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人画概略下篇

中国文化以大时代而言,汉人尚气魄,魏晋尚风韵,唐人法胜于意,宋人意胜于法。

诗文字画至于宋、文人画思潮兴。由于儒、释、道三教中之大才,高僧、高道之共同参与,绘事随之融入主流文化,宋代文人画之意气风尚顿生波澜。其主要特征:

其一:诗、书与绘画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人画别开生面,与世俗画、画工画、甚至宫庭画分道扬镳,雅俗为之判然分。尤为重要者,艺术境界,审美理想发生了划时代之改变,即将描摹物象、应物象形,变为主观意气之遣兴适怀,聊寓其心,以适一己之天性。字如其人,画如其人,即是其人格个性之独立精神。蜀人,大才苏东坡,即是文人画思潮之导师,与士气作风之标帜。

其二:山水画因唐末五代野逸、退士之参与,水墨玄门之逸格风尚亦由之高扬。退士文化超脱精神,寄寓于淋漓笔墨中,拓开了水墨世界之无穷境。宋代蜀人黄修复,即是继唐代朱景玄之后,倡扬文人画,标榜逸品作风之推波助澜者,大评论家。

以东坡居士为首,倡扬文人画,其理论之依归有两点:其一,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王维不二”者,画融诗之意兴,诗托画之境界。而画外之功,诗外之趣,相得益彰焉。其二,“画以适吾意”,以适意畅怀为旨趣。东坡主张“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言外之旨,便是士人意气也。

意气所到,不拘常法,文士之脾性,文士之骚怀,于不意间流露,这种脱略形模,不主故常之情绪流露,与晚唐、五代岩穴之士放逸不群,落脱不拘意兴,正合符契。而与岩穴之士酒酣兴发的不同之处在于,东坡等朋辈中人之逸致奇思,不仅是以酒生思的一吐为快,而且有卓拔之见识,与理论的依归。有苏东坡倡扬力主,一时文士争相推许标榜,以士气相高,遂成一种风尚。兹以巴蜀为例,作一简介。

石恪,五代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人。性滑稽,有口辩,擅佛道人物,初学张南本,好作故事画。后笔墨纵放,格调简练洒脱,夸张奇倔,开南宋梁楷减笔画之先声。宋太祖赵匡胤时,尝奉旨绘相国寺壁画,授以画院之职,坚辞还乡。传世作品有北宋乾德元年()作《二祖调心图》卷,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

五代北宋石恪《二祖调心》

黄居寀,五代宋初画家,字伯鸾,成都人。黄筌幼子,传家学。擅花竹鸟禽,精于勾勒,形象逼真。其怪石山水,超过乃父。与父同仕后蜀,为翰林待诏。入于宋,仍任翰林待诏。淳化四年()出使成都府,时年六十一,在圣兴寺画有《龙水》《天台山》《水石》等壁画。

孙知微,五代宋初画家,字太古,眉州彭山人,一作眉阳人,晚居青城白侯坝赵村。本田家子、通黄老之学,信道教,号华阳真人。善画,初拜五代后蜀沙门令宗为师,每画佛老事迹,先虚神静思,尝于成都寿宁院画《九曜图》,笔墨神妙超然。南宋范成大过青城山,历睹《李氏父子像》、《黄帝以下三十二仙真》及《龙虎图》,皆知微手笔,气势挥扫,云烟飞动。米芾评其画云:“平淡而生动,虽清拔、笔皆不圜,学者莫及。”

赵云子,五代宋初画家,成都人。布衣,学通老庄。善画道释人物,尝于青城山丈人观画《仙人像》,奇绝。与同时画家孙知微交,孙暗使人问己画,赵曰:“孙画虽善,而伤丰满,乏清秀气。”孙由是感悟。北宋苏轼跋其画云:“笔略到而意已具,工者不能。然记于椎陋以戏侮来者,此柳下惠之不恭,东方朔之玩世,滑稽之雄乎?或谓云子盖度世者,蜀人谓狂云犹风云也。”所谓云子,四川土语即疯子,具有讽刺辛辣之意。

