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驱虫剂

第十五章驱虫剂

祛虫剂是以祛虫药为主,因为中药里有专门杀虫、祛虫的药,而这些药经过现代研究证明对于肠道寄生虫有效,所以作为祛虫药,它能祛虫止痛,能治疗因寄生虫而产生的一些病证,这就是祛虫剂的定义。祛虫剂,很明显是适用于虫证。虫证需要注意一个特点,一般来说,脸上有虫斑,似显非显,就这块皮肤一块一块的白斑,那叫虫斑,小孩很容易看出来。虫舌,是指小孩舌头上有好多红点。过也是有虫的迹象。还有看眼睛,现在大家都会,但是看眼睛有时候小孩不合作,特别是一个小小孩,他还不会说话呢,怎么办呢?这时看下嘴唇挺好,下嘴唇的内侧,就是下嘴唇里面的黏膜上有好多小颗粒,还可以看出寒热来。热是红的,寒是淡的。不过通过皮肤下的静脉,我们所看的就是指纹,明显就是疼痛发热的时候是充盈的。但有时候有虫,而症状不明显,颗粒很多,却没有紫血管。这很简单,你把小孩下嘴唇一翻,用手指一顶,黏膜就翻上去了,左右一看黏膜就清楚了,也非常方便,小孩合作不合作都没关系。这是从诊断上谈。还有一种情况是比较难看一些,小孩特别的白,嘴唇特别的红,特别漂亮,眼睛的下面大多有个青暗的地方,说明这个孩子也有虫,消化不好,所谓面白唇红,面若敷粉,唇若涂朱,这是个漂亮的健康的词,所以不好看出有虫就在这里。你乍一看小孩挺漂亮,再一看是虫病,你要注意他有没有虫,因为他没有别的症状来看,你说他长得挺好的,来看什么呢?一般是说肚子痛。另外还有一些特异性的习惯,什么吃土块、吃石灰块、吃煤炭,咬指甲,所谓嗜食异物,这也属于虫。

虫病用中药治疗效果不错。另外要注意中药治虫和西药治虫不同。中药治虫那真正是把虫给治了,而不是把虫给麻醉了,因此有的时候虫子并不从大便出来,但是它的症状相似,如果注意,有的时候可以发现像清鼻涕似的,也有像清痰似的,是粘的。现在这个问题证实了,特别是无论蛔虫也好、绦虫也好,不都是异体蛋白嘛,都是软体动物,都是蛋白质,是可以溶化的,而在试管里发现有若干种中药对于虫有溶解作用,所以有句话说得太神,从小便走而化为水,是化虫的用法,方后有这么一句话,现在看起来不是瞎说。另外吃了粘有绦虫的食品以后,例如所谓的米猪肉,进入人体暂时留在脑子里了,长大了以后不就发癫痫嘛。绦虫性的癫痫,就用中药的祛虫剂,效果很好。

前几天见到有一个农村的孩子,医院里进行透视等检查,不敢绝对地说是这种病,但这个孩子痛起来先从肚子痛,肚子一痛,头就痛,头痛以后又吐、又抽搐,又发热、又烦躁不安,吃了几剂药以后就没有再发热。一共吃了十剂药。那是我去开会以前的事,开会后那病孩子昨天来的,挺好。驱虫剂就有这么个好处。但是治疗虫一定要首先辨清楚寒热,第二是虚实。由于长期用了原来的山道年类的东西(过去吃了还真有效),可现在山道年不仅有毒,而且药效也大不如前了,如果在它不中毒的量之内有效的话还行。可是现在新出了好多治蛔虫的药,效果总是不好。估计可能是寄生虫抗药的能力强了,而且农村杀虫药种类也很少。在“文化大革命”下去巡回医疗时,发现苦楝树根皮治蛔虫效果很好,挖块树根,扒块皮下来,把它外面的粗皮去了,而且还不多给他,有一寸宽,大人最多给他五寸长。因为它有毒,它是苦寒的,一般孩子吃了会泻,最多的时候曾泻出了五百多条蛔虫,因为农村的孩子有反复感染。可是不注意寒热就不行了,有一次来了一个胆道蛔虫症病人,先给他扎针囊,回去叫他吃汤药,再喝点水。汤药吃了以后,结果这人被抬来了,原来大夫忘记了解这个病人本身有胃寒病,药还没对蛔虫起作用,先对胃寒起作用了。所以无论是小孩虫病,还是大人的虫病,在使用杀虫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没有其他病,特别是用明是的寒性药的时候。

