可轻率的对待,随意的注释,要找到那音乐情感语言的准确感觉,演奏好每一个段落,找到它们的不同又找到它们连接在一起的整体,要下点功夫。它不是那种卖弄技巧获取掌声的作品。乡歌是一个有强烈传承性的代表作。
一、乐曲开始的散板,不要太散,要紧凑。要把如歌的慢板引进来,给人一种清新的音乐开始感觉就可以了,这个引子不是牧民新歌的长调,不可演奏的过于冗长,而是要把舒展如歌的笛声带进来。这个散板不是那种独立的散板,只是一个不完整的民歌动机。不要吹成像草原上的牧歌那样,它有不独立性,而为第二段进入做情感的引导。
二、慢板要甜美如歌,有开阔感,节奏要有生动性,但不过分。
三、乐队间奏改变了调性的选择,这是一种民间音乐的转调方法。从一个大调转入到一个小调,从一个徵调转换成商调。从传统竹笛音律说,是从小工调转到五字调。又进入第三次转调,实际进入了六字调。但六字调的“4”是升的,这是一种中国的在唐代很流行的调式音乐,我在学习民间音乐时称之为双重调,就是一种双重主音调式,它有即阴暗又明亮的结合特点,非常容易演奏的动情、生动。谱子上写了转“1=D”,那我说的双重调该怎么理解呢?我认为这里的“4”是主音,在一个调式中,“2”和“4”共同形成主音,就是双重调式。“4”又变为经过音,落在主音之上,后面有又似转调主音出现,当旋律的高潮发展到高音“4”时,让这多重调式组成了一种宫调式之美。这音乐尽情尽兴,悠而不伤,痛而不泣,充满着一种生活命运的韵诉之美。当音乐沉浸在这凄美之中时,乐曲突然转入到热情的快板。
四、小快板的节奏不宜过快,要找到合理的速度演奏出一种从心底迸发出的轻松热情,把鲜活的律动节奏与热情的歌唱相结合,一连串儿的吐音,把激动的热情推动展开。
五、乐曲又回到小工调。音乐及其热情的,把原来的优美动听的歌唱变化成一个热情的,沸腾的犹如颂歌般的诉说,这美妙笛声热情而自信。笛声逐渐转弱,让优美动听的陕北关中音乐逐渐远去,把人们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思恋之中。远去的音乐结束在高音区,使演奏变的难以把握。这音乐的结尾,考验着高音区音色的控制能力,是最见演奏者的功力,如何让呼吸和口风的配合达到平衡,让清心的笛声渐渐消失,结束全曲。
我没有与梁欣老师讨论过这个作品,32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它时,就说这首作品写的好,有民族音乐功底的人才能有这般综合与发现,当时,就有一种欣喜的感觉。我每次听到这部作品也总有不满足之感,总是感觉音乐创作的意图给演奏者出了一道难题。你的练习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希望你在乡歌的演奏中提高自己的演奏能力,同时又提高自己对作品的表现能力,这两个方面是不矛盾的,需要把它们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这仅供你参考。
西安音乐厅
《喜相逢》
冯子存、方堃编曲
王铁锤记谱
演奏:梁欣和学生们
年西安音乐厅
《骆驼队》
(竹笛二重奏)
作曲:张敬聪
梁欣、刘宽忍改编
演奏:梁欣,刘宽忍
此曲以草原民间音调为素材,融入马头琴音乐的韵味,描绘骆驼队行进在大漠中的连环画面。作于年。
年西安音乐厅
《关中情》
(唢呐与乐队)
作曲:梁欣
演奏:石海彬
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伴奏
乐曲表现关中人质朴、深沉、乐观、豪放的情怀。引子:情绪激越。
第一部分:对往昔的思考。深沉、略有所思、隐含淡淡的悲愁。
第二部分:对今日的颂扬。欢快、喜悦、乐观、豪放。分为三段,其中第二段为民间唢呐风格,错落起伏且又连贯自如。
年西安音乐厅
《别子与引令》
(吹打乐)
编曲:梁欣
演奏者:樊聪、杨晓娴、张亚楠、阎钢、吴凡、师庆等。
乐曲以西安鼓乐之”别子”与”引令”曲调编曲。
年西安音乐厅
《草原素描》
(键笙独奏)
作曲:梁欣
演奏:杨杉
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伴奏
乐曲描绘了新疆草原的美丽景色及人们欢乐的生活画面。慢板主题素材取自南疆民歌。发表于《民族器乐曲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