高文进,五代宋初画家,成都人,工画佛道。师法曹(不兴)吴(道子),笔力快健,施色鲜润。乾德三年()蜀平归宋。太宗赵光义留神绘画,文进与黄居寀常列左右,入图画院为祗候。开宝八年()重修相国寺,寺内壁画为高益笔,纪时圮剥,命文进与李用及、王道真、李象坤翻高益旧本修复之,率皆称佳。迁翰林待诏。黄庭坚评曰:“国初高益名大高待诏,文进名小高待诏。今为翰林画工之宗。”

元霭,北宋画家,蜀中(四川)人。幼来京师相国寺落发为僧。通相术,能写真。太宗赵光义朝(—),召写面容。时光义后苑赏春还,乌巾插花,天姿和畅,霭一挥而成,略无疑滞。并善墨竹,刘道醇称:“墨竹自沙门元霭始为之倡。”明代杨慎把他与王霭、李霭并称三霭。

童仁益,北宋画家,蜀郡(今四川)人。工画人物尊像,自学无师授。尝画青城山丈人观诸仙像。淳化末,成都天庆观旧有石恪画《左右龙虎君》,仁益观之,遂抒思挥毫,亦于天庆观前画《龙虎君》二堵,笔力壮健,大中祥符中与黄修复论六法,其艺益进。

赵昌,字昌之,广汉(今四川)人,一作剑南(今四川剑阁之南)人。善花果,多作折枝花,兼工草虫,初师滕昌祐,后过其艺。亦效徐崇嗣“没骨”法,自号写生赵昌。当时盛行厚彩重色,敷色于高凸纸绢上,而赵昌所作一片平滑,明润匀薄,活色生香,因获“妙于敷采”的称誉。性傲岸,时州伯郡牧,争求笔迹,不肯轻与。真宗大中祥符(—)间,声誉益隆。晚年自矜所作,往往深藏不市,有流散在外,则复自购以归。传世作品有《蛱蝶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

北宋赵昌《蛱蝶图(传)》

尹质,字元化,成都人。工写貌,善佛像。真人、药王,尤其所长。凡伎艺、倡优,人所识者,皆能画之。燕王赵元俨,尝召质为他画像,特优礼之。公卿贵戚竞相求传貌,宣献公宋俊(—)死,请质追写遗容,质草成遗像。宋家复召沙门怀志以质草样示之,卑为粉本。质闻之曰:“模传尚可,设色非吾敢许。”后虽遍求名辈,传貌甚多,但无如质者。刘道醇评:“质与牟谷、元霭,写貌本真,并列能品。”

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举进士,历官邛州、洋州等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操韵高洁,能诗文,善篆、隶、行、草、飞白。初学草书十年,未得用笔之法,后见道士斗蛇,遂悟其妙。尤长于墨竹,画竹叶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重写生,洋州筼筜谷多竹,时往观赏,画竹益精,有“寓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之美誉。苏轼乃其中表亲,画竹受其影响,尝题赞与可《梅竹石》:“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文而丑,是为三益之友。”称其“能兼众妙”。黄山谷题其《竹上鸜鹆》有“功破造化窟”之语。元季四大家之吴镇,山水之外,尤喜梅竹,精妙超群,特钟情文与可,搜集学文同画竹技法的宋元画家二十五人小传,编为《文湖州竹派》一书。亦善画古木老槎,似与东坡有同好,“具槎牙劲削之致”。元人曾将其《墨竹图》卷与苏轼《枯木竹石图》卷装帧成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平心而论,文与可固当是宋代文人画思潮中士人画之急先锋。他能诗文,精书法,善篆、隶、真行草、飞白,尤擅长墨竹。

?

