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点重宝日本横滨国际十周年纪念秋季拍

治疗白癜风最好效果的药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日本横滨国际秋季拍卖即将于本月底盛大启幕,届时逾2,件甄选拍品将震撼亮相!本季设「万宝芳淳」「逸翰斯在」古董与书画两大总专场及众多富有特色的分类专题,其间蕴含的重磅生货珍品亦有如硕果晨星般璀璨亮出,值得业界倾心期待!特有请张树墩社长沙场秋点兵,为本季点检盛况、导览全场,共同来领略每件不凡拍品背后的惊世过往与不朽光华。

今年正值横滨国际十周年纪念,日本各地资深藏家送拍热情格外高涨,使得本季拍品重宝云集,精彩迭现,尤其在佛教写经方面更有珍罕重磅之作惊艳释出。其中领衔拍品李盛铎旧藏三国时代赤乌十三年()高僧康僧会笔《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印经》写本长卷,将刷新敦煌署款写经断代上限,直接上溯年,定格三国东吴江南首寺及其开山高僧康僧会译注文殊说法印经书迹,成为中国南传佛教史上开天辟地、实至名归的「江南第一写经」。它的出现,既是对初唐敦煌壁画第窟「康僧会建业传法图」佛教史迹故事的生动印证,也是迄今佛教通过海洋丝绸之路东传初期的最有力文献佐证,价值与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株式会社日本横滨国际拍卖张树墩社长

1

经年不朽

中国南传佛教「江南第一写经」

这件水墨纸本《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印经》写本长卷,是由佛教东传初期著名译经僧、建初寺开山、高僧康僧会写于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赤乌十三年()庚午六月十五日。该卷首尾全,卷首有彩色手绘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图扉画及卷名「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印经」,卷尾具写经者名款及写经时间及地址等项。尾端附民国加裱李盛铎后跋等项。全卷钤有「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木斋审定」及「木斋」三方朱文印。

LOT

三国时期赤乌十三年

康僧会著名高僧笔《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印经》写经长卷

水墨纸本

钤印:德化李氏凡将阁珎藏(朱文)、木斋审定(朱文)、木斋(朱文)

题识: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印经。赤乌十三年岁在庚午六月十五日,建初寺沙门康僧会敬写供养

后跋:攷赤乌为三国吴大帝孙权年号,康僧会来中国宣扬佛教至建业为吴人信仰,吴帝为立建初寺,绘画佛像供养行道,乃佛教在中国普入民间之初期,且为吴译写经卷甚多。此卷前绘佛像三人,形状奇古,画工精细,恰与正始卷为偶,故并藏于二始斋珍重宝之。木斋谨识

备注:带木盒

来源:李盛铎旧藏日本重要私人藏家旧藏

31×.5cm约9.9平尺

起拍价:JPY5,,

此卷为李振铎旧藏敦煌写本,可知为现存最古完整写经之一,比中村不折藏曹魏甘露元年()《譬喻经》敦煌写经残本还要早出现6年。同时,它也是中国南方佛教发祥地建初寺于南京建寺之初,出现的最早最完整的译注写经。

吴康僧会尊者像。康居人,三国时高僧。赤乌十年()渡海至建业设像行道,为孙权所重,为造建初寺,为江南佛寺之始,由此兴江南佛教。译《吴品》,注《安般守意》等佛经。相关传记载于《出三藏记集》卷13、《高僧传》卷1等。康僧会像取自虚云和尚重辑,年刊本《佛祖道影》。

而且,它也可说是中国南传佛教开宗之祖、高僧康僧会迄今儘见的署款书迹孤本,比现存最早流传有绪的书法名家真迹——西晋陆机《平复帖》还要早至少30年。

初唐敦煌第窟壁画《康僧会建业传法图》。北壁东侧用4组画面表现康僧会故事:康僧会渡海泛舟至建业;康僧会向孙权敬献舍利;孙权为康僧会在建业修造建初寺;孙皓郊迎康僧会为受五戒。整个故事自由组合,穿插安排于山川纵横的自然景色中。此组佛教史迹图,主要说明了康僧会在佛教南传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同时指示出佛教东传之初,除了陆路传播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海上传播路线。

