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眼宁波市奉化区未来城科普中心惊艳亮

历经三年不平凡的设计与建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华南设计中心原创作品

——宁波市奉化区未来城科普中心于年11月16日破茧成蝶,露出真容,迎来惊艳亮相,隆重开幕!

▲设计效果图

宁波市奉化区未来城科普中心旨在创造一处高度自由与开放的新型城市展览馆,以城市规划为内容,以公共性为核心,形成一处联系城市与日常的新型纽带。

建筑构思——城市之眼:

我们的构思始于一个简单的问题:城市展览馆究竟该向谁开放?我们认为,展览馆是一座城市的缩影,应当向城市的主人——市民——展示一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城市的包容与开放也应体现在展览馆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看到一个时代的趋势,以城市展览馆为代表的公共展览建筑,也在历经由封闭转为开放,由敦实转为通透,由孤立转为交互的过程。由此,我们发展出“城市之眼”的基本构思:展览馆就像是城市的眼睛和窗户,市民可以轻松地透过“眼睛”,看到城市的历史与未来,激发城市与市民的公共生活联系。进一步,延伸至建筑形式上的探索,“眼睛”给我们的启示便是圆形。在形式语言的涵义上,圆形所蕴含的无方向性、形式上的自洽性,正契合我们所寻求的自由度与公共性,因而,从方案之初便确定以圆形作为形式和构思的母题。在深化的过程中,我们提供几个方面的侧写,有助于理解方案阶段具体的工作。

场地与剖面

场地位于奉化北面平野之中,地势平缓且南高北低,东侧濒临奉化江,周遭鹤汀凫渚,野趣盎然。在未来的宏伟规划中,周围将会高楼林立,但场地现状明确的自然属性使得建筑必须呈现与自然对话的关系——建筑应该应该由内向外打开,而不是封闭的一体。仔细考量场地的高差,南北高程相差约3~5m,在剖面上形成了由南向北逐渐接入水体的自然坡度,也形成了轻微仰视的湖面观看视角。综合以上几点,几个动作被明确下来:圆形体量向上抬升,营造漂浮在缓坡上的映像,体量内部被掏空,形成完整的环状,并于中心偏心处放置高耸的“眼睛”展厅。好处显而易见——建筑抬升形成面向湖面的架空层,可通过缓坡顺畅地将场地与建筑联系在一起;环的中央为开敞的内庭院,因具有强烈的向心性而成为整个空间和漫游路径的焦点。展览馆的内部与外部也因此模糊了界限,初步达成我们力求追寻的城市展馆的公共性与开放性。

▲功能布局

▲二三层流线组织

▲首层流线组织

▲场地与剖面

功能与结构

进一步深化,即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矛盾,规划展览馆需设置较大面积的沙盘模型展示区,相对其他展厅而言,沙盘展厅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黑匣子,过大的尺寸和过高的层高使得其不可能放置在圆环之内,同时相对封闭的硬性展厅要求,也与我们希望对空间进行打开的想法相去甚远;另外,二层希望实现的大跨度的架空层意味着结构支撑较大的挑战,同时结构的选型也将影响三层圆环的立面形式。种种现实的矛盾归纳为两点:大空间的功能安排以及大跨度的结构挑战,此阶段,建筑专业独立的思考转换为多专业协调配合,尤其是与结构的协同,经过反复的讨论与探索,在认同建筑开放性构思的前提下,结合先前对剖面缓坡的思考,我们给出了富有创意的整体解决方案:首先,首层较大面积的规划展览馆以覆土的方式隐蔽,向南设置主入口,向北以缓坡与水体连接,以保证与场地结合的架空平台的连续性。与较大的垂直承载力对应,厚重的首层屋顶及其支撑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接着,对于需要架空抬升营造“漂浮”感的三层展馆,采用环形整体钢桁架体系,由于环形桁架的高度均匀和对称,使得支撑点的设计可以尽可能的少,实际上,整个三层桁架仅由三组立柱等分支撑于首层之上,形成二层高度自由的平面,同时保障了架空层公共与开放的可能性;在中庭,草案中拟定的游览和空间的高潮则由螺旋状的异形筒状展厅实现,在形式上呈现出自由感性的特征,与环形展厅清晰“理性”的结构-形式逻辑对比,此部分结构则对应采用随形钢架来实现。

▲“分层”的结构体系

结构设计的较早介入和各专业综合的协同工作,使得展览馆一开始便呈现出清晰的建筑-结构一体化倾向,环状的放射轴网有力地将空间与结构统一控制,分层设计的思路则最大可能地利用不同结构体系的特性,给建筑空间的深化塑造预留了足够的自由度。

