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一东一

序言

《声律启蒙》是康熙年间所编著,作者为车万育,这篇文章收录在《四库全书》当中,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是一部具有音韵美的启蒙格律典籍。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并且含概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智慧。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才能得以广泛流传。

  《声律启蒙》分上卷和下卷,分别对应《部平水韵》中“平声”部的“上平”和“下平”,简单的说,就是《平水韵》的“平声”部的格律训练典籍。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云、雨,雪、风,本是自然界中的四种天气现象,它们往往是相互影响,同生共存的。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以载道的长河中,有太多关于风、云、雨、雪的笔触,很多时候,不仅仅代表着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更代表着人们彼时彼刻的心情与境遇。

云对雨,雪对风,这是两幅对联,在平仄上对仗工整。而在自然界中,“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随着气候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不同风景的同时,也往往表达着作者的一种心灵的告白与寄托。关于这样的诗文,简直数不胜数,俯仰皆是。

湿云生两屦,细雨暗孤篷。—《题传神》宋·陆游积雨暗空林,湿云飞不起。—《闲居》明·吴孺子

春工酿雪无端密,大块囊风不肯收。—《过鄱阳湖次游子明韵》宋·范成大

晚照对晴空,也如是,皆是描写自然景致的某一个瞬间。

晚照,是指夕阳,太阳落入地平线之前的那一段短暂的时刻。夕阳斜辉,纵然有万千的美丽,也终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和悲凉。很多时候,也指代韶华落幕,皓首银辉以及那些即将转瞬即逝的时光。

  晴空,却正好相反,正是艳阳高照,天地明朗的时候。于人生来讲,便是代表着志得意满,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好时光。晚照对晴空,是风光的不同,亦是岁月与心境的不同。

晚照背高台,残钟残角催。—《落日》唐·齐己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词》唐·刘禹锡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唐·白居易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鸿”指的往往是大雁,而“燕”指的往往是梁间筑巢的小燕子,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寒暑交替的时候,会跟着气候进行迁徙,属于候鸟,但又有所不同。

  鸿雁在野,一般的时候会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憧憬,所谓”鸿鹄之志“者,便是拥有着远大的抱负。

  梁燕于宅,常常代表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状态,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来“与”去“本身又是一对反意词,因此,可以相对。

来鸿已遵渚zhǔ,去燕亦辞梁。—《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宋·苏辙。

来鸿去燕十年间。镜中看,各衰颜。—《江城子》元·元好问。

宿鸟,即是倦鸟。夕阳西下的时候,也正是倦鸟归巢的时候。所以,宿鸟也往往被指代疲于奔命而期望归宿的人。

  鸣虫,便是指蟋蟀、蝉、蜂等等可以发出声音的草虫。它们往往于谷雨时分开始鸣叫,然后历经一个炎热的夏天,在霜降之时蛰伏或者死亡。而“鸣虫”也往往代表怀着忧虑心境享受短暂韶华的人们。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薄暮》唐·杜甫。

别林遗宿鸟,浮水载鸣虫。—《陨叶》唐·无可。

栖鸟归何晚,鸣虫响渐收。—《秋雨》宋·张耒。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三尺剑,古剑长凡三尺,故称“三尺剑”,并不是随随便便取出来的名字,诗人常以“三尺剑”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报国豪情。《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这便是出处。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斩蛇剑:一名“斩蛇”,通常就指这把三尺“赤霄”剑,是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之宝剑。《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盖即《广雅》所谓断蛇也。”

后世有诸多名家用此典故,包括唐代大诗人杜甫,《重经昭zhāo陵》中写道“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壮士不言三尺剑,社稷休道一丸泥。—《题潼关兰若》唐·皮日休。

桥边三尺剑,江上六钧弧。—《蛟》宋·梅尧臣。

“六钧弓”指强弓。“钧”在古代是重量单位,一钧相当于30斤,六钧即是斤,就算古人神力,这也依然算是奇强之弓了,常引申为对武力武功的夸耀。《左传·定公八年》中有“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记载的是鲁国人颜高,可以力张“六钧之弓”,力大无穷。

同瞻万乘主,亲御六钧弓。—《应製zhì赋射弓诗》宋·杨亿。

一枝长戟六钧弓,千里山河百战中。——《边夫怨》明·汪本

岭北对江东

岭北,泛指山的北面,泛指大庾yǔ、始安、临货、桂阳、揭阳五岭以北。尤其以大庾岭为首,此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无心思岭北,猿鸟莫相撩。—《次同冠峡》唐·韩愈

天涯人去远,岭北水空流。—《送南客》唐·张籍

江东,泛指江河的东面。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所以,在此特指从芜湖、南京到入海的长江以南地区,史称“江东”。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济‘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yì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刎以谢江东父老,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一俗语的来历。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唐·杜牧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清暑殿》是宋朝著名文学家马之纯的代表诗作:“见说当持百尺梁,四围修竹翠云长。正当盛暑都无热,不有薰风亦自凉。那与人间同日月,直疑天上两阴阳。有时更取龙皮浸,凛凛如飞六月霜。”而真正的清暑殿,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建在南京鸡鸣山南的一座宫殿。“殿前重楼复道,通华林园,爽垲kǎi奇丽,天下无比。虽暑月,常有清风,故以为名。”