建初寺(上图局部),江南佛教的发祥地,是继北方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佛教寺院。赤乌十年(),康僧会尊者从交趾(今越南)渡海来到建业(今南京)传播佛法,应孙权之请,求得感应舍利,孙权为其建造寺塔,赐名建初,是为江南地区有三宝具足佛寺之始,史称「江南第一寺」。尊者在寺内译注佛经,传播梵呗,江南佛法由此大兴。

此写经卷首出现的文殊菩萨说法图扉画,也堪称目前出现的古写经中最早期的文殊菩萨图像样式与写本形制,体现了公元2-3世纪文殊信仰在中国南方佛教传播的原初状况。这也是康僧会承继和注译其师祖安世高尊者有关文殊菩萨经典译经的首现之作。

三国时代的佛教流佈情况,一向因文献稀少而较少受注重,尤其是有关佛教东传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献更是罕有闻者,故本写经无论从佛教经典考据角度还是于中国书法史的再认识而言,均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献价值与深远意义。

全本卷轴装,以黄檗未染时期的灰白麻纸(或称六合纸)书成。字体规整,书风呈东汉后期至北魏间流行的新隶体。扉画为文殊说法及二胁侍像,绘制奇古精细。此本形制完整庄严,沿革清晰有绪,装帧古雅素朴,墨纸千年犹香。李盛铎后跋与藏印,尽显学术精识,为其敦煌写本旧藏中之重宝。全卷光华熠熠,神光焕发,诚佛门无上圣宝!

参阅:1.《法宝留影》,Ⅲ汉语本第八敦煌千佛洞写经东京中村不折藏(甲)譬喻经甘露元年写,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年,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2.《日藏珍稀中文古籍书影丛刊》(全七册),法宝留影[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纂日本大正十四年()珂罗版影印本三九九,南江涛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版。

3.《康僧会和建初寺——关于寺名的由来》,伊藤千贺子,载《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63卷第2号,年3月号。

藏识者:李盛铎(-),字椒微,号木斋,江西德化人。清光绪十五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学部委员、京师大学堂总办、江南道监察御史、驻日本使馆公使。清末著名藏书家,庋藏宋、元、明、清等各种刻本、抄本、校本、稿本九千多种,后其子李滂将木犀轩藏书全部售归北京大学图书馆。年,李盛铎旧藏敦煌写经、佛像画等文献共件,再经其子李滂转售京都大学教授羽田亨,后归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所有。

2

宋代《开宝藏》蓝本御制

缂丝《金刚经真言》长卷

此金刚经真言缂丝长卷,通长cm,通宽32.5cm,为现存已知体量最大的佛经类缂丝巨制。整卷首尾完整,扉画浑朴凝重,经文古拙遒劲,集刻写本与手书本双重韵味的融和折中,整卷採用“通经断纬”的手法交织出藏青色的底与硬黄经纸色淡褐字,缂织纯熟精美,具丝织品华美典雅的特质,为宋代官版御制精品之作。

LOT

宋代-元代(-)

缂丝《金刚经真言》长卷

备注:带木盒带信封

来源:日本某名寺旧藏

32.5×cm约24.3平尺

起拍价:JPY20,,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部分修改的痕迹也最多。《金刚经》流通本约分三期,分别定年柳公权本为早期版本,年咸通本为中期版本,明代朱棣本为晚期版本。考本缂丝卷所从蓝本,从卷尾有添加颂词附件、经首尾出现真言等状况而言,可断此蓝本为唐咸通版本无疑。

同时,此件缂丝本字体则与北宋开宝七年()刊《开宝藏》刻本字体相近,且版片大小、行款、界栏等版式也相近。尤其重要的是,此缂丝本与《开宝藏》刻本规范一致,皆为每行14字,显然完全打破了唐写经每行17字的既定规范。此为该缂丝本断代为宋的重要依据之一。宋刻经《开宝藏》本属北宋官版大藏经,全藏行款疏朗,气魄宏大,充分体现了北宋初期文治的兴盛、佛教的兴隆发展,以及汉文化的博大胸怀与气概,本缂丝版本尽显此等恢弘气度,亦非官版御制不能到达此等成就与规模。

