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17日都市文化研学第二站
小小南翔赛苏城
带着对古镇的向往,都市文化探寻之路的第二站来到了南翔古镇。第二研学小组组长兰锦带领我们着眼于河流脉络、街巷肌理、古街楼面与历史建筑,寻一寻古镇与云翔寺的不解之缘,再看一看当地名士李流芳在檀园留下的文人雅迹,尝一尝名扬在外的南翔小笼,也讲一讲古镇小桥流水背后的民俗。
南翔古镇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是上海市四大历史名镇之一,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曾有“银南翔”和“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南翔镇位于嘉定城中南二十四里,别名“槎溪”,因槎溪穿境而过得名。
因鹤得名——云翔寺的白鹤传说
古镇的“南翔”之称来源于梁朝的南翔寺,而关于南翔寺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白鹤化缘造寺”。据传,德齐和尚建寺,得白鹤相助,寺成之日,白鹤南飞。《南翔镇志·寺观》记载,土人掘地得石径丈,常有二鹤飞集其上,僧德齐即其地建刹,聚徒居之。鹤飞往之方,施财者每随方而至,无一日不验。久之,鹤去不返,僧于石上得诗云“白鹤南翔去不归,惟留真迹在明基。可怜后代空王子,不绝熏修亨二时。”因此,为纪念白鹤,人们将寺庙取名为“白鹤南翔寺”。美丽的传说为之增添了神秘色彩,“白鹤南翔寺”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不少人都来烧香拜佛,这里热闹了起来并逐渐形成集市,日子一长,就变成了一个集镇,叫南翔镇。南翔寺后更名为“云翔寺”,清嘉庆年间《南翔镇志》记载,寺建于梁天监年间(-),唐开成(-)年间扩建,宋代渐盛,清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南巡,御笔题为“云翔寺”,遂易名并沿袭至今。
烟笼槎溪白鹤遥
三分春水泊轻桡
白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如意,也因白鹤传说而成为南翔古镇特有的地标和文化符号。如南翔的仙鹤厅、镇政府广场的仙鹤雕塑及古镇桥面上的仙鹤图案,都在强化人们思想中对传说本身和白鹤意象的认同,增强地方民众的凝聚力。
因寺成镇,因水而兴——小桥流水
南翔古镇东西五里,南北三里,有四条河流交于镇中心——横沥、上槎浦、走马塘、封家浜,形成“二水中分,四隅有湾”的十字港,四条河向四面延伸,构成商品集散的主要渠道,使其成为历史上全镇的商业中心。市镇不仅“因水而兴”,也“因桥而兴”。
桥在中国文化里意喻着通达幸福,体现着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道法自然”的观念。在市镇兴起的最初阶段,寺庙往往是推动市镇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通过寺庙庙桥的人流量较大,商业性集市常自发形成于庙桥周围,“寺庙——庙桥——集市”随即成为统领市镇公共开放空间的文化序列。南翔镇即是典型的“因寺成镇”的聚落,位于云翔寺前的报济桥(香花桥),是旧时到南翔烧香客的必经之路。佛经里有“以香花供养一切佛经”之说,香花桥便成了佛寺前必修的桥梁。
研
学
之
旅
此外,桥的构造和名称有时也会被人们想象成某种美好的寓意,并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其具体形式,从而演化成固定的民间风俗。南翔古镇中的“隆兴桥”“太平桥”“吉利桥”,因两两相交形似“八”字,故俗称“八字桥”。明清时期,城镇广泛流行着“走三桥”的风俗,每逢正月十五夜和中秋夜,妇女们结伴携子走三桥,以预防病魔侵犯,故也称“走百病”。由于南翔镇这三座桥口彩好,人们在吉利桥和隆兴桥上分别镌刻着路神和桥神,以保佑人们出入平安,“八字桥”便成了当地“走三桥”的首选。
古镇文脉——檀园与李流芳
檀园始建于明代末期,是著名文学家、书画篆刻家,“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私家园林,由李流芳与儿子李杭之于年精心设计构筑而成。檀园落成后,李流芳在此吟诗作画、莳花种竹、读书养母、聚朋会友。然而它的繁荣到明清易代而止,存世仅40年后毁于“嘉定三屠”。今天的檀园位于南翔古镇老街混堂弄5号,并非古之檀园,是移址新建的,占地约十亩。
李流芳祖籍安徽歙县丰南,自祖父一代迁于嘉定,定居南翔。在李家,先后一共出了三个进士,所以在明末的嘉定,李家是个大家族,对南翔的社会影响很大。李流芳人品高雅,有铁骨铮铮的气节。有史载为证:“明天启年间,阉党在苏州为魏忠贤建生祠,诌媚者争相往拜。嘉定知县谢三宾就此事求教于李流芳,李答曰:拜是一时之事,不拜是千古事”。一席话使谢三宾未随波逐流,由此足见李流芳的刚直。檀园力求体现李流芳的人格情操和艺术成就,实为一意境园、名人纪念园。全园布局紧凑得体,显示出一种宁静、典雅、精致、大气的气氛,既传承了江南古典园林的文脉,又兼具时代气息。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