例如说,雷丸,使君子这些药比较平和。其中雷丸作为粉吃要注意控制用量,吃多了会吐,在一般用量里煎服雷丸不会有事,使君子也是如此。使君子不但能杀虫,还能润肠通便。由于使君子本身是甘温的,它还兼有养脾胃的作用。杀虫药里最好的药物,一个是使君子,一个是榧子。榧子是南方杭州出的。即便是现在,还用南瓜子、槟榔来杀绦虫,必须合起来才能使绦虫脑袋下来,只是身子下来了还不行,因为脑袋在里面还能长。另外,槟榔吃了不是泻肚子的,它是下气行水,并不是泻药。槟榔与木香在一起是导滞,它与大黄不同,与泻下药不同,所以有时候用了一两,大人甚至用到二两时,与南瓜子吃了并不泻肚子,这都是多次临床实验证实的。由此说明它是导气行滞,向下行。这些是在杀虫剂里经常要用到的药,例如使君子炒熟,每天给小孩吃几个,他觉得很好虼,和花生米一样。因为现在主要是感染蛔虫、蛲虫,所以它还是有救的。特别是现在的西药杀虫药,看起来不大有效,而过多吃了又有毒,看来中药还是安全有效的。注意有些药还有毒。

另外讲一讲中医的理论,中医讲祛虫,是这么说的,虫乃湿气所生,风气所化,习惯说是湿热生虫,它与脾胃的强健有关。如果小孩脾胃运化的功能强,虽然感染了虫,他能够排除出去,因此中医治虫强调调脾胃,特别是对容易感染虫、脾胃弱的孩子,在治虫以后要给他调补脾胃。比如上次消导剂里讲的健脾丸、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这些都可以给小孩吃,这样可以防止虫再次发生。这是从理论讲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个,在乌梅丸里引了柯琴的几句话,实际上这话不是柯琴的,早就有这个话,而且有多种说法。这上面讲“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得甘则动”。有的说是闻酸则静,一样,酸下去了它就不动了,有了辛味了它就伏了,也就安静了,有了苦味它就下去了,遇上甜味它就动了,所以小孩有虫病往往吃了香甜以后容易发生疼痛,瓜子、花生,香的,糖,甜的,往往在吃这些东西以后容易引发疼痛。这些话比较笼统,并不是说所有的药都能吃。

鸟梅丸

(《伤寒论》)

乌梅三百枚(g)细辛六两(g)干姜十两(00g)黄连十六两(g)当归四两(10g)附子炮,去皮,六两(g)蜀椒炒香,四两(10g)桂枝六两(g)人参六两(g)黄柏六两(g)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一宿,去棱,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于大,先食,饮服十九,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提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一至三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接原方比例酌减)。

温脏安蛔。

蛔厥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又治久痢,久泻。

(1)理中安蛔汤(《万病回春》)人参七分(g)白术一钱(g)茯苓一钱(g)川椒(8g)乌梅三分(9g)干姜炒黑,五分(1.5g)。水煎服。如合丸,用乌梅浸烂,蒸熟(去核)捣如泥,入前药末,再捣如泥,每服十丸,米汤吞下(现代用法:照原方药量放大数倍。碾细筛净,炼蜜和丸,每丸重5g,早、午、晚空腹时各服一丸。开水送下)。功用:温中安蛔。主治:中阳不振,脾胃虚寒,便溏尿清。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蛔虫从口腔吐出,或由大便排出。