缂丝作为织造技法,亦称刻丝,最早起源于回鹘,西汉时传入中原。宋代缂丝系由唐代织成锦发展出来,并汲取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和观赏方式后呈现出新的样式,缂织与画翰的技艺互通互补,相得益彰。宋代缂丝工艺用于织书画者最广,而成就亦最大。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记载:「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割断,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亦若宋绣,有极工巧者,元刻迥不如宋也。」陶九成亦评论说:「至宋宣和间,又以刻丝缕为绘翰,俨如笔墨,所作可称化工之妙。」(《刻丝书画录》卷一)。由此可见,缂丝工艺至宋进入了决定性的进展阶段。

从此卷首扉画残页中,足可见宋代缂丝工艺之高超艺术水准。扉画部分有持器力士及众胁侍群像,当为释迦十六善神图,这是大般若类经典扉画沿用惯例。所绘为释迦三尊、般若经的诵持守护者十六善神、功德天、婆薮仙、玄奘、深沙大将等众尊者。这同时也是宋版扉画的重要特征。可参考奈良国立博物馆藏《版本大般若经卷三百六十五》扉画形制。同时其线条造型与大英博物馆藏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记页画《佛说祗树给孤独园图》近似度也较高,此卷扉画即依类似线条原型为本,採用了非常丰富的同色系配色与缂织技法完成,技艺高超精绝,气息庄重典雅,体现了宋缂的化工之妙。

经文部分主要以平缂与勾缂手法织成,勾折点画,俨如笔墨。

据《清内府藏刻丝书画录》《丝绣笔记》卷3、《石渠宝笈》卷40等对宋及宋以前缂丝作品的记载,以缂丝制作佛经的最早一例,仅有五代梁刻丝金刚经一卷,款为「贞明二年九月十八日」,即公元年后梁末帝朱友贞时期。但此缂丝金刚经惟见著录,物已散佚。馀者所著录的宋代缂丝作品,多以书画为主,未见类似本卷的佛经长卷。此《金刚经真言》可以说是迄今存世仅见的宋代缂丝佛经巨制。其之出,堪称改写宋代缂丝史之作,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展览参考:

1.《穿越时空法宝再现—佛经写本与刻本特展》,年8月8日-11月7日,佛光山佛陀纪念馆。2.《中国的染织·缂丝》,年7月4日-9月24日,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5室。

3

狩野派二百年珍藏之宋人唐子图范本

李公麟(传)《货郎图》

本作约从江户时代至幕末明治间,由德川幕府御用画师江户木挽町家狩野画派从第四代至第十代家主代代秘藏近年。狩野画派是日本绘画史上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武士家族画家集团,从室町时代中期(15世纪)到江户时代末期(19世纪)雄踞日本画坛霸主地位多年之久。本作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江户木挽町狩野派家族递藏传承,它宛如狩野派的北宋人物画秘笈,曾对该派历代人物画创作产生过相当影响,特别是江户中期的狩野派六世狩野典信,他作为狩野派极具变革精神的绘画大家,在人物画的表现上独树一帜,尤擅画唐装儿童(注:日本画术语多称此类作品为「唐子」,故此作盖盒上有墨笔书「唐子图」字样),其代表作《唐子游图屏风》(板桥区立美术馆藏)可以令人鲜明地感受到此件作品中儿童画法的影响。

LOT

李公麟(传)

货郎图

设色绢本立轴

备注:带三重木盒带资料

19.5×16cm约0.3平尺

起拍价:JPY,

此设色绢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初夏卖扇市井风俗图。画面右上角伸出的绿阴古树下,一位文士打扮的货郎端坐于一座构造精雅、装饰不俗的扇亭中,正右手执笔,左手执扇,似在端详扇面构思中,神态怡然安详。扇亭左右分别有三个总角小儿或立或扶靠于摊亭前围观,扇亭前方又有一小儿正飞奔而来。全幅小品,画面佈局严谨,主次分明。以线造型,用笔细秀绵劲,笔法精微如行云流水,人物动态鲜明、比例准确,表情刻画纤毫毕现;货亭上陈列的各类扇子也描绘得繁複不苟、井然有序,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实能力。再兼敷色辅以蛤白、石绿、花青等淡雅之色,使整个画面更趋于古朴沉著、雅润文秀。本作传为北宋李公麟作品,其细微之处见精魂的气度,确合龙眠手笔。

幕府终结后,此作可能最终从狩野派最后一任家主狩野雅信手中释出,他的弟子桥本雅邦作为狩野派的推陈出新者及日本近代新日本画的领袖,曾墨书亲笔鉴定,细述此作渊源,使得作品更添不朽光华。