《相和歌辞·团扇郎》

唐·刘禹锡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广寒宫”这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指月亮上嫦娥仙子居住的宫殿。出处可以依西汉文学家东方朔的《十洲记》:“冬至后,月养魄于广寒宫。”而在《明皇杂录》里说,唐明皇于中秋之夜游月宫,见到门楣上悬挂着“广寒清虚之府”的匾额,因此,后世便以广寒宫代指月宫。

传说,唐明皇李隆基八月十五日梦游月宫,见一个大宫殿,名“广寒宫清虚之府”,故称月亮为“广寒宫”。

广寒宫树枝多少,风送高低便可攀。—《秋赋有期因寄袭美时将主试贡士》唐·陆龟蒙。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色杏花红

北宋时期,苏东坡被贬杭州知府,在西湖筑堤防汛,堤上建六桥九亭,夹道植柳,名为“苏公堤”。

北宋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堤岸常以绿柳相植,春潮初涨,柳芽新发,嫩浅柔和,远远望去,就如笼罩着一层淡绿色的烟蒙一般迷蒙。

古时长堤远道之畔多植杨柳,春初日暮时分,皆有烟袅之色,很是动人。古人又以“柳”与“留”音似,故于长亭送别之时,多折柳以寄,因此,杨柳也往往喻指离别。

苏公堤远柳生烟,和靖园深竹映关。——《沉虞卿秘监招游西湖》南宋·杨万里。

杨柳丝垂拂画船,杏花零落断桥边。——《堤上》宋·释斯植。

满园春色杏花红

这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诗的化用之句。

宋、元之交的学者、诗人虞集的词《风入松·寄柯敬仲》,“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也是着重描绘江南满园春色,杏花无边的烟笼雾绕之境。

梅莟苍香蹈雪来,杏花雨里带春回。—《送罗永年西归二首》宋·杨万里。

杏花杨柳年年好,南去北来人自老。—《送吴显道五首》宋·王安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次,指的是军队临时驻扎,引申为短暂的停留之意。途次,就是旅途的意思。

周朝有个白发老人,在旅途中的客店伤心地哭泣。有人问他为何而哭,他说:“我少年已文德成就。开始求仕时,国君好用老者,但不久他就死了;新主又好用武者,于是我改为习武,武艺刚有所成,新主也死了;少主上来又好用青年,可我已经老了。我怎么能不痛哭?”

人生很多时候,行得早不如行得好,很多时候是命里分定的运数。

《早行》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七言绝句,“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主要是写诗人在天还未亮之时孤身一人在路上行走的感受,意境高远。通过视觉、听觉、感觉来描绘“早行之客”在羁旅中的孤独寂寞。

两鬓新霜换旧青,客游身世等浮萍。——《雨夜》宋·陆游

逐客经年滞楚乡,萧条两鬓已秋霜。——《听陈东阜弹琴》明·靳学颜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商朝末年,年近八十岁的姜子牙每天从早到晚在渭水支流磻溪(今陕西西安省宝鸡市东南)之滨,用无饵直钩垂钓,等“愿者上钩”。过路渔樵皆笑他痴傻愚笨,教习他如何垂钓,他却说“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周西伯侯灵台宴后,有飞熊入梦,以春季寻贤于渭水磻溪畔,拜为军师,辅佐文王征伐,建立了周朝八百年的国祚。

有些人少年不遇,一生碌碌无为,老而贫病遗恨;有些人白发为相,得志于桑榆晚岁,却能封候列土,功于后世。

是苏轼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雨任平生。”

闲垂两鬓任如鹤,只系一竿时得鱼。——《钓翁》唐·罗邺(一作郑谷诗)

垂钓甘成白首翁,负薪何处逢知己。——《畴昔篇》唐·骆宾王。

本章小结

古典诗词,以储蓄凝练为美,不仅在音韵上力求流畅悠扬,更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作,是因为“用典”而使诗词的意境更加深遂幽远,回味无尽。

人为衣装,马为鞍辔。典故便如最雍容的行头,如果不能运用于诗词当中来装点门面,若再无佳言警句,整篇作品便是永远也上不了台面的“贫家女”。

今人试作古体诗词,往往烦恼典故的生涩难懂,更是难以掌握运用,因此,作品频繁,却难出佳句雅文,追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无典。因此,所有的诗词作品,都是千篇一律,只是叙事抒情,于某某日,与某某人,做某某事,与散文、简讯、札记无异,流水帐一般无味。

作诗要常加练习,建议多作多写多推敲,但是,不建议乱写。无情致不写、无意境不写、无佳思不写、无大事不写、无妙趣不写……虽然如此,我们只要有兴致了,便可以试写,尽可能地修养性情,写出精致的篇章来。

《声律启蒙》是一篇蕴藉了大量典故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每一节去细读,将其中的韵、律、典完全娴熟于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xl/7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