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进入浦东有名的二团顾家宅,尽管所见都是残垣断壁,却也了了多年愿望,随后又来到北侧不远的六灶湾老街。这条老街我在年11月曾经到访过,那时是独自一个人骑游南汇各古镇,由于时间充裕老房子看得比较仔细,还曾与多位当地居民聊天,以获取更多信息。这次的到此一游算是旧地重游,但因多人组团,时近中午而无处吃饭,又加上乌云密布现下雨征兆,所以有点匆匆忙忙,随走一圈而已。
*南团公路大治河桥站边,六灶湾南路口的六灶湾老街指引路标。
南汇的成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广阔的大地上有着一道道的海塘,是海岸线逐步东移所留下的痕迹,现存最显著的是同向的浦东运河,沿岸留下了诸如大湾小湾六团湾等老地名,而六灶湾的由来,也与他们大同小异。据《浦东新区村史》中旧地名的介绍:六灶湾,建霍公塘(即内捍海塘,此塘筑成距今年)时,在南六灶港口处有一大湾。据传,这里原有一座顾国师(顾成天)墓,周围有石人、石马,颇具规模,为避墓地,塘身绕道而过,故有此弯曲,由此取名六灶湾,在清朝末年、民国和解放初都有政府机关设于六灶湾镇。或许建顾国师墓与建霍公塘之间有较大的时间差,把两者联系起来稍有一点牵强,但浦东运河(原运盐河)在六灶港口的湾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南团公路边六灶湾村、老街南路
此行我在南团公路车站处看到了六灶湾村醒目的标志,路口还有巨石做成的六灶湾老街的路标,显示着有悠久历史的六灶湾,不仅老地名在村村合并时被重启,残留的老街也重新被人重视。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六灶湾老街古镇,它有着一个发展、辉煌、衰落的过程。看今天残留的六灶湾老街,比起史书记载来显然要短许多,虽然格局尚存,街上几乎见不到一个行人,街面也十室九空格外冷落,在这里仅存小店一家,找不到吃饭之处也就理所当然了。在第一次寻访时,镇上曾有人对我说:六灶湾是小台湾。我琢磨不透是褒还是贬,也许意为被冷落被抛弃在一边很久了。
*疫情期间被封的村道、浦东运河以及六灶湾老街
据传六灶湾老街处明代就已有聚落,清代逐步发展为二团地区主要集镇,民国时期达到顶峰。老街上至今尚有遗存的多幢两层楼街面老房子,充分证明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对于六灶湾的兴衰,历代志书也都留有记录。据光绪南汇县志介绍:六灶湾镇,邑南九里。旁内护塘列肆,南北街略折而西,居民百余家。民国时期的南汇县续志介绍:六灶湾镇,光绪中叶后,市肆增盛,楼房接起。下塘务本小学堂为顾氏捐建。有桥联接上塘两岸,机厂相望,市面日盛。其后的网上资料介绍也能找到一些,六灶湾镇,清末为下沙盐场二团的治所,民国后曾为南汇县第一区(二团区)区公所驻地。解放后随着撤区并小乡而成为二团乡人民政府驻地;不久乡政府迁到黄路镇,并改称黄路乡,从此六灶湾镇开始没落。在年起六灶湾镇还是友爱村村委会驻地,而到了年11月,友爱村和勤俭村合并,建六灶湾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却设于原勤俭村,日趋冷落的老街几乎被外界遗忘了。
*六灶湾老街上的老房子,昔日繁盛商铺都已成为普通民居。
地处大团与惠南之间的六灶湾镇全盛时期,店铺林立,市面繁华,是二团地区主要集镇。对此本土作家姚建国有文介绍:短短的老街上,光中药店的老字号就有“鹤龄堂”、“凤仪堂”、“广生堂”、“同济堂”和“同寿堂”五家。其中,资格最老的是在清同治十一年,由顾祖基投资石(1石合75公斤)大米盘进“鹤年堂”药店,改名为“顾鹤龄堂”,年改成国营药店。在老街上,我们见到了挂有文保牌的鹤龄堂旧址,只是牌上赫然是“鹤令堂”三字,与“鹤龄堂”之名似乎有着太大的差别。浦东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