题签鉴定者:

桥本雅邦(-),明治期日本画家。本名长乡,幼名千太郎,号胜园,别号十雁斋、克己斋、醉月画生等。狩野派十代当主狩野雅信(胜川院)弟子,与狩野芳崖、狩野胜玉、木村立岳一起,号称胜川院门下四大天王,又特与芳崖并称为「胜川院的二神足」、「胜川院的龙虎」。后与芳崖共同致力于传统绘画的复兴运动和新日本画的探索,并与冈仓天心共同筹建东京美术学校。明治23年()东京美术学校成立开校后,桥本雅邦任绘画科主任,同年成为帝室技艺员制度建构后的首批成员之一,确立了他在日本画界的至高地位。其后带领弟子横山大观、菱田春草从东京美术学校辞职,创立日本美术院。其画作吸收狩野派的传统写实法和西洋画的焦点透视和明暗法,形成了折衷的新日本画风格。作品有《秋景山水》《潇湘八景》等。

藏者及识箱者:

狩野古信(栄川院)(-),江户时代中期狩野派画家,木挽町狩野家四世。德川幕府八代将军吉宗御用奥绘师,是吉宗继狩野探幽之后最喜欢的绘师。天资卓绝,36岁早逝,传世作品较少,有《御鹰生地取—上巻》藏东京国立博物馆蔵、《林和靖鹤龟图》藏板桥区立美术馆等。初名庄三郎、号栄川、栄川院。狩野三世如川周信长子。子木挽町狩野家五世受川玄信、木挽町狩野家六世栄川院典信(过继给古信兄作养子)。江户(今东京)人。

狩野典信(-),江户时代中期狩野派画家,木挽町狩野家六世。名典信,号栄川、栄川院,别号白玉斋。狩野古信长子,子狩野惟信。德川幕府御用奥绘师,深受吉宗、家治两代德川将军厚遇,是木挽町狩野派最具盛名的画家。代表作有江户城御所障壁画、朝鲜赠呈屏风等。

狩野雅信(-),江户幕府御用绘师、旗本,活跃于幕末至明治期间的最后一代狩野派当主,木挽町狩野家十世。幼名栄次郎,号胜川、胜川院、素尚斋。狩野养信长子,江户(东京)出生。其作品深受德川幕府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的爱重。幕府终结后,继续在新政府从事绘画及相关工作,参加过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弟子众多,有狩野方崖、桥本雅邦、木村立岳、狩野友信、结成正明等。

4

林朗庵旧藏王铎

临王羲之草书二帖

日本近现代书法界对以王铎为核心的晚明清初书法极为推崇,提出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之论,还因此衍发成特别的书道派别「明清调」。此幅为近代享誉中日的大藏家林朗庵宝宋室旧藏,内箱具日本近代书法家、政治家山中静逸(信天翁)旧藏题签及钤印,是难得一遇的王铎草书珍本。

LOT

王铎(-)

临王羲之草书二帖

水墨绫本立轴

钤印:王铎之印(白文)、痛饮读离骚(白文)

朗庵过眼(朱文)、曾藏宝宋室(朱文)

题识:王铎

木盒题签:信天翁录静(白文)、逸(白文)、二水(朱文)

说明:带山中信天翁题签双重木盒带资料带布袱

来源:林朗庵、山中信天翁旧藏

×40.5cm约6.7平尺

起拍价:JPY,

此幅王铎草书临王羲之《谢生多在》《参朝》二帖,释文为:「谢生多在山下不?複见旦得书,疾恶冷,耿耿。想数知问,虽能还,不能数,可歎。不审有何事,情致使如然也。羲之再拜。王铎」。

王铎临习王羲之法帖甚勤,尤喜以其法帖作为自己再创作的素材。《谢生多在》《参朝》二帖本为书信,王铎于古帖师其意,法其态,得其大略,又以绫本书之,墨趣淋漓,成功地将之转化而为具有独立展示意义的书法立轴。通幅观之,用笔皆出己意,法度自蕴其中,纵逸之中含有稳健,沉鬱之中富有灵性。其章法变化丰富,结体欹正莫测,线条枯实呼应,显示出「风樯阵马,笔走龙蛇」的气度。诚为王铎草书精品。本幅中署款下钤有「王铎之印」,并有「痛饮诵离骚」一印(极有可能是与其同时代篆刻家苏宣(约-)所刻)。又左下角钤林朗庵「朗庵过眼」、「曾藏宝宋室”二藏印。

