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陷巢州middot中庙

陷巢州长庐州

老家有同学参加文化活动,现场有庐剧表演,同学发了视频到群里,引起了众人的兴趣。有个同学,父亲早年是巢湖庐剧团的伴奏演员,跟名角很有渊源,看到发来的图片,立马说这是谁谁、那是谁,很相熟的样子。他说起庐剧来也是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就差来一嗓子了。

我从前是完全不懂庐剧的,觉得唱音似有哭腔,难以接受。印象当中妈妈有时会哼一两句,但也极少听到。小时候听外婆说,妈妈的嗓子是村里最好的,过年时玩花挑子,整个村都来看,妈妈的歌声连隔壁村都听得到。我觉得外婆有点夸大了,隔壁村都听到,我妈难道自带扩音功能不成。

上了高中,班上有个考美术的同学,个子很高,留长发,很有艺术家的风范。他年龄偏大,听说专业年年过,就是文化课过不了,留守了几年,都在补文化课。学期结束时,我们班开文艺晚会,轮到他表演,他一开腔,全班人都爆笑起来,原来他唱的是小倒(第四声)戏。我后来很多年都忘不了那段戏文,还有他摇头晃脑极富表演力的表情:“金呐~银呐~铜铁锡,牙膏皮子换糖吃呐……”

前两年高中同学聚会吃饭,见到他。个子并没有很高,大约那时我是矮的。一袭黄色唐装,仍然长发,仍然艺术范儿十足。我笑道,黄袍加身,今晚得好好表演。果然那晚他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不仅唱了拿手的腾格尔的《天堂》,压轴的还是那首“金银铜铁锡”。他声情并茂,击节而歌,真假音无缝切换,表情又回到从前的滑稽。众人笑声不断,狠狠地回忆了一把青春。

其实小倒戏就是庐剧,我后来也听了些庐剧的唱腔,有些还是好听的。大约人愈成熟,容纳的东西也就愈多,就像有些人和事,一开始难以接受,相处久了,发现他的好,也慢慢接受了。

巢湖庐剧有个经典戏就是《陷巢州》,这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而来。说巢湖原来是古巢城,因为小白龙发善心私自降雨给大旱的巢州人民,结果被玉帝贬下人间。结果人间恶霸吃了龙肉,焦姥又救活了小白龙。玉帝为制止恶霸作乱,遂降旨陷巢州。小白龙为了感谢焦姥救命之恩,将陷巢州的日子告诉了她,让她及时逃命。焦姥为救全城百姓,奔走相告,结果自己未能逃出,化作姥山,留在了湖心。

东晋干宝《搜神记》中,有一篇《陷巢湖》的神话故事:“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详细叙述了故事,《陷巢州》戏剧也是根据此故事而来。

实际上在巢湖流域,民间久有“陷巢州,长庐州”的谚语,说明巢湖、合肥具有毗邻相依的渊源关系。春秋时这里是巢国,周武王姬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二,一为“巢伯国”;二为“庐子国”(即合肥),可谓行政区划上的“此消彼长”,而“陷巢州”则是地质上的“此消彼长”。这就是此消彼长的最早出处。

据康熙《巢县志》载:“吴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晋陈寿《三国志》也有“赤乌地陷”之记载。“赤乌”乃三国东吴年号,“赤乌二年”,即公元年,“巢城陷为湖”。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公元年)周瑜为权宜之计,从袁术处谋任居巢长,继由居巢奔吴而大展雄才伟略。时至“赤乌二年”,居巢因“曹操四越巢湖不成”(诸葛亮《后出师表》)而属吴地。

“赤乌地陷”,是地质上的“陷巢州,长庐州”。唐代大诗人罗隐游览巢湖,留下七律《中庙》一首云:

临塘古庙一神仙,

绣幌花容色俨然。

为逐朝云来此地,

因随暮雨不归天。

眉分初月湖中鉴,

香散余风竹上烟。

借问邑人沉水事,

已经秦汉几千年。

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画了一幅《巢湖图》,上题:“波中遥望凤崔嵬,凤阁琳琅台壮哉。楼在半空云在野,橹声如过鹤声来。巢湖地陷赤乌事,四邑水满至今灾。几日东风泊沙渚,途穷对客强徘徊。”