()连梅安蛔汤(《通俗伤寒论》)胡黄连一钱(g)川椒炒,十粒(1.5g)白雷丸三钱(10g)乌梅肉二枚(5g)生川柏八分(.5g)尖槟榔磨汁冲,二枚(或切片随药入罐煎,10g)。水煎,一剂煎三次,早晨空腹时服两次,下午空腹服一次。功用;清热安蛔。主治:虫积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或烦躁,厥逆,且有面赤,口燥,舌红,脉数身热等症。

乌梅丸我想提一个问题,大家有时间的时候考虑一下,乌梅丸为什么用黄莲、黄柏?现在不是讲祛虫嘛,乌梅丸是名方,确实有效,就跟温经汤的半夏似的,究竟为什么,它又没有咳嗽,没有气逆呕吐,又没痰,这里为什么寒热并用,想着用黄柏呢?配伍的寒热并用不是随便用一个寒药来和热的凑一块就行了,要经过反复考虑。

结合乌梅丸这个方剂,特别用这样的思路解释,有些问题就不好解释。因为乌梅丸所治的证是上热下寒,所谓“脏寒、蛔厥”。因为上热下寒而蛔虫上行就温,所以虫动不安,所以引起腹痛,痛极而厥。它的病机是下寒上热,蛔虫不安于下,上行就温,所以痛极而厥。上行就痛,痛得厉害了就厥,因此这里用的是温下的药、杀虫的药。如果是上热,用黄连还可以解释,但用苦则下,用黄柏干什么?这句话没有解释这个闯题。把整个方剂看一看,还有细辛、蜀椒、附子、桂枝、干姜。这些都是温肾阳、暖命门的,正是用一味黄柏监制它,但是不是反佐呢?因为乌梅丸所治的证是寒热夹杂、虚实夹杂,所以久痢可以用乌梅丸,因寒热虚实夹杂。一般讲虫遇苦则下,味苦的药多了,为什么选了黄柏,而且黄柏是下焦的药,与下寒是相抵触的,许多方剂里没有解释。就是因为用了这些热药,唯恐激动肾中的相火上冲,反而达不到一个温下的、安蛔祛虫的作用。这里用人参、当归,有两个解释,一个从人体的气血讲,这个还比较好理解;一个是从得甘则动而来,就是它既能补气血,其味甘也可以诱虫使出,把虫说的和人一样。这些病到了蛔厥的时候,无论是寒是热,身体的气血总是受伤的,而且这些药辛热,故这样用补气补血的药,它对于辛热药有个纠正的作用。为什么就用黄柏,黄芩不行吗,苦寒的药多了,考虑肾和命门的问题,不让相火妄动。理中安蛔丸,连梅安蛔丸,一个治寒,一个治热。寒性虫痛,热性虫痛,连梅安蛔丸是热,理中安蛔丸是寒,这是作为两个代表性的方剂,寒就用温中的药来治,热就用清热的药加在一块用。还有大便秘结的可以少加泻药,特别是现在城市的小孩营养过盛,高热量的东西吃得多,大便老是干结,这样效果来得快一些,你单用木香、槟榔还不行,因为它原来大使就干结,可加些润肠通便药如火麻仁、郁李仁之类,甚至桃仁、杏仁也可,择宜而施。

肥儿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神曲炒,十两(00g)黄连去须,十两(00g)肉豆蔻面裹煨,五两日(g)使君子去皮(壳),五两(g)麦芽炒,五两(g)槟榔细剉,晒,二十个(10g)木香二两(60g)

上为细末,猪胆汁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量岁数加减,热水下,空心服(现代用法:照调整量比倒放大若干倍,碾细筛净。取鲜猪胆汁和为小丸,每丸约重g开水调化,空腹时服一丸。一岁以下小儿服量酌减)。

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虫积腹痛,消化不良。面黄体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稀溏等证。

肥儿丸是个很平和的药。是适宜于小孩有虫积的方剂,效果挺好,而且过去价钱很便宜,主要是消积、杀虫,但它更主要的作用是止泻。肉豆蔻温中、涩肠、止泻,所以在脾胃虚、有积滞、有虫,所谓小儿疳积重的时候用它,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使君子在用的时候要注意。它是有壳的,而使君子是用肉的,它就像花生果,是用花生仁,一定要打开、敲碎了。分量也要注意,不然它的性味熬不出来。如果做丸药,这个使君子就是去壳的,方子后面要注上去皮、去壳,以防误用延误治疗。