藏者:

林朗庵(-),名熊光,号朗庵、磊斋,室名「宝宋室」。原籍福建漳州,出身台湾板桥林家,母为末代帝师陈宝琛胞妹。早岁东渡日本求学,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商学科毕业后创朝日兴行株式会社,后又出任大成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社长。平生嗜中国书画古董收藏,深于金石学,家多剧迹。其「宝宋室」之号源自所藏徐熙《蝉蝶图》、米友仁《江上图》、李公麟《春宴图》以及燕文贵《夏山行旅图》。著有《宝宋室笔记》《磊斋玺印选存》等。

识箱题签者:

山中信天翁(-),名献,号静逸、信天翁。幕末维新期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晚年隐居京都「二水庄」、「对岚山房」。

5

罗振玉旧藏、高野山遍照尊院目黑隆见禅师递藏、东京美术俱乐部出品

石涛①波中涌山②一水二三里双幅

石涛《山水画帖十张》,此为其中两幅。全帖画意多出自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诗,如「波中涌山岳知是海鳅迴」即出自屈大均《阳江道上逢卢子归自琼州赋赠其三》。屈大均一生游历广阔,素有「岭南徐霞客」之称,诗词「有《九歌》《九辩》遗旨」,境界浩荡,气节峥嵘,后他因投身的反清複明斗争失败,为避祸而剃度出家,终老释门。石涛(约37岁后)与之在南京时交游极深,此山水画帖约作于此期。

LOT

石涛

①波中涌山②一水二三里双幅

设色纸本立轴

题识:①波中涌山岳知是海鳅迴②一水二三里沿迴上紫霞

钤印:①清湘石涛(白文)②膏肓子济(白文)

出版:《高野山遍照尊院目黑师/青岛天籁洞井上家:藏品入札》之“石涛山水画帖十张”第2图、第9图(右起),东京美术俱乐部编辑出版,昭和十九年()9月30日

展览:「高野山遍照尊院目黑师/青岛天籁洞井上家:藏品入札」,东京美术俱乐部,昭和十九年()9月28日至29日

来源:1.罗振玉旧藏;2.高野山遍照尊院目黑师递藏;3.东京美术俱乐部年9月30日「高野山遍照尊院目黑师/青岛天籁洞井上家:藏品入札」拍卖会,编号18

说明:附武者小路实笃题签三重木盒

44×31.5cm×2(每幅)约1.2平尺

起拍价:JPY2,,

据东京美术俱乐部社长伊藤大好堂在年9月的《高野山遍照尊院目黑师/青岛天籁洞井上家:藏品入札》目录及序言仲介绍,此《山水画帖十张》是罗振玉从日本归国定居天津(-)时旧藏珍品,当时四川维新名士杨啸谷及诸名家皆有评论题辞以记,后归日本佛教圣地高野山遍照尊院住持目黑隆见禅师持藏。

《高野山遍照尊院目黑师/青岛天籁洞井上家:藏品入札》之「石涛山水画帖十张」第2图、第9图(右起),东京美术俱乐部编辑出版,昭和十九年()9月30日

《高野山遍照尊院目黑师/青岛天籁洞井上家:藏品入札》之「石涛山水画帖十张」第2图

《高野山遍照尊院目黑师/青岛天籁洞井上家:藏品入札》之「石涛山水画帖十张」第9图

目黑禅师的佛教美术品收藏中含有如《爱染明王像》(昭和9年被指定为重要美术品)《弘法大师字署像传/经传》等诸多日本国宝级名品,是高野山重要文化财的组成部分。约从大正末年开始,目黑禅师因发愿复兴遍照尊院禅修道场,为筹措资金,他开始陆续出手自己的收藏品。石涛山水画帖于年上拍于东京美术俱乐部专场拍卖会,自此流入市场,今馀其二。此设色纸本双幅,来源清晰,传藏有序,兼有著录出版,洵为石涛存世难得的瑰宝之作。

识箱题签者:

