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光一路诗走读德清之ldquo从

别忘了   今春,还是第一次听人说,在南方,烘豆、橘皮、野芝麻、胡萝卜干、笋干尖等烘豆茶的茶料被称作“茶里果”。客人来了,冲上一杯,花花绿绿的,茶色却是清透,一点不浑浊。小饮一口,咸中带甜,鲜里带香,喉感也刚刚好,真人间绝味。上班第一天,浙江图书馆地方文献部的同仁发来一图,一个用茶里果摆成的繁体马字,寓意马到成功。很应景耶,要得。

  自许不是稽古之人,也非骚人,但不知为何,爱搜街的我会钟爱一些古风尚存的民间饮品。比如薄荷水、酸梅汤、莲子羹、芝麻糊、烘豆茶。喝烘豆茶,可以说是其中最古老的江南风俗,打防风氏坐天下起,这一风俗就已环绕德清了一大圈。烘豆茶,也作熏豆茶,在德清又叫防风神茶。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防风氏的故事,在我还没有去过三合乡,就大概知道了防风古国的方位。大学毕业后,我几次访防风祠,见祠前竖有防风神茶记碑,也就格外读得仔细并做摘录:

  “吾乡为防风古国之封疆。相传防风受禹命治水,劳苦莫名。里人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为其祛湿气,并进烘青豆作茶点。防风偶将豆倾入茶汤并食之,尔后神力大增,治水功成。如此吃茶法,累代相沿,蔚成乡风。此烘豆茶之由来,或誉称防风神茶。然佐料因地而异,炒黄豆、橘子皮、笋干尖、胡萝卜,不一而足,各有千秋,但均较此间烘豆茶晚出。邑产佳茗,著录茶经,风味更具特色,宜乎有中国烘豆茶发祥地之桂冠也。爰为立碑纪念.茶人蔡泉宝策划,县乡领导主与其事,并勒贞珉,传之久远。”

  许多年来,我不止一次地突发奇想,找一只小舟,邀三五好友,从家门口之阜溪划到防风古国之下渚湖,完全按古人描述过的浪漫情怀来。开兰博基尼者,根本不能体会舟游的好处,唯一相同的是,不会错过路上的风光,且想去哪里去哪里。可是,今天有幼稚园老师告诉兰博基尼车主的儿子,防风治水的故事,大约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先人防止台风、治理洪水。“兰爸”第一反应是:Kimi,这防风治水男在古代绝不是娘炮,他的夫人也不会是软妹子!还好,四千年前没有热播剧《爸爸去哪儿》,否则历史课本都乱穿好几回了。

  防风氏的故事,与其单纯靠里人口口相传,总不如由一杯实在的茶打底来得实惠。每当外婆虔诚而隆重地为我泡烘豆茶,她老人家就像在完成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作家张抗抗说,防风氏留下这防风神茶,正是以期为世人洗心醒目。

  外婆烘豆茶的主角烘豆是年前就备好的。深秋,晚青豆成熟的季节,采下一排排青豆植株,剥豆子,用盐水煮熟,然后在炭火上慢慢烘干,直到豆起褶了,明显瘪了,发出索索之声,像一对对绿色的小知了。全套工序不算复杂,但着实是一项大工程。橘子皮、野芝麻则是现做的,密封装在小玻璃瓶里,看上去像果酱。外婆家门前曾种过一棵枳子树,好多刺,铁青铁青的,不好摘,拿竿子打。打下来的枳子,去瓤,留皮,晒几个日头,晾黄了,做出来的味道才斑斓。外婆没有读过《晏子》,所以她把枳子认作小贡橘,盼其春来花事浓,长成真正的橘子树。野芝麻呢,也就是紫苏籽,要炒过才香,大的颗粒饱满,小的也可爱,咬之,麻嘴,卜卜地响,外婆给它一个爱称——“卜子”。冲泡的时候,这枳子皮、野芝麻和烘豆与沸水亲密接触,“济济一堂”,遂变得特别缤纷。喝到见底,以右手持杯,再用左手轻拍杯口,伸嘴将那些已被茶汤泡得肥硕饱满的熏豆一食而光。于是,外婆的烘豆茶好畅“销”,拜年去晚了,只能喝陈的。

  说真的,湿漉漉的冬天,拿起手机点奶茶,坐等外卖哥来,哪比得马上有冒着热气的烘豆茶在手,幸福恒久。申明,不是打广告。请支持土产。

原载《苏州日报》年3月2日

组稿人:朱炜

朗诵:袁恩

竭诚欢迎您来稿讲述您和下渚湖之间的故事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rb/6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