尺度与比例

与整体布局和结构体系一同深入的,还有对尺度与比例的控制,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圆环的半径:过大的尺寸无助于漂浮感的营造,而过小的圆环则无法满足实际功能需要。在立面上,建筑的虚实比例,也就是圆环及其漂浮的高度,也需要仔细而审慎地讨论。通过实体模型等不同手段的推导,90m的直径被确定为适宜的尺度——与较为宽阔的场地环境相匹配;在建筑层面,对圆环的截面尺寸控制则较为微妙,三层圆环高10m,宽13m,二层架空层高6m,环形外缘有1m的高度被侧面和屋顶的收缩所消解,从而形成了二三层环形外缘约3:2的比例,环形内缘则呈现5:3的比例,比例的控制使得从场地观看建筑,圆环呈现较为轻盈的漂浮姿态,而从中庭观看,与高耸的异形展厅配合,圆环呈现出较为“实”的面貌。

▲模型推敲

流线“设定”与“消解”传统的展览空间往往强调“一条道走完”的观展路径,以保证空间和展品的最大化利用,然而在开放性的主题下,自然环境中的风、光、雨,都可成为游览过程中的体验。在参观流线的设计中,我们有意识地削弱了路径的唯一性,使得建筑除了明确定义之外,增加了多种观看游览的“歧路”。

建筑整体参观的动线为环绕中心逐层向上,形成较强的向心性,并将上下层与架空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参观者从首层进入展厅,沿逆时针逐次参观展厅,随后沿着中心螺旋梯盘旋上攀,进入二层中央展厅;中央展厅螺旋高耸,飘逸的造型和天光配合成为参观流线上的小高潮;绕出中央展厅,经过开敞通透的中央庭院,面向湖面和公园开敞的架空层可让人驻足停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之前游览中过于强调的向心性;通过庭院环形缓梯逐级而上至三层,开敞的风雨环廊均匀布置着不同展厅的入口,人们既可以按照指引定义的流线参观,又可以略过某一两个展厅,进行即兴的游览与漫步。再往上,环形缓梯也可继续通向开放的屋顶,在屋面,全范围视角与周边开阔的自然风貌使得在这里远眺和小憩都是怡人的享受。

通过由下至上、由唯一至多选的流线设计,展品与空间的关系由主次转变为均衡,这也是我们对城市馆展览主题的一次大胆尝试——城市馆固然需要展示城市的历史、发展与建设,但是展馆本身未尝又不是这一内容的最佳载体?

▲自由开放的内庭院(效果图)

材料的公共性

在公共性的整体构思下,构造、材料的真实性在项目中成为共识,然而我们认为,对表面的适当包裹也是必须的,构造-结构分离的现代幕墙系统的也应当在适宜部位采用,而不是简单地走向简陋的真实性。我们提倡的公共性,应该由无等级属性的材料来实现,进一步而言,面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材料和构造所传达出的建筑涵义基本一致,且不会产生不同的距离感。我们在此前提下选择以混凝土来作为建筑主体的材料,针对不同的部分,混凝土极强的可塑性呈现出丰富的面貌:首层采用混凝土结构,自然的,我们采用现浇清水混凝土完成对墙体、天花、以及柱子的浇筑,通过对蝉缝、模板的控制,在整体自然粗糙的质感中加入了理性控制的痕迹;二、三层由于采用钢结构,必须用幕墙系统对其进行”包裹“,在此处将混凝土材料则转译为高强混凝土板(UHPC),采用单元板块进行悬挂,虽然单元幕墙所必有的板块划分使得连续的混凝土表面转变为饰面,但因材质本身特性的统一,整体而言仍然呈现的是混凝土的无等级属性。

有意思的是,业主和施工队在清水墙施工过程中,多次对完成品质较高的清水墙体效果产生疑问,究其原因,人们已经接受了公共建筑中使用各种面层修饰的做法,希望通过面层提升建筑的外观”档次“,认为建筑的姿态就是需要端着架子,与人的心理保持遥远的距离,在倡导建筑及材料的公共性的过程中,我们工作有很大部分是针对这种广泛而根深蒂固的建筑认知。

▲清水混凝土的“公共性”

结语

奉化城市馆施工已基本完成并局部向公众开放,从其已完成的效果及各部分施工来看,我们从项目初始所勾勒出的公共性与开放性轮廓已逐步实现,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城市馆将成为奉化当地一处融合自然、城市与建筑为一体的公众场所,一处城市生活的公共载体。

▲阶段完工效果

建设单位:

中交城市投资(宁波)有限公司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用地面积:5.67万㎡,

总建筑面积:1.83万㎡

建筑层数:地上3层、地下1层

设计团队: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设计中心

方案设计:黄皓山张异响卢顾中项目负责人:黄捷、张桂玲

项目经理:伍晖虹

建筑专业负责、设计人:黄皓山张桂玲张异响卢顾中赵亮星潘玉婷孙竹青林哲林晓强

结构专业负责、设计人:黄泰赟边建烽李卫勇庄信何铭基袁昆翁沉卉暖通专业负责、设计人:张慎尹栋霖电气专业负责、设计人:丘星宇罗尚华冯石琛给排水专业负责、设计人:叶军温其旺代琪

景观专业负责、设计人:李婉莹肖旺洪

概算专业负责、设计人:刘东林

照片鸣谢:中交城投(宁波)分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宁波奉化项目部、宁波高专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本文转载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华南设计中心张异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xl/9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