《巢湖图》是石涛山水画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描绘巢湖风光的传世名画。据说石涛登岸饱览了水天浩渺的巢湖风光,对古刹中庙最为迷恋,一连住了三天。几次登临庙阁眺望巢湖,又为途中田家农民深水采白莲送他,求之以诗一事所感动,他终于把深情凝于笔端,绘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巢湖图》。

年在巢湖北岸的护坡下发现唐咀水下城遗址,证实“陷巢州”不仅仅是传说,而是巢湖地壳运动演绎的结果。据《庐州府志》记载,肥西三河镇年前只是入湖口的一个小沙洲,而到年,它的位置却远离了湖滨,至今距巢湖水面已有十五六公里了。

现今的巢湖,仍处于不显而易见的“陷巢州长庐州”的变迁之中。正所谓沧海桑田,此消彼长,日升月落,自有安排。

中庙与黄粱美梦

写作社有个同学经常记录梦境,人物笑貌呼之欲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扩开去写,可以成书。我很羡慕。

我也有过写梦的想法,大约是读书时,那时的梦场场都是悬疑小说,跌宕起伏,辗转离奇,悲欢离合,不着边际。且醒来后,都能记得情节,觉得不可思议,便有了记录的念头。我甚至想,什么时候科技发达到能录脑电波,我就不用写了,直接贴个连接线,出来就是大片,导演都省了。

后来不知为什么没有动笔,以至于白白浪费了好素材。许是越成熟就越现实,梦也变得平淡不惊,乏善可陈,且模糊不清。又看到某个养生资讯说,深度睡眠是没有梦的,睡眠不好才做梦,黎明醒来不记得梦最好,说明你睡眠很好。于是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我确实早上醒来已经不记得梦了。

我有个朋友,常做梦,且能记得,有时描述梦境给我听,相当离奇。她跟我说,我的梦就像真的一样,我在梦里像是过着另外一种人生,醒来后不知究竟梦是真的,还是现在的生活是梦。我笑说,你在参悟庄生梦蝶的哲理了。她也笑了。

然而古代确实有人将梦记录下来的小说,或者说,以梦为主题,阐述一个哲理。东晋文学奖、史学家干宝的神话小说《搜神记》里,第30篇的《焦湖庙巫》,就记录了一个梦的故事。而这焦湖就是巢湖。

巢湖姥山上有一寺庵,原是祭祀巢湖水神焦姥的道庙“圣妃庙”。始建于西晋,历代多次重修。清末年,李鸿章修建岛上文峰塔时,用余料再次重修,并改名“巢湖古庙”。“圣妃庙”发生一件传奇的事,干宝根据这件事写出了《焦湖庙巫》。

《焦湖庙巫》写道:”焦湖庙有一柏枕,或云‘玉枕’。枕有小坼。时单父县人杨林为贾客,至庙祈求,庙巫谓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边。因入坼中,遂见朱楼琼室。有赵太尉在其中,即嫁女与林。生六子,皆为秘书郎。历数十年,并无思归之志。忽如梦觉,犹在枕旁。林怆然久之。”

说巢湖姥山岛上的圣妃庙中有一块柏木枕,有人称之为“玉枕”。枕上有道小裂缝。当时山东单县商人杨林,到姥山岛庙来里拜神。庙巫问:“你是祈求一桩美满的婚姻吧?”杨林说是。

于是庙巫让杨林靠着柏木枕入睡。梦中杨林钻入枕头上的裂缝,看见一所朱漆大门的豪宅,豪宅主人赵太尉在里面。太尉将女儿嫁给了杨林。夫妇生了六个儿子,都当了朝廷的秘书郎。杨经历了几十年的美好生活,并没想回去的意思。忽然醒来,发现只是做了个梦,悲伤了很久。

干宝的《搜神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鼻祖,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唐代传奇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关汉卿的《窦娥冤》以及戏剧《天仙配》等许多传奇、小说、戏曲,都与之有着密切联系。

据考证,唐朝传奇小说沈既济的《枕中记》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正是从《焦湖庙巫》改编而来。而根据《枕中记》形成的成语“黄粱一梦”,和《南柯太守传》的“南柯一梦”,也由此而来。

太史公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一辈子只为利而忙,到头来不过是梦一场。这样的道理,几千年前巢湖姥山庙里发生的故事,就已经告诉大家了。

正如《枕中记》篇末对话:

