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照的笑骂艺术一

作者:李继敏

南照镇位于国道与淮河的交叉点北岸,是古老的淮上重镇,古称漕口,明初更名南照,属安徽省颍上县辖。这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市民在淮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养成了既幽默风趣又豁达大度的典型性格。邻里之间相互戏谑笑骂也讲究艺术技巧,而且一笑了之,並不忌恨。我记录的这些故亊中,有的当事人或其后人尚在,为免遭非议,文中涉及的姓名尽量使用化名,实在无法隐去真名者,只能请其后人谅解,我在此致歉。

目录

一王仲和撰联骂赵一

二吳兰生题诗训胡干

三先生笑骂学东教子

四表兄戏贺铁匠娶妻

五顶针续蔴艺人骂无赖

六借题发挥学东骂先生

七三禽认子

八一箭双雕

九继周跟乐之对骂

十兆基与赵璧互推

十一巧问谁的戏

十二生了是我的

一王仲和撰联骂赵一

赵一,字孑僧,民国末年曾在某地方军任“少将高参”,退役后任县参议,在地方颇有权势,解放后被镇圧。他能诗善书颇有文彩,因而自命不凡。某年春节在其临街大门上贴出一副自撰自书的春联:“大将一身胆,名臣半部书”。这副对联用了两个典故:上联说的是三国蜀将赵云,匹马单枪闯入曹营救出幼主阿斗,后被刘备誉为“赵子龙一身都是胆”。下联说的是宋初宰相赵普,他读书不多但智谋超群,曾三次入相。后来有大臣嘲笑他只读过一本《论语》,当宋太宗赵光义问及時,他坦然答道:“臣确实只读过一本论语,当年已用了半部辅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如今再用半部辅佐陛下治太平”。赵云、赵普是古代将相,赵一不仅用他们标榜赵姓的荣耀,而且他本人又是文人从军,也有张显自己是文武全才的暗喻。赵一的张狂自大引起镇上一班文人的不满,纷纷嘲笑他自不量力。而他则以这副对联为得意之作,连续几年大门上的春联不换新文。

这年赵一生日庆寿,有老先生王仲和者献上一副寿联:“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赵一看后连声叫好,並悬于正堂上方。当時有知情者暗笑:赵一的眼睛向上惯了,他只见首字“赵一”,不见尾字“王八”。开宴時赵一遍寻王仲和不見,差人去请,不来。次日再请,言明只与先生对饮,终将王仲和请到。几杯过后,赵一指着堂上的对联说道,先生的大作书联合璧,相映生辉,嵌名自然,语意双关,堪称绝妙。在嵌名联中,鹤顶格较常见而凤尾格却不多,先生将两格合用学生不曾见过。尤其凤尾“王八”二字,取其“称王称覇”的谐音,自然是对学生的期望和厚爱。只是我无德无才不敢领受,还请先生将这两字删除,学生铭于座右,奋力进取。王仲和笑道,高参的春联历年不换新文,老是以将相自诩,又何异于称王称覇呢?你若愿改春联,我便立改这副寿联。赵一这才悟出挨骂的缘由,他略加思忖言道,学生现在就改:“大将一身胆,人有;名臣半部书,我无。”今年除夕就贴于大门如何?王仲和见他如此谦虚,便说:也好,既然高参的春联明年愿改,那么,老朽的寿联现在就改。说着,拿起桌上的一把水果刀,将寿联上的“王八”二字割了下来。並说,割去末字仍是一副鹤顶凤尾谐音双关联。称王称霸固然不易,但要做个正人君子却也不难,请高参自重,失敬了。说罢拂袖而去。

送走王仲和,赵一对着割后的春联出神,“赵钱孙李周吴郑,一二三四五六七。”鹤顶,赵一;凤尾,吴郑、六七,谐音,无正,流气。他无可奈何地自语道,好吧,骂我不正、流气总也比王八好听些,而且是暗骂,一般人看不出来。这老家伙,高,真高!

顺附赵一小诗一首

家书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张小照代郎归。

妆台悬起闲时看,看我较前痩与肥。

潘树业(评):幽默风趣,才华横溢,文如其人。弟愿翘首以待。

年12月27日

Gras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rb/9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