武者小路实笃(-)日本小说家,剧作家、画家。曾在东京大学学习,中途退学。年轻时,醉心于托尔斯泰。提倡人道主义。年与有岛武郎、志贺直哉等创办《白桦》杂志,成为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年获日本文化勋章。

6

王鸿绪旧藏

赵孟頫《青山白云帖》册页十二开

赵孟頫所书元代高僧中峰和上《青山吟》《白云吟》二诗,为其中年(40岁)用意之行书代表作。此帖又称「元赵孟頫书中峰和上诗」,现代多家著录出版。明代至清初先后得董其昌、王鸿绪等士人爱重递藏,可谓传承有序,难得之珍。

LOT

赵孟頫(-)

《青山白云帖》册页十二开

水墨纸本

钤印:赵氏子昂(朱文)、华亭王氏真赏(朱文)、赵(朱文)

题识:中峰和上作,弟子赵孟頫书。甲戌中秋后三日。其昌

题签:蓬城龚题签蓬城(朱文)

收藏印:董氏玄宰(白文)、玄赏斋(白文)、陈氏书画(朱文)

平安近者光彩堂装池记(朱文)

王鸿续藏印:鸿绪之印(白文)、横云山人(白文)、俨斋(朱文)

云间王鸿绪鉴定印(朱文)、俨斋珍玩(朱文)

来源:王鸿续旧藏

出版:

①天津古籍出版社《赵孟頫中峰和尚诗真蹟》(年)②黄山书社《元赵孟頫书中峰和尚诗》(年)

③华夏出版社《赵孟頫墨蹟二种》(青山吟·白云吟)(2年)

④群言出版社《赵孟頫书法全集》(P-)(年)

22×13cm×22约0.3平尺(每幅)

25.5×30cm约0.7平尺

起拍价:JPY2,,

释文:青山吟。我爱青山青,千仞如泼淀。丈夫何事翳双眸。不识青山常觌面,青山不高还不低。青山不禁行人归。自从客忘宾主,客对青山默无语。喧空瀑韵杂松涛,惊起铁牛骑石虎。道人不管伸脚眠,青山倒卓双眉尖。不拨万象体独露,释迦醉倒春风前。有问此山青来是几载?古人何缘尽把黄金买?黄金有日化蓬尘,唯有青山无变故。寄言四海住山翁,莫只管向虚空画五彩。白云吟。我爱白云白,万里同一色。不加洗濯体自明,未曾展布虚空灵。道人家住白云乡,白云为屋还为房。饥则煮白云为食,寒则裁白云为裳。心与白云了无异,任运乾坤无所系。不学迦文放出眉间光,岂效少林鼓成粥饭乞。唯有禅月不肯轻,白云笑言不与风雨会。缅思未出雪山时,寥寥太古含冰肌。无端吹出雪后为怜,片片沾尘泥。烂锦床屏填绣褥,朱丝玉管相随逐。沉沉醉耳唤不醒,漫把白云覆高屋。

赵孟頫此作结体得欧书之深稳严谨,用笔颇具二王端庄俊秀之姿态,行气委婉连绵、圆转酣畅。此帖无论在气韵、笔性、结字、章法上,皆与二诗意境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予人以姿态朗逸、爽利遒美之感,堪称赵体行书完美之作。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頫。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其书法善篆、隶、真、行、草各体,尤以楷、行著称于世,创「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藏者:

王鸿续(-),清代官员、学者、书法家。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康熙十二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为《佩文韵府》修纂之一。后居家聘万斯同共同核定自纂《明史稿》三百一十卷。一生精于鉴藏书画。书学米芾、董其昌,具遒古秀润之趣。董其昌再传弟子,著有《横云山人集》等。

7

唐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卌六》写经长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般若类经典的彙编,一部六百卷。唐玄奘所译。

LOT

唐代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卌六》写经长卷

水墨纸本

题识: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卌六。初分坚等讃品笰五十七之五。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葛木峯饭盛寺

25.5×cm约19.6平尺

起拍价:JPY5,,

《大般若经》包括般若係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大般若经》梵本原文虽卷轶浩繁,然唐玄奘採取广译不删节的原则,从显庆五年()元旦奉诏开译,至龙朔三年圆满完成,历时约四年。并称颂此经为「镇国大典」、「人天至宝」,凡「此方有乐大乘者,国王大臣、四部徒众,书写受持,读诵流佈,皆得生天,究竟解脱」,宣示大众周知。又令弟子窥基奉表奏闻,请求皇帝赐写经序获准。自此《大般若经》盛行中土,传入日本后也极受推崇,广为传诵、写刻。

