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应怜一个夏天莲花审美意蕴的哲学诠

莲是一种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常见植物。莲,亦称“荷”,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夏季开花(即“荷花”),花谢后形成果实(即“莲蓬”),内生多枚坚果(即“莲子”),其地下茎的膨大部分称“藕”。“莲”原指其果实,后来其花和果实都泛称为“莲”。莲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南北各地广泛种植。

莲花早在春秋时期就进入中国人的审美世界。年在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时期考古文物中有铜器名为“莲鹤方壶”,即在壶盖之周骈列莲花瓣二层,并于莲花瓣之中央立起一展翅之白鹤,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评价此件出土文物说道,“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又描述鹤之突破上古时代鸿蒙,踌躇满志,正欲飞翔,正是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反映。我们至少可以知道,莲花较早地就进入了中国的审美文化传统,并且与白鹤清新俊逸之物相伴随,并是高雅之象征,而且其精工之雕琢反映了中国审美文化在先秦时期“错彩镂金”的一面,正是与近世以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相对的一面,而这也由于莲而体现。汉代,随着莲的种植渐趋普遍,莲荷文化也日渐兴起。古乐府《江南》中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词句。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鲁灵光殿赋》以及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所作《西京赋》中,皆有关于以莲荷形象作为装饰纹样的文字记载。

魏晋以后,随着道家和道教思想的阐释发展,莲花也因其清静而成为象征,大诗人李白即号“青莲居士”。随着佛教思想的深入,莲花与佛教发生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在哲学寓意上完成了从“清静”到“清净”的转变,这与佛教的净染思想有关。莲花的净与淤泥的染有着一种相即不离而不一不异的关系,正是佛教哲理所蕴含的对生灭、苦乐、色空、幻真关系的辩证思考,从原始佛教《大般若经》讲“虽恼趣森横。寂岸层回。莫不同幻蕊之开落。不灭不生。比梦象之妍媸。无染无净。飙谷投响。则誉毁共销。月池寖色。则物我俱谢”,到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大乘空宗思想的引入和诠释的成熟,直至天台宗智大师吸收龙树中观说而创“圆融三谛”说,主要讲述假有之俗谛、真空之真谛,与中道第一义谛的关系,俗与真都是最高的佛法真理的一体体现,圆融无碍。

佛教之莲花并非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rb/8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