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卅云动

五卅云动

——我们毕业三十年

年7月29日,滨海中学高三(5)班学生毕业三十周年庆祝活动拉开了帷幕。来自威海、宁波、徐州、江阴、南京、镇江、盐城、连云港、阜宁、滨海等地的34名同学相约来到滨海宾馆,同怀母校时光,共话同窗情谊。

当年的“五卅运动”是学生运动,今天的“五卅云动”是“学生”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像云一样,轻轻地、悄悄地聚集在一起,女同学像云一样美丽多彩,因此活动名为“五卅云动”。

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童子说道行高深的师傅不知身在何处,实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有着高逸的生活情致,因此,一般人寻访不到。

我们班是高三文科班,在高二文理分科时,由邢必武老师动员打造,学生主要来自原高二(1)和高二(5)。高三由王奎友老师接棒任班主任,严化班风,浓化学风,高考时取得辉煌成绩。三十年过去了,大家都还在,且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得卓有成效。其中区委书记1人,县区纪委书记1人、检察长1人,市县科局长4人,县区银行行长1人,大、中学校长2人,大学教授2人,省市报纸总编2人,省市上市公司总经理3人。

班主任王老师在滨海,拨冗参加了晚宴。难能可贵的是,64岁高龄的他一见面就能叫出与会学生的名字,令人感动不已。范荣根老师家里有事,无法与会。李韵菊、庄国林等老师在外地,已无法联系。如今,同学们回来相聚,他们却是“不在滨海县,云深不知处”。虽非隐士,却也难寻。再想到郭学真老师早已辞世,众“童子”不免唏嘘。

席间,有同学让我即席赋诗。我就班级历史和未来期待口占一首打油诗:“三十云来游,班头是奎友。童子犹有盼,四十再聚首。”

晴空一鹤排云上

晚宴后,我们举行了三场活动:逛老街、打牌、唱歌。王丽明、戴秀芹、程继红等逛老街的同学一路品尝家乡美食,不亦乐乎;陈兆娣、樊荣、陆海涛等打牌的同学直到凌晨三点,意兴不减。我参加了唱歌活动,欣赏了同学歌声:邢小红高亢华丽,戚晓虹深沉婉约,刘青别有韵味;孙信高美声特色,蔺海滨域外风情,陈尚刚悠扬绵长,殷伏鑫浑厚有力,南正荣载歌载舞,周鹏廷声情并茂。

最为突出的是邢小红的歌声。我曾经在淮安与她合唱《无言的结局》,结果她歌声悦耳,震惊四座,被誉为“滨中百灵鸟”。百灵鸟的爪子比普通鸟类爪大一些,这使得它能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刘禹锡《秋词》诗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邢小红的歌声就是“直冲云霄”型,尾音有殷秀梅的高亢华丽,带给听众诗意的享受。

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次活动由班长陈尚刚和滨海组委会的张利明、杨激风等同学精心策划、细心沟通、悉心操办。因为时间仓促,他们唯恐接待不周,因而有惴惴之感,总想着再多些活动内容,让大家尽兴而归。但大家同窗三十载,多次相聚,早已不拘形式。言谈足以起笑声,素餐亦可有滋味。就同学情谊而言,初中时懵懂,大学时松散,唯有高中时真挚。

30日早晨,我们在滨海宾馆吃早餐。张利明是宾馆办公室主任,每有同学回来小聚,吃住总是她操心。我曾经和我们学校的马校长一行到激风的学校学习,吃住在宾馆。马校长对张主任的靓丽和精干赞赏有加。我对同事们说:“明天早上,张主任请大家喝五粮液!”同事们纷纷惊讶莫名:啊?!一大早就喝酒?还喝这么好的酒?我笑着解释:是五粮粥。

五粮粥好吃,连最苗条的女同学都能吃上三碗。于是,江春玲、邢小红等同学让我写一写这五粮粥。向张利明、戚晓虹等同学请教后得知,五粮粥是滨海一绝,由独家秘方配制熬成,制作详情不得而知。仅从成品判断,成分大致有大米、豆粉、油,因而吃起来鲜、香、黏、软,不忍停口。至于哪“五粮”,依旧是个秘密。其中大米分两次放入,第一次放入的软而烂,第二次放入的亮而硬,因而五粮粥晶莹剔透,不仅可口,而且可目,不愧是“三碗必过粥”。

张旭在《山中留客》诗中说“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既可以用来形容纯真的同学情谊,也可以用来形容醇厚的五粮粥。

千里暮云平

上午8点多,我们来到当年学习过的母校参观留影。因值暑假,校园里没有工作人员,曾经跟我同事过的陆健校长亲自来帮我们合影,显出家乡同仁的热忱。

在我们当年学习过的教室门前,大家停留了很久,很久。很多同学围在窗前,向教室里张望,回忆自己当年的座位位置。陆海涛一伸手,从里面拿出一个矿泉水瓶。我真希望他拿出的是一个扫帚,因为当年晚自习前最常见的是两道风景。一是在教室的走廊上,一群女生坐成一排,一群男生倚在门口,听邢小红唱歌;二是在教室的后排,陆海涛手握扫帚当话筒,学宋世雄的激情解说:“各位同学大家好!我现在是在悉尼为大家直播中国队对澳大利队的足球比赛!我是陆海涛……好!球进啦!!!……我跟大家一起盼望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王维在《观猎》一诗中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说的是将军打猎归来,收获满满的从容意态。如今我们站在教室门口,似乎能重新感受“风劲角弓鸣”的高考氛围,能清晰回忆南正荣、吴江、陈允春、李响等学霸们“草枯鹰眼疾,雪近马蹄轻”的傲人成绩,能依稀看到同学们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千里暮云平”的喜悦神情。

坐看云起时

中午,我们在滨海有名的“山芋腔”吃午饭。饭后,张海芹、江春玲、周鹏廷等同学回老家探望亲友。张海芹在高中时曾参与王晓棠电影《老乡》的拍摄,大家都观看了首映,印象深刻。这次她回老家,正遇上大拆迁。她说:“我今回来,路也分不清。还是爱平开导航仪,才找到路。我出生的地方,已是废墟,一朵花儿开。伫立良久,泪眼婆娑。”

王维《终南别业》中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描绘的是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当忙碌的我们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兴旺发达,固然众人皆喜。可是,看到自己长大的故居消失,人是物非,就难免独自生悲了。“水穷处”未必是美景,“云起时”可能会下雨。

寄心海上云,千里常相见

崔曙在《对雨送郑陵》一诗中写道:“寄心海上云,千里常相见。”诗人表达了一种对友人唯望常见的情愫和难舍难分场面。同学们在送别以樊荣、吴江为代表的盐城团队时,就表现出了这样的情愫和场面。

参加聚会的孙信高同学写道:“聚一聚同学到来,看一看喜笑颜开,念一念真心牵挂,想一想快乐满怀。”这代表了同学们的心声。没能与会的同学也纷纷在班级群里发红包、送祝福。朱为林同学偶感不适,未能与会,女同学们纷纷带了缝被子的大脚针,笑言要为他针灸。为林深为感怀,赋诗一首以谢:“三十周年谋一聚,同窗把酒至欢忱;赏图我欲临其境,憾未能挨大脚针!”

春风吹过,树知道;鸟儿飞过,云知道。我们都是飞在各地的鸟儿,应该适时地千里飞回,让故乡的云知道。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st/5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