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

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

姥山尖,出状元

讲巢湖典故,自然绕不开最重要的点——巢湖。那天南非的Peter问我,巢湖不是地名吗,还真有水啊。

我……无语。不过别说Peter已去国外生活二、三十年,就是国内诸君,也未必都知道巢湖。我刚来深圳时,别人问我老家哪里,我说巢湖。对方一脸茫然,忙加上一句,就是五大淡水湖之一。这是初中地理知识,说完对方会“噢”的一声,露出恍然大悟之神情,知道了。

跟老乡一起,会呱啦呱啦讲很快的家乡话。这时若有人说,听你们口音像南京人,你们是南京的吗。为了不每次传授初中地理知识,省心省事,就会点点头。

南京离巢湖多公里,口音基本一样。有一次跟老乡看《金陵十三钗》,电影是乡音演出,我们小声讨论两句,邻座就说,你们是南京人啊。我笑笑不语。那能怎样,在电影院讨论五大淡水湖,还跟陌生人......

不过巢湖古代属吴头楚尾,口音跟周围很多地方相似。汪曾祺在《晚翠园曲会》里说,扬州口音将“去”读成“ki”(第四声)。这正是地道的巢湖土话。

从古代地图到现在地图,不难看出,三千年沧海桑田,巢湖越来越像一个鸟巢了。围绕着湖,讲了那么多典故,湖的故事却讲的不多,今天要讲一个湖心岛上古塔的典故。

八百里巢湖只有一个大的湖心岛,谓之姥山。与姥山岛相伴,还有两座礁岛,在碧波之间若隐若现,称作鞋山,在巢湖中心,与姥山遥遥相望的还有一座姑山。

传说“陷巢州、长庐州”时期,焦姥带着女儿一起通知相邻赶紧逃走,结果自己和女儿没有逃出,女儿跑丢了一双鞋子,终又被洪水吞没。后来,鞋子化作一对鞋山,女儿化作姑山,焦姥最终化作姥山。

姥山四面皆水,远看如同一叶扁舟定于水中。山不在高,却有灵气,景致秀美,且名胜古迹众多,令人流连忘返。山内有20多处奇洞,为钟乳石洞,十分险妙。山顶有座古塔,有典故了。

古塔名文峰塔,又名望儿塔,建于明崇祯四年(年)。当时民间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十分相信此谚语,看姥山光秃秃的,决定建座七层宝塔,由庐州知县熊文举亲自督工。谁知才建至四层,就因战乱而辍工。

洋务大臣庐州人李鸿章非常喜爱家乡这块风水宝地,特别是历史上三国的巢湖水战、吴“阻湖为国”、朱元璋招顺巢湖舟师等史实,这些历史文化使他萌生出续建塔的愿望。

李大人请来另一家乡老臣吴毓芬,向其言及决定在姥山建文峰塔之心愿。吴听后非常赞同,并欣然领命建塔。光绪四年(年),七层塔建成。

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一时淮军诸将在塔内都留有题额。吴又征得李的同意,恭请刘铭传为塔题匾。题曰“中流一柱”。吴毓芬早年习字,学过欧阳询,其题于姥山文峰塔内的“天心水面”匾额,书法也颇工整端庄。

文峰塔身为条石垒砌而成,高51米,七层八角,共级。外观雄伟,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塔壁每层有碑石图饰,刻有诗句和浮雕,李鸿章、刘铭传等所题石匾25幅和尊砖雕佛像,刀工细腻、精湛。

我去过五次姥山,只登过一次塔。读书时因为“姥山尖出状元”的谚语广为流传,合肥巢湖以及周围地区的学子登塔习以为常。虽然我有美好愿望,内心却很清楚,能中个举人都不错了。状元……

但无论如何,文峰塔作为巢湖的风水塔,确有定湖之势。登塔时愈往上回廊的阶梯愈窄,也愈难上。然而登上塔顶之后,凭栏远眺,无限风光一览无余:烟波环绕,惊涛堆雪;远帆点点,鸥鹭声声。令人胸怀开阔,心旷神怡。

文峰塔建成后,清朝的合肥和巢湖最终没有出过状元。但现如今身边考上北大清华的学子却比比皆是,也算是文风醇厚了。我初中同学的儿子和高中同学的女儿,都考上了清华,今年我的母校巢湖一中又录取了几个清华北大的学生。有同学在一中当老师,众人都夸赞他们的辛勤付出。