北宋文同《墨竹图》

如论文人画竹,可谓渊源有自,陈师曾在“文人画之要素”中曾道及:“墨竹相传在唐时已有之,张璪、张立,孙位有墨迹……。”记得古贤有一联曰:“子猷画竹情依石,彭泽拈花酒满卮”。若无真鉴,岂敢下此语。以是论前人画竹石,晋人已在先矣。文与可画竹虽不算先创,然以画竹开“文湖州竹派”,且以“胸有成竹”作理论依归,影响及于千古,自足为墨竹一门之开派大家也。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苏洵仲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入仕颇不顺,一生凡九迁,虽饱经风霜,不合时宜,却性行豪放,胸次高旷。为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比兴夸张,独具风格。词则风标孤迥,放逸旷达,开豪放一派。于书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用笔丰腴跌宕,天真烂漫,与黄山谷、米元章、蔡襄并称宋四家。

壶有诗赞之:“东坡翰墨如其人,大袖宽袍自出尘,坦荡生涯诗与酒,逾形放逸逾天真。”东坡倡扬士人画,力主神似,每有士气,士人画、士夫画之口头禅。喜画竹,效文同而别有逸致。为“湖州竹派”之一。相传东坡居士画竹从地一直起到顶,米芾问他何不逐节分画?答曰:“竹到生时何尝逐节生”。亦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高标逸趣。如此风标,黄山谷曾快然称道:东坡老人翰墨公,醉时吐出胸中墨。

?

北宋苏轼《潇湘竹石图》

?

《枯木怪石图》

勾龙爽,北宋画家,蜀人。工画佛道人物,古体衣冠,精裁密致,多作质野不媚之状,观之如鼎彝间见三代以前篆画,有返朴之意。李鹰评其画:“笔气清润,意通玄妙”。刘道醇亦云:“笔力飘逸,多从质野,列神品下。”画迹有南宋王茂先家藏《野老移居图》,称“铭心绝品”,著录于《画继》。传世作品有《西域民乐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毛文昌,北宋画家,蜀人。好画村郊风物,尝作《村童入学图》,人物行步动止,拜立诵写,备其风概。画迹有《村江晚钓图》、《郊居图》、《丰稔图》,著录于《图画见闻志》。刘道醇评其画云:“毛文昌得其村野之趣,甚有所观。与石恪等皆列能品下。”

李石(—约),南宋画家。字知己,资州(今四川资中)人。少负才名,既登第,以赵奎、庄叙之荐,任太学博士。真情径行,不附权贵,遂不容于朝。讲学于蜀地石室,就学者千人,甚至闽越之士,万里而来,“蜀学”为之兴盛。好酒,醉吟之余,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画如其人。画迹有《峨眉古雪》、《蜀江春涨》等图,著录于《式古堂书画汇考》。

王洪,南宋画家,蜀人。高宗绍兴(—)时声誉甚高。元代夏文彦称其山水学范宽。新发现《潇湘八景图》卷,卷首钤有宋高宗赵构“御书”朱文印,图下有王洪款。此图题材切合宋时诗情画意,画风近“江南画派”。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法常(?—约),南宋画家。杭州西湖长庆寺僧,俗姓李,号牧溪,蜀人。初儒生,中年出家在临安(今杭州),与日僧圆尔辨圆(—)为径山无准师范(—)的法嗣。性情豪爽,好饮,一日语伤权臣贾似道,避罪于越邱氏家。法常敏慧,善画龙虎猿鹤、花木禽鸟、人物山水。笔墨萧散虚和,亦作泼墨山水,或用蔗渣草结,随笔点墨,不费妆缀,意趣盎然,曲高和寡。元人多予恶评,视为粗恶无古法。明代项元卞则评为:“状物写生,适出天巧,不惟肖似形貌,并得其意象。”其《渔村夕照》、《烟寺晚钟》、《远浦归帆》、《平沙落雁》为《潇湘八景》中之四景,日本足利义满(—)旧藏。

壶于牧溪画风留心有年,其于佛事人物泼写作风之粗略真率,快然纵逸,不假工巧,直夺天趣,似从出于五代佛门泼墨鼻祖石恪。而其山水《潇湘八景》诸图所呈现之萧散清简之风致,素朴温润之气性,则是其秉赋之独具。日本人推崇牧溪佛事画之睿智伟岸,及龙威虎震勇猛刚烈。以至有推牧溪为日本画鼻祖之热衷,却不谙牧溪山水烟波浩渺,云水苍茫,包罗万象,含虚若浑之恢弘气象。奈何哉!

