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middot曾

治疗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曾煕像

曾熙(—),字子缉,号嗣元、俟园,晚号农髯,室名永建斋、游天戏海楼、心太平庵。湖南衡阳人。年甫弱冠中秀才,后投师船山书院邓辅纶门下。30岁中举,被湖南巡抚推荐至兵部任职。清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随两江总督刘坤一督师出山海关。后受聘为石鼓、龙池等书院主讲,清光绪二十九年()中进士,后升任兵部主事,兼任提学使、弼德院顾问。清光绪三十一年()创办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兼任湖南高等学堂(今湖南大学)监督。晚清实行新政后,任湖南省谘议局副议长,兼任教育会长。辛亥革命后,第二次当选湖南省副议长。不久即退出政坛,晚年移居上海,以鬻书画诗文为业。年病逝。

行书八言联

曾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诗人和书画家。纵观其一生,他早年参加科举,后活跃于政坛和教育界,中年以后移居上海。晚年尤以文辞书法闻名于世,其影响力波及大江南北,门人弟子遍布天下。通过《曾熙年谱长编》可知,曾熙早年与北京亦有过一些联系,这一时期正是他谋求科举仕进之时,此段经历对他的艺术有一定的影响,为其晚年饮誉海上奠定了基础。

行楷书札

清末民初书家成就突出者,大多都有参加科举的经历,如沈曾植、康有为、郑孝胥、陈宝琛、朱益藩等,他们早年均受过系统的馆阁体训练,之后取得功名,由于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都城,是儒家学子出仕的最终实现地,科举中最高级别的会试、殿试基本上在这里举行,故此北京是当时科举时代的中枢。大量文化精英均在北京完成了最后的仕进,有的定居于此,有的则因在朝为官而寓居京城,这段经历对他们影响至深。民国时期,他们因曾是昔日帝制时代的脊梁,又是社会精英,加之书法基本功过硬,故而书法作品成为世人追捧的对象。曾熙亦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以士人身份在旧京寓居有年,于此地广交天下名士,购藏碑帖金石资料。北京浓郁的文化氛围对他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加之他对金石书法一直颇有兴趣,可谓故都的文化熔铸了曾熙书法绘画的博大和浩瀚,为他中年之后名震海上,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达智桥胡同

清光绪十八年(),曾熙赴京参加会试,他在《跋徐渭仁藏〈石鼓文〉》中记“壬辰入都,游国学,观《石鼓》,不但文字之古,即石之璞厚天随,亦浑然三代之风,摩挲竟日,偃坐古柏下,爱不欲去。归即从厂肆遍搜旧拓,不能得……”。此时期,曾熙在京城遍访古迹,搜集碑帖善本,令其眼界大开,对书法有了新的认识。清光绪二十年(),曾熙与李瑞清再次赴京,因仰慕明朝名臣杨椒山之为人,二人同住于宣武门外松筠庵(达智桥胡同杨氏故居)。此时期曾熙与李瑞清朝夕相处,切磋书艺。年,曾熙在自临《黄庭经》题跋中记“犹忆甲子之岁,与阿梅寓京师松筠庵,得此《黄庭》并水前拓本《鹤铭》、周器拓片十数种,遂大乐不已。乘车出前门,纵观郊外,竟日始归”。年,上海各大报纸曾刊有《海上又来一书家》“衡阳曾季子先生名熙,湘学士所称子缉先生是也,自号农髯,昔年官京师,与清道人同学书,书名满都下……”。可见清末曾李二人即在旧京因擅书而闻名一时。

篆书八言联

清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前夕,湖南举人率先响应,上书请拒和议。曾熙慷慨陈词,直声直冲霄汉,一时间十八省举人大会于北京松筠庵,拉开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的序幕。寓居京城期间,曾熙广交天下名士,此时与他交往密切的有丁立钧、郑孝胥、杨仁山、欧阳君重、杨度、夏午诒等。此外,曾熙的湖南籍身份也为他赢得了些许优势。清末至民国,湖南人在京城居官者甚多,且势力很大,其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人物,如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之曾国藩、左宗棠。在朝为官的名臣更是如车载斗量,如陶澍、郭嵩焘、彭玉麟、刘坤一、何绍基、陈宝箴、谭钟麟、瞿鸿禨等。湖南士人在京城中的地位一直不低。因此,曾熙得以与寓居旧京名流广泛交往,并得到同乡的照应,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居闲时,他们一起吟诗作赋、品书论画。对于此段经历,移居上海后的曾熙亦津津乐道于他的诗文之中。

章草五言联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变爆发,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曾熙为躲避战乱,全家返乡,不幸路遇劫匪,所藏宋拓残本《瘗鹤铭》被劫去,为此他抱憾终生。此后,曾熙辗转居于湖南衡阳、龙阳、长沙等地。清光绪二十九年,他由河南开封赴京准备参加殿试,曾居于保安寺街,还拜访了沈曾植、夏午诒等友人,其间得以结识同乡齐白石,曾向齐索要画册和印章。二人一度交往甚密,多有书法篆刻互赠之事。清宣统三年(),曾熙因公务再次赴京,与友人李瑞清、谭延闿、吴剑秋、夏午诒、杨度等相聚,并多次游琉璃厂,还在京城得明宋克藏《定武兰亭肥本》《石门铭》(“此”字不损本)等。曾熙此段经历与北京颇有渊源。

故此,笔者认为曾熙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与北京有着些许联系。此种风格后来由其弟子张大千再次传入北京,逐渐融入旧京书风之中,成为其中的重要风格之一。

隶书轴

关于曾熙的书法,如今学者们研究颇为深入,笔者在此浅谈己见,略作分析。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时李瑞清为曾熙作《衡阳曾子缉鬻书直例引》:“衡阳曾季子,名熙,湘学士所称子缉先生者也。美须髯,晚自号农髯,长于余六岁,昔年同官京师,同学书。余喜学鼎彝、汉中石门诸刻,《刘平国》《裴岑》《张迁》《礼器》《郑道昭》《爨龙颜》之属,自号北宗;季子则学《石鼓文》《夏承》《华山》《史晨》、太傅、右军、大令,尤好《鹤铭》《般若》,自号南宗以相敌……”此评价出自曾熙挚友李瑞清之手,可谓评审精当。

对于书法,曾熙早年应举业,肯定是练过馆阁体的,但取法何体目前不可确知。他接触篆书亦很早,年,曾熙在题黄晓汀为许冠群绘《剑鸣庐校碑图》中记“予少喜学剑,与子同一痴。弃剑而学书,篆分日委蛇。及今四十载,苦乐且忘疲”。虽不知其篆书最初师法如何,但可知曾熙很早即接触篆书。清光绪十八年,曾熙赴京参加会试,在国子监见到了石鼓文,大为震动,之后即迷恋于此。两年后,他在京城得到了《黄庭经》《瘗鹤铭》及周器拓片十数种,可见曾熙青年时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st/8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