布袋丸

(《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夜明砂拣净,二两(60g)芜荑炒,去皮,二两(60g)使君子二两(60g)白茯苓去皮,半两(15g)白术无油者,去芦,半两(15g)人参去芦,半两(15g)甘草半两(15g)芦荟研细,半两(15g)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弹子大(约10g),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二两(60g),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之。所悬之药,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现代用法:可注原方各药配伍比例调整用量,碾细筛净,配作散剂,每次服~6g,用猪肉汤调化服,每日晨起空腹时服一次)。

驱蛔消疳,补养脾胃。

小儿虫疳。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等症。

布袋丸是专门治疗疳积的,里面有芦荟、有夜明砂。芦荟在其他方剂中还用它,夜明砂很少用,在眼科里还用到。所谓夜明砂,按说就应该是蝙蝠的类里洗出来的砂子,现在用的一般就是蝙蝠的大便。五灵脂是哺乳动物蝙蝠科寒号虫的,夜明砂是蝙蝠的,望月砂是兔子的,都是大便一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呢,夜明砂能够清热,能够活血,能够明目,能够消积,小孩由于疳积可以造成营养不良,可用此。但现在大多数药店不备这些砂和脂。夜盲,多见于一些肝疳病,眼睛的视力就不好,用夜明砂是由于内里有热。阴伤了,所以要用。这个方剂里不仅有夜明砂,还有芦荟。芦荟清热泻火通大便,它能够清泻肝经之热,清泻胃经之热。更衣丸、当归龙荟丸里用它,龙胆泻肝汤里用它都是这么个作用。

杀虫用的是芜荑和使君子,因为是疳积,时间就长了。由于脾胃不好就有了虫,由于虫的长期存在,消化更不好。而且虫要消耗一部分营养了人体就更不容易吸收到营养,更加消瘦。小孩的疳积特点是肚子大,脖子细。身材越瘦,头发越疏,而且像草似的一扯就断,脆了、枯了。用法里面有一个东西顺便说一下,就是用二两猪肉,和这个方剂煮了

顺便介绍一个偏方,小孩到这个程度了,身上干,用肥肉熬了汤以后,给小孩洗澡。就是用猪腹部的肥肉。这样小孩可以从皮肤里吸收这些东西,你给他洗了以后,身上没有油,说明他真吸收了。等他好了,身上才有油。不知大家对于小孩疳病见得多不多,形状是特别瘦,特别惨。脖子特别细,可是肚子特别大,他有时候无节制地吃,也无节制地拉,吃了下去也不长肉,里面气阴两虚,口渴要喝,喝了以后就尿。本身因为阴、血津大伤。所以慢慢地既要扶正。且要杀虫,逐渐地还要消积。上次讲活血逐瘀中的三十逐瘀汤里特别提到,小孩疳积证,或者大人肚子里有痞块,通窍活血汤是通血管的,能去腹上青筋,血府逐瘀汤是去“午后潮热”的,膈下逐瘀汤是消化积块的,这实际上就是说了三个逐瘀汤的特点,治疗的重点。

化虫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胡粉(即铅粉)炒,五十两(1.5kg)鹤虱去土,五十两(1.5kg)槟榔五十两(1.5g)苦楝根去浮皮,五十两(1.5kg)白矾枯,十二两半(70g)

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五丸,温浆水入生麻油一二点,调匀,下之;温米汤饮下亦得,不拘时候,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现代用法:上方按调整量配齐,碾细筛净,水泛为丸。每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五丸,空腹时米汤送服)。

驱杀肠中诸虫。

肠中诸虫。发作时腹中疼痛,往来上下,其痛甚剧,呕吐清水,或吐蛔虫。

化虫丸刚才虽然讲了一下,虫化为水,在过去曾受到批判。在这其中有两个药有毒,胡粉就是铅粉。鹤虱不是仙鹤的虱子,是天名精的子和野胡萝卜的果实,两种都入药用,有小毒,杀虫的,效果也挺好。还有苦楝根皮也有小毒。