此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卌六卷,字体古雅,书写流畅,字间疏朗有序,寳藏完好。大英图书馆藏有类似唐代写经敦煌残片手稿,编号:Or.S.。东京国立博物馆亦藏《大般若经卷第三百》1卷,年代为平安时代贞观13年(),列品番号:松永安左エ门氏寄赠B-。葛木峰,日本飞鸟时代旧地名,平安时期有记载,位于今和歌山县高野山一带。饭盛寺,高野山真言宗寺院。

8

明嘉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写经册页三十六开

在所有传入中国的印度佛经中,最早传入的为般若类经典,且在这些经典之中,又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出现。梵语中的「金刚」一词,意指锐利、摧毁一切之力;而「般若」,则指无上智慧。这部经就是摧毁一切愚昧、苦厄,使人得到智慧与安宁的典籍。

LOT4

明嘉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写经册页三十六开

泥金纸本

题识: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胡宗宪发心预写金刚经一部:愿倭患不幸之民,斩棘安邦。亡部得道轮迴,永离三涂八难。又因此福愿皇祚永隆,兵甲休息。奉请一切诸佛平降,受我所请,六时供奉。比丘僧明照敬写讫。皇明嘉靖四十年十一月八日记之

备注:带木盒带布袱

24×22.5cm×36(每幅)约0.5平尺

起拍价:JPY3,,

胡宗宪(-年),字汝钦,一字汝贞,号梅林,南直隶徽州府绩溪县人。明代名臣。胡宗宪为官二十馀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于戎马倥偬中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是书收浙江沿海地形、防务、战具、倭变、战事甚详。另有《海防图论》、《三巡奏议》等传世。

明嘉靖四十年()辛酉,抗倭名臣、浙江巡抚胡宗宪部在两头洞(双合山岛)、剑山(大长涂山)抗倭大捷。是年起,倭患基本平息。一代儒将胡宗宪由是发心预写此《金刚经》,以为倭患不幸之生民祈福,为抗敌战死之将士安魂,祈愿国家皇祚永隆,兵甲休息,自此海晏河清,天下安宁平和。

佛经扉画后经牌讚上书5行字:「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胡宗宪发心预写金刚经一部,愿倭患不幸之民,斩棘安邦。亡部得道轮迴,永离三涂八难。又因此福愿皇祚永隆,兵甲休息。奉请一切诸佛平降,受我所请,六时供奉。比丘僧明照敬写讫。皇明嘉靖四十年十一月八日记之。」

此写经泥金绀纸,经折装,姚秦鸠摩罗什译版本。全卷书写端严,图绘华丽耀目,装帧考究,特以纹饰深峻古雅的檀木匣板为封面,材质贵重,以表信奉虔诚之意,尽显慎重示敬的意味。此《金刚经》为明代经典经折装佛经写本,同时寄寓著一段沉鬱壮阔的重要历史风云,别具意义与价值。

9

硕果晨星

殷商时期甲骨文(七十一文字)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相关内容。本件甲骨殷文出自日本奈良藏家旧藏,于晚清民国间流藏日本,保存完好,为几近完整的全形龟甲骨卜辞片。正面刻卜辞约71字,背面佈有蜂窝状小孔。文字反映了殷商武丁时期甲骨文的书写特点。该甲骨片契刻的卜辞形式包括了叙词、命辞、占辞、验辞较为完整的四部分。这是迄今现身流通市场刻辞字数最多、形状完整度最高的甲骨片之一。

LOT

殷商时期(B.C.-)

甲骨文(七十一文字)

说明:带桐木木盒

来源:日本奈良县藏家旧藏

L17.5W11.5cm

起拍价:JPY1,,

「一片甲骨惊世界」。甲骨文的发现改写了世界文明史的记录,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前推了0多年,商代历史由此成为信史。甲骨文自商都殷墟发现至今已历年。已知出土刻辞甲骨大多分别为全球家公用机构及81家私人藏家所珍藏,如殷墟博物馆盛名之下,也只藏有甲骨6片。几乎每一片新出土或佚散重现的甲骨都会得到学界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pf/93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