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马鞍山」
严歌苓
不同的炼钢场景
怀旧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记得当年我常常在夏天夜晚乘凉时,看远处的钢厂出钢。我们家有个阳台朝西,西边的夜空红起一片时,我和哥哥就知道,那是一钢厂在出钢。母亲那时从话剧团下放,在一钢厂当电焊工。她总会在这时自豪地告诉我们,她怎样在炉前操作,又怎样攀登百米高炉。终于有一次,我坐着她的自行车货架到了她的厂里,站在安全的地方看炼钢。直到那一刻,我才把那些穿白色帆布工作服的人们和那般壮观绚烂的场面联系在一起。看着最坚硬的东西被那些人变成了液体,再看那液体同时带着毁灭和建造的力量进入人指定的位置,形成人为它规定的形态,我激动得哑然了。回家途中,再听母亲跟他们“张师傅”、“李师傅”地打招呼时,就觉得他们反而生疏了,在年少的我看来,但凡伟大的人物,都与我隔着一层神话。
短暂而持久的缘分
我们当时的家就在雨山脚下。雨山上有松林,野桃花,野菊花,野百合,野石竹。还有一种春天开的花,朱红色,花瓣上有一层细绒,带长长的蕊,我一直认为它就是山丹丹,当然是无法求证的。我的朋友们不知是否还跟我一样记着那些个暑假,她们教我认识了野果,野菜,也教我如何拣松果,从中取出松子,再剥出米粒大的松仁。我们常常剥着松仁,坐在地势好的石头上,看远处高炉里的烟,看南京去芜湖的火车,也看一排一排红砖白沿的楼房。就像房子的主人一样,这些楼房严守纪律,整齐划一,缺乏变化。山下的一切和我们的生活一样,过去和未来都平铺在地平线上,一览无余。那时我们没看到、没想到的竟这样多,包括人们会坐在电脑前炼钢。还包括雨山湖边立起几十层高的公寓,马路上跑着私人轿车,超级市场和摩登男女。那时李白在我们的生活里没有位置,因此我们怎么会想到几十年之后,这里会有个诗歌节,年年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陪天上的李白尽一回诗兴。我们那时也想不到我会移居美国,旅居非洲,在走了许许多多城市之后回到这里,意识到湖色山色中的这座叫马鞍山的城市不可多得。这个城市也与我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母亲一生中住得最久的一个居所就在这里,她在这里度过十五个年头。当年有一个朋友和我坐在雨山上看景色、剥松仁时,用她的一口东北话对我说:“你在咱这儿待不长。”我问她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她说:“我不知道,反正你肯定在咱这儿待不长。你以后不定上哪儿去。肯定不会回来的。”说着她还真有点伤感,又有点忿恨,似乎我既然待不长,何必要和她开展一场友谊。果然她说了那句预言的第二年,我就离开了马鞍山。她没预见到的是,我回来时完全不认识路了。我在马路上打听着,走着,看着哪里都陌生,又似乎都熟悉。所有从我面前走过的人,我都狠狠盯一眼,想从陌生中盯出熟悉来。有人告诉我,哪里哪里还在开发,还会有什么什么样的楼宇出现,保证我下次回来会看见一个更新、更完美的城市。但愿那时我不会成为一个彻底的外地佬。
●●●
作者简介
严歌苓
严歌苓,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自小生活在书香世家。严歌苓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等。她的作品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代表作品有《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扶桑》、《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等。年1月,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在收获排行榜长篇小说榜(专家榜)排名第8。
朗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
若你有好文推荐,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欢迎投稿到:
nju_xn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