作为比较强烈的杀虫药,往往吃下去肚子或心口痛,也就是胃脘痛,但是虫子还真是下来了。可是不宜常服,因为有时候孩子的虫不是一次能去干净的,这是一点。而且这个孩子的虫还容易重复感染,所以这不是一次治疗、吃几次药就好的。所以不能连续多救地吃,吃了以后一定要隔一定的时间,等他自己把毒性排了以后才能再用。

伐木克(又名术矾丸)

(《本草纲目》引《张三丰仙传方》)

茅山苍术米泔水浸二宿,去皮毛,切片晒干,二斤(g)黄酒面曲(即煮酒用的酒曲)四两(10g),同苍术合炒为深红色皂矾(即绿矾)醋拌晒干,入阳城火罐煅,一斤(00g),置陶器罐中炖化

上制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或米汤下,日二三次(现代用法:照上法配制为丸,每丸约重8g,每次服一丸,食后米汤送下)。

消积,燥湿,泻肝,驱虫,

黄肿病(多见于钩虫痛)。面色萎黄,浮肿,心悸,气促,肢倦无力。

驱虫剂的最后一个伐木丸实际上不是一个杀虫剂,有苍术、酒曲,加上皂矾。皂矾必须要醋煅七次,实际上就是一种低价铁,但是要切记不要当作硫酸铜,硫酸铜可不能吃。绿矾、皂矾是两个东西,可有的本草书上还写与绿矾是一种东西,这样一做以后就跟现在吃的铁剂一样,本来有个丸药叫针砂皂矾,是以枣肉为丸,补血的。针砂就是过去做针锉下来的细末,也是用醋煅了七次以后才能用。它是治疗钩虫病引起的黄胖病。在产蚕丝的桑树林区,其他地方我不知道,在大湖附近、无锡、苏州这一块,有个病叫桑叶黄。桑树下面特别容易感染钩虫,而钩虫在一般肠寄生虫里对人的损耗是最大的,蛔虫的损耗不大。绦虫长大了当然也不行了,钩虫极容易造成恶性贫血,所以用这个丸药健脾补血,还是比较好些。

这个方剂实际上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有,有说此方取自《绛雪园古方选注》,是未详察。《绛雪园古方建注》的作者王子接是清雍正时人,李时珍是明嘉清时人,先后相去近二百年,同时李时珍本身有个用法,比这个方剂更好一些。他把这个方剂和平胃散合起来治疗心腹胀满,这个心实际上就是胃、心下,治疗脏腑贫血效果很好,这在《本草纲目》上有记载。所以这个方剂本来不是杀虫的方剂,只是从健脾来说,把身体调好了,特别是苍术燥湿健脾,脾健了,这样就把寄生虫生存的根本条件给解决了。那个年代,中医限于条件,不可能发现寄生虫的感染途径,但从虫是湿气所生,风气所化,湿热生虫,脾一健就没有湿热了,所以设计出治虫的方药,而且行之有效,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和珍重这些方药。这里取伐木两个字,也就是认为这个丸药可以健脾伐肝,这实际上就是过去我在疏肝健脾里提到的肝木强了能竟脾土。脾土并不虚,可往往有的时候是因为脾土虚了,因为脾土一虚以后,肝木藏血不足,得不到血的濡养以后,肝气不得条达,它也郁。郁了以后反过来更加伤脾,由脾虚而引起的肝郁,又由于肝郁反过来更加伤脾,这是土中泻木的方法,所以叫做伐木丸,类似于痛泻要方里面讲到的白术、白芍、防风一样,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地方要理解本方不是一个直接杀虫的方剂。现在知道了是由于钩虫引起的黄胖病,治疗有效,先解决一个黄胖,然后治虫。看似有点“玄”,其实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吸取现代科学来进一步说清楚,更好地加以发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xl/8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