文峰塔的建成,不仅给秀美的姥山增色,为浩瀚的巢湖点睛,更使巢湖平添了温文儒雅的气质,真乃风水宝塔啊。

巢父与卧牛山

巢湖市中心有一座卧牛山,风景秀丽,文史久远。我们家刚从江南池州搬来时,住在山上的临湖宾馆。山上原来有个电影院,那时小,不用票就可以混进去看电影。《虎口脱险》看了无数遍,每次看都会没心没肺笑个不停。我也奇怪,怎么就看不厌呢。

同学苏苏家就住在山上,我经常去她家玩。我们爱唱歌、唱戏,嗓子好,又一学就会。她家大人不在家时,我俩把床单披在身上当戏服,甩水袖,捏着嗓子,细声细气地唱青衣花旦。

她的歌声奔放,唱《大篷车》里苏妮塔的歌惟妙惟肖,高音时连小屋都装不下歌声,径直飞出窗外。后来我们家搬到巢湖饭店后面,就很少再这么疯玩了。

我母校原址巢县一中就在团结路上的半山腰。卧牛山并不高,从人民路与团结路的交叉口开始上山,两百米左右就到山上了。初中三年,我们无数次到山上的小竹林背书,有时是打着看书的幌子三五成群去玩。那里有我少年最美好的回忆。

山上空气好,人只要一进去,就非常快乐。后来知道巢父、许由都隐居于此,他们真会选地方。历代县志记载:“相传巢父、许由,皆隐于此。”山之周边胜迹如洗耳池、牵牛巷,皆与巢父故事相关。千百年来,“牛山远眺”也被列入“巢县八景”之一。

巢父是位垂典百世的远古圣贤,《汉书?古今人表》列入“仁人”。然而,“巢父”初非人名,而是对有巢氏部族酋长的通称。历届巢父均为有巢氏后裔,他们都生活在巢湖周边。宋代历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就考明:“巢: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庐江,子孙以国为氏。”而其他诸多姓氏典籍也都有这样的记载。

进入尧舜时代,这一时期的在任巢父才智非凡,德才兼备,牧民治天下,是个让尧有心禅让的人。但巢父拒绝了,这才有了尧又去游说许由,准备“禅让”天下给他。许由拒绝了几次,尧还不死心。最后许由无奈,跑到了南巢向巢父诉说。巢父说,你如果真想拒绝还能拒绝不了吗?于是有了:“洗耳恭听”。

许由与巢父会见于洗耳池。《江南通志》、《庐州府志》和历代《巢县志》均有记载。赵璧曾题诗云:“富贵无心长九州,悠然洗耳碧池头。弃瓢久已抛凡事,牵犊胡为饮上流。凛凛清风从古昔,滔滔逝水自春秋。金狮港上南巢路,长有诗人载酒游。”

由此可见,这位巢父是一个淡泊清雅、不尚名利之人。他也因此而被历代颂誉与效法。

明清《巢县志?人物志》“名贤”目下首列“巢父”。康熙《巢县志》从志序到诗文,数十处提名记咏,以彰其贤德。

世代居民也仰慕其德,留下多处名胜与遗迹。如二贤祠,又称“巢许二贤祠”。祠旧在万家山,位于四会之冲,雄踞南北交通之孔道,后来移至祀山之侧甘露寺。

有人说巢父是山东人,但诸多史实证明,巢父是巢湖人。据康熙《巢县志?沿革志》记载巢父:“陶唐时人,以树为巢,栖息其上,故曰巢。今与许由并祀于万家山傍,名二贤祠”。”并道:”而父实巢人,必不游颖滨矣。”这就已经确定:巢父是巢湖人了。

其实都是炎黄子孙,共创华夏文明,哪里人并不重要。我原好奇巢湖为啥叫这个湖名。考证结果原来是因循古巢国而来。巢湖市域为古巢国之地,是有巢氏氏族部落所辖地。因此,这里有关地域名称、山水名称和政区名称都往往都用“巢”字。《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说的就更清楚了:“除侨置外,凡带‘巢’字的政区命名都与古巢国有关。”

年前有巢氏开创了人类巢居文明,前仁祖巢父再创巢湖文明,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巢湖曾经的三叶草形状,如今更似只鸟巢,然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的精神不会改变。从文尚武,力求上进;心存高远,见贤思齐;以德服人,循品行事;严于律己,处世乐观。承优良传统,踏时代步伐,巢湖,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

最忆是巢州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rb/8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