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包青天rdquo的另一

戏曲中甚至历史上,“包青天”是清官之代称,但是“包青天”并非就是包拯。其形象的原型,一半是“黑脸”包拯,另一半是“铁面”赵抃。《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二人曾同在御史台任职。

由于工作中不避权贵,赵抃得称为“赵铁面”。他也是以“铁面御史”之令誉载入《二十四史》的唯一一人。自此,“铁面御史”成了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的泛称。

赵抃(年—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谥号“清献”,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他历事三帝、为政四十多年、官至副相、五任御史,亦先后出任河南、四川等多处地方官员。

赵抃一生恪守“良田万顷,日进两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的座右铭,心无贪念,廉洁为官,“吾怀自信无污染,何必升堂思始清”,是他一生的写照,但仍不足以述尽其人盛德。

拳拳孝悌

赵抃出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少时父母双亡,由继母和兄长教育长大。继母亡故后,他暂停履职,回到衢州,在继母坟前结庐守墓三年,足不出庐,哀思不尽,以报舔犊之恩。

拳拳孝子心,一时间传为美谈,“县榜其所居里为孝悌”,自此,村子又有了一个更具故事性的名字——孝悌里。

而当他被举荐即将升迁时,首先想到的是兄长。他向仁宗皇帝请求:臣幼时孤贫,多亏兄长赵振,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待我如父。兄长一生无子嗣,现已过世,报答已来不及,恳请皇上不要升迁我,可将这份升任转赠给我已故兄长一个名号。仁宗皇帝怆然而应。

赵抃嫁兄弟之女以十数,皆像自己的女儿出嫁一样对待。在任时,为人嫁孤女二十余人。居乡里,葬暴骨及贫无以敛且葬者,施棺给薪,不知其数。

铁面御史

赵抃应荐入朝就任殿中侍御史,就任以后,谋国尽忠竭虑。对于朝廷大臣的越理非法或不合时宜的行为,他不依不饶,弹劾不避权贵,他主张要区分小人与君子,按情况论处,因此,忠奸得以分明。

《宋史》中记载:

“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又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

此后,“铁面御史”的“威名”不胫而走,赵抃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但赵抃为人“和易温厚,周旋曲密,谨绳墨,蹈规矩,与人言,如恐伤之”。他批评朝政,弹劾官员,从上到下都心服口服。

苏轼评价赵扑身上兼有“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参劾别人,却能够做到苏轼所说的令人“不厌”,仅凭巧智,无疑是不够的,还需要胆气以外的善意和情怀。

为政以善

赵抃为政宽松有度,严而不残,却又体现出极高的人文情怀,中和之政为静,时而猛政为动。

入蜀为官时,面对官场中由来已久请客送礼的歪风,赵忭深恶痛绝。他不是随遇而安,而是斩钉截铁地表示:“决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经过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蜀川沉疴多年的奢靡之风为之一变。

赵抃任宜州通判时,府衙内有兵士误杀他人,按大宋例律,得判死罪。赵抃审讯他时,发现他身上长痈,疼痛难受。按常规,对待一个死刑犯,已是待死之人,无需管他。但赵抃却一边按律判他死刑,一边为他延医治疗。一段时间后,痈疽治愈,适逢皇帝大赦天下,得以活命。

当时有人在大赦前伪造公章,在大赦后使用,执法人员认为他该死,赵抃说:“大赦前没有使用,大赦后没有制造,不该死。”终使罪犯免于一死。据《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

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日:“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率免死。一府皆服。

赵抃巡察青州时,经常想:有一人下狱就有十人因而耽误工作;那些受牵连波及的,更是无辜;而且监狱中,夏天有湿气、传染病,冬天有冻伤、脚气病;有的人因为一点小罪,长年受到拘禁;有人因为一点牵连,几乎丧命;狱卒、囚长的勒索凌辱,更令人痛恨。他令人常常回派人去查阅各地监狱的记录,来推断定官吏的贤明与否。这样的办法实行一年以后,郡、州、县各级官吏都不敢随意羁押人了。

赵抃曾三度治杭,施政以宽简为本,得到杭人的拥护,后人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在《名臣言行录》中有记载:

赵清献再守杭,天下剧郡,清献从容为之,其政本于孝悌,不严而肃,民莫敢犯。赵抃致仕六年后,在其子赵虮的陪同下重游杭州,“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

琴鹤先生,清白之志

赵抃在渡四川清白江时,看到江水清澈透亮,船行至江中,他发誓说:“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此后,这条江被称为清白江,成都市青白江区又因清白江而得名。

赵抃白天处理完公务,每到晚上,必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赵忭笑笑说:“哪是什么密告呀!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借以检点反思。倘若一个人连在那种场合都还不好意思启口,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载:赵清献公尝自言,“昼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天,不敢告者则不为也。”吾以为如是之人乃可学道。

赵抃致仕回到三衢后,与乡民往来不管官位和容貌,将所居之处取名为“高斋”,曾作诗道:“腰佩黄金巳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时人要识高斋老,只是阿村赵四郎。”

赵抃终其一生,历三朝为官,四十多年都在外宦游,辗转大半个中国。而每每转任之时,身边只有一琴一鹤相随,苏轼曾在《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上欣然题诗,赞扬赵抃的清廉: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宋史·赵抃传》中有记载:

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赵抃一生七十七载,一琴一鹤陪伴半生,清白二字贯穿始终,正如明孝宗所言:琴声寒日月,永留清白在人间。鹤唳彻遥天,常使丹心通帝座。

“琴鹤先生”,流誉至今。

修学佛道,安坐而终

虽人称“铁面御史”、官至参政,但赵抃孜孜不倦修学佛道。《五灯会元》载:清献公赵抃居士。字悦道。年四十余。摈去声色。系心宗教。会佛慧来居衢之南禅。公日亲之。慧未尝容措一词。后典青州。政事之余。多宴坐。忽大雷震惊。即契悟作偈曰。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慧闻笑曰。赵悦道撞彩耳。

赵抃不仅自修,而且劝人修学,他曾致书宰相富弼,称说:“执事富贵已极、道德甚盛,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愿益勉之。”自此富弼也潜心修习。

赵抃严持净戒,摒去声色,常年吃素。既致仕,移住寺庙,构筑斗室,修行精进。元丰七年,临终辞别亲友,告慰家人,致书佛慧法师曰:“非师平日警诲,至此必不得力矣。”书毕,安然而逝。

名人与佛教系列:五代锦鲤王延彬,乱世之中护法闽越白居易: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著名高僧法海禅师之父:欲求佛道,岂离红尘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儒亦佛的柳宗元唐朝宰相念佛免死,斋饭得舍利居家学道的佛子,活成了印祖口中的模样东土韦提希:隋朝独孤皇后往生净土,异香满室,天乐振响贵族少年遭灭门之祸,心怀慈悲成望族之祖名士谢灵运请求入莲社,慈悲的慧远大师为什么拒绝他?顾恺之妙笔点睛,时人十万钱争相一观陶侃、陶渊明与慧远大师非遗丨从七步诗到鱼山梵呗那个写成《安士全书》的人谈笑而逝,印祖谓之菩萨再来与苏轼同为“治水名人”,林则徐少为人知的精神世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xl/8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