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春光不仅剪裁出了姹紫嫣红的山野美景,更有萌生其中顶着泥土气息的多种嫩绿青翠的应时野菜。所谓野菜,指的是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它们没有经过人工培育,更没有化肥和农药,自由生长在山野之间,吸取日月精华,采集天地灵气,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春意渐浓,广西人的野菜盛宴也悄然开启,没有人能抵御这份碧绿清鲜的诱惑。雨水过后,荠菜、香椿、茼蒿、韭菜、马兰头等野菜在家附近的菜市场里翘首以待,等着大家来品尝第一口鲜。
荠菜是最常见的一种野草,又名地菜。荠菜美名远扬,得力于历代好美食的文人。魏晋南北朝时,便有若干《荠赋》问世。宋代的苏东坡和陆放翁,现代的周作人、汪曾祺,前后接力,众口一词为荠菜扬名。陆游曾吟《食荠十韵》,苏轼则有《与徐十二书》:“今日食荠极美……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
荠菜中含有粗纤维、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B2、B6、VC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另外蛋白质和钙的含量也较高。无特殊情况下,一般人食用均可起到很好的养生保健的效果。
艾叶草,又称艾蒿、艾草,是我国南方普遍都有的一种植物,艾叶防瘟疫、温经止血、驱寒除湿、止咳平喘等功效。可使用其与鸡蛋、面粉等融合,制作成艾草发面馅饼;还可使用其煮鸡蛋、煲汤等,食用方式较多。
马兰头春秋都有,但是清明时节的马兰头最是鲜嫩,虽然略带苦涩气味,不过焯水后,就会清润可口。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介绍了南京人的吃法:“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
清代文学家顾景星到南京做官时也说马兰头可包包子:“马兰丹,多泽生。叶如菊而尖长,左右齿各五,花亦如菊而单辦,青色。盐汤勺过,干藏蒸食,又可作馒馅。”
马兰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及β-胡萝卜素,以及17种以上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并有清热解毒、明目、凉血止血、利尿消肿的功效。
水芹菜为伞形科植物水芹的嫩茎及叶,属伞形科二年生草本。水芹菜柄呈绿色,纤维较粗,香味淡,可食部分多。水芹菜具有润肠通便、平肝降压、补铁及利尿等功效。
鱼腥草又名折耳根、截儿根、猪鼻拱、蕺菜,客家话称之为狗尾草,在分类学上又叫狗尾草属,三白草属,是一种略带鱼腥味的草本植物。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味甘,性寒;归肺、膀胱、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化痰消炎、利尿通淋、通淋的功效。
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桩头、大红椿树、椿天等,在安徽地区也有叫春苗。椿芽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痢疾等。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是香椿树的嫩芽。每年春季谷雨前后,香椿发的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
它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香椿叶厚芽嫩,绿叶红边,犹如玛瑙、翡翠,香味浓郁,营养之丰富远高于其它蔬菜,为宴宾之名贵佳肴。
车前草也叫车前子,是一种普通野草,在山野路边,到处有它们的踪迹。车前草的幼苗可食。4~5月间采幼嫩苗,沸水轻煮后,凉拌、蘸酱、炒食、做馅、做汤或和面蒸食。
口感很细腻,没有什么特别的怪味,但咀嚼起来又会感觉比家常青菜的纤维要粗,有嚼头有韧劲,要多嚼几下才能缓缓下咽。在这多次的咀嚼中,慢慢品味这种还略带野味的绿草清香。
明代罗永恭曾这样描写蕨菜:“堆盘炊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溶溶漾漾甘如饴,但觉馁腹回春熙。”说的正是蕨菜的色香味俱全。蕨菜为山珍,入馔历史极其悠久。除了诗经,还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蕨于首阳山的故事。
因此采蕨也成为一种清高隐逸的象征。蕨菜营养丰富,有提神、去油腻、助消化的作用,人们称蕨菜是“山野菜之王”,蕨菜最常被食用的部分,是未展开的幼嫩茎叶,人们常常利用鲜品和干制品炒菜做汤。
《唐本草》:“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对于蒲公英的最初印象,只是那白色的绒毛小球,轻轻一吹就飞舞起来,有一种别样的浪漫。但对于父母那一辈的人而言,蒲公英却是一道很好的美味。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烹制的菜肴,或生吃、或炒食、或做汤、或炝拌,虽然略带苦味,但风味独特,作为开春后的第一批鲜菜,让人印象深刻。蒲公英是天然的青霉素,享有“草药皇后”的美誉。
在春天吃新鲜野菜,取天地生发之气,顺应时令之余,在大鱼大肉的节庆假日之后,正好刮刮油水。也正因如此,广西人对野菜的执着绝对不亚于米粉,那一口鲜,是春天不可缺少的滋味。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文
Pikachu
编
纱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