南宋法常《渔村夕照》

南宋法常《达摩图》

南宋后,文人画入于元明、吴门派、浙派、海上派(松江)三足鼎盛,不独山水画大家云集,野逸水墨花卉泼写之风亦随之高扬。

适其时,巴蜀四百年间,历经近百年战火,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百业俱废,六艺不兴,文人画近乎垂绝。收录于国中图鉴馆藏之巴蜀籍画家仅有宇文公谅、王立中、徐贲、杨基、吕潜等三几人而已。时事无常,巴蜀文人画盛衰,大抵如是。入于清,巴蜀稍微安宁,国学亦随之再兴,文人画流风亦随之起,然其术艺专工已不在画家者流,而在文人逸士票友般游心于丹青也。

龚晴皋,名有融,字晴皋,以字行。号绥山樵子,拙老人,避俗老人等,重庆巴县人。生于乾隆二十年(),卒于道光十一年()。以诗书画名于世,尤以字画胜称巴蜀。其字画笔墨恣肆豪纵,意气超逸,格局雄奇。字如雄狮列阵,画似老僧逃禅,有高阳酒徒之性,襄阳漫士之风。巴蜀之地流传有“家无晴皋字,不是书香第;”“家无晴皋画,必是俗人家”之说。足见其格趣之高,与笔墨之超妙。

龚晴皋之书以欧字筑基,以王书定气格,以米字沉着痛快为神用,故其书既雄豪而又闲放,奇古而不峭拔。斯联汉骨晋风,沉雄浑古,置诸唐宋书史,未必逊于前贤。

龚晴皋之画,尚米襄阳之清狂,徐青藤之旷放,恣纵奇倔而又退尽火性,壶将其列入清季画坛逸格四杰,髡残、担当、八大之中,可谓旗鼓相当,毫不稍让佛门三家,端在于龚晴皋所养所悟,直秉晋宋间人气脉。毫端自有放逸不群之风致也。《巴山县志》称为:“享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

清代龚晴皋对联

?

清代龚晴皋《山水四条屏》

张问陶(—约),四川遂宁人。清代诗人、画家。字仲冶、乐祖,号船山,亦称老船,豸冠仙史、宝莲亭主、蜀山老猿、群仙之不欲升仙者。乾隆五十五年进士,诗名重海内,为性灵派三大家之一。主张诗以抒性情,有《船山诗草》传世。袁枚以“沉郁空灵”四字赞之。堪称知人赏会,诚高论也。非沉郁不以足鉴其苍古,非空灵不足以托其萧散。然袁子才所主者性灵、张船山所会者逸韵,若以蜀派逸致奇思解船山,故当是清季诗坛之散逸奇才也。游心绘事,乃船山先生诗之余耳。其诗草中所收数百首诗,约近三分之一写景题画之篇,即景即心,忧悲愉怡,不无伤感、苦痛,真性情者,真诗人也。

船山先生精书法,尚晋唐,法宋人意气,楷则具颜字矩模而使转灵便,行书纵放近米芾,笔调随适,柔顺而遒逸多姿,饶有文人雅士风致。山水习元明人,取法倪黄,好用细笔勾皴,萧散疏简,似于乡贤吕潜散淡之作别有会心处。花卉清简疏瘦,生动处有徐青藤旷放潇洒风气。亦喜写梅,了了几笔,顿见横斜疏影,淡然意远,自是丹青不凡身手。壶见其怪石水仙灵芝图。

石骨嶙峋,形如垒块,奇倔古傲,体魄刚健也。水仙玉立,仪如仙姑,素净清润,风致温婉也。

灵芝异草,神态雍懒,抱朴守真,自足以长生也。是图虚实相生,刚柔相济,苍而润、厚而清。略敷淡彩,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工拙妍丑,悉于不经意间流露毫端矣。其立意之高,与匠心之独到,堪称无古无今。款落嘉庆二字,船山先生深寓自知,懒壶何敢多言。若以诗书画格调衡评,张问陶乃清季士人画中罕有比肩之高手。以其才名之大、诗风之高,字画遂不显于世也。

?

清代张问陶对联

?

清代张问陶《水仙怪石灵芝图》

-End-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xp/7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