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的电影相当热闹,要说哪部电影最火?
一定会有看得落泪的人会说,是贾玲的首部作品《你好,李焕英》。说实话,剧情精彩又煽情,城城看的那天有大一群人在电影院里被感动到哭成狗。
昨天,这部电影的票房超过了30亿!贾玲也成为了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这下连同她的家乡,《你好,李焕英》的取景地——湖北襄阳也火了。
这座城市,过去人们都记得它是金庸武侠的世界。
而现在,它多了一个名字——李焕英的家。
说起湖北,你一定知道武汉。
那你知道李焕英的家,襄阳有多厉害吗?
在军事和武侠粉的心中,襄阳是一个不平凡的存在。
历史上,
它是“三国第一城”,
这里发生过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隆中对,
关羽水淹七军,
以及世界军事史上最耗时的攻坚战……
在中国的历史上,它是南北沟通的重要之地,被誉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天下之中”。
小说里,
《三国演义》故事有回,襄阳出现了32回;
金庸在小说里描述它多达次,郭靖和黄蓉死守襄阳,城破殉国;
《全唐诗》里有首提到了襄阳;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地理位置来说,襄阳都像一位「出尘入世的大侠」。
除了是一座历史名城,襄阳还是旅游不出错的目的地。
这里有被人忽略了的山水风光。
襄阳的景色并不输恩施的奇山丽水,山川并不输峨眉,只是知道的人并不多。
还有一座能与横店匹敌的影视基地。
曾拍摄过常常上热搜《长安十二时辰》《花木兰》《上阳赋》《侍神令》等大热剧集,如今也陆续为电影市场贡献了不少票房。
还有知道的人不多,但名气很大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和《早餐中国》特地来到襄阳,只为了拍了一碗襄阳牛肉面。这是一碗名气在湖北仅次于热干面的面,也是襄阳人最引以为傲的一碗面。
襄阳牛肉面。图/纪录片《早餐中国》
这里的卫东球场,是贾玲拍摄《你好,李焕英》的取景地。
这原本是襄阳市卫东机械厂的旧址,如今名字里的球场,指的是厂里的旧篮球场。
图/卖芒果的小女孩
都不用等到电影上映,这里在去年就已经成为了大家的最新打卡地。
来到这里,上世纪80年代的记忆扑面而来,大字报、老建筑、骑车经过的老伙计……这里的一切一切都是襄阳最初的记忆。
贾玲曾在微博上说,襄阳是金庸武侠世界的原乡,是诸葛亮笔下运筹帷幄的道场,是食客们流连的天堂。
走进自带传奇的襄阳古城,就会发现了解并爱上一座城,可以很简单。
而侠义,便是襄阳的代名词。
01
侠义第一城:襄阳
天生江湖客,千年不变
城城认为,只要是读过金庸小说的人,就一定会知道并记得这座侠义之城。
金庸先生非常爱这座城市,他把小说中最重要的情节和转折都放在了襄阳,包括小龙女的离去、郭襄的诞生甚至是襄阳之战……
都是围绕襄阳这座城市来写的。
电影《神雕侠侣》。图/北京时间
人们都说,是金庸先生把襄阳在沧桑千年后,再一次推向世人的面前。
在他的《射雕英雄传》里,观者都能隐约地感受到——
不到襄阳非好汉。
83版《射雕英雄传》。图/豆瓣电影
后来,金庸的好友沈西城写他,“他一向木讷,不喜多言,他心里的话,似乎完全宣泄在他的小说里”。
而那些熟知金庸的读者们,也大概猜到他笔下人物形象,多半是他自己的化身。
在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去世了。
襄阳人民自发为他点满了一整个古城墙的烛火。
这是这座侠义之城用自己的方式来悼念武侠之大者的离去,那些武侠世界里的侠骨柔情在襄阳又一次得到了彰显。
襄阳人们自发纪念金庸先生。图/北京时间
襄阳丨从古到今的“香饽饽”
纵观整个武侠小说史,也难以找到一座可以与襄阳地位相提并论的武侠之地。
金、古、梁、黄四人的笔下,描写过太多武侠之地,最后唯独襄阳在人们心中留下某种回响。
一汪汉水穿城而过,襄阳、樊城隔江相望,人们总是忘记这座古城已历经千年。若是城市会说话,也许襄阳会说一句“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乃不必挂念。”
让念念不忘这座城市的人,一定都知必有回响。而这种回响,便是今朝。
古时的襄阳,是一块香喷喷的“唐僧肉”,人人都想要抢。
而如今的襄阳则是“湖北第二大城”,GDP值仅次于省会武汉,这何尝不是襄阳这个「必争之地」的底气和傲气呢。
历史的故事总是大开大合。
但它也只不过是在襄阳的上空惊起片刻云烟,曾经的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都慢慢飘散。而襄阳呢,依旧繁华,只是在它身上,如今人们见到了几分宁静。
那些关于武侠小说的情节,则暗藏于世代的襄阳人心中。因为这是一座名为「襄阳」的城。
襄阳的必到之处丨襄阳古城
透过金庸先生的笔墨,行走在襄阳城里,似乎能回到当年郭靖黄蓉苦守襄阳城的地方。
那些斑驳的城墙,告诉世人在千年前这片荆楚大地之上曾有砸下的炮火与扬起的尘土。
其实,襄阳人是感激金庸的,同时他们也骄傲于自己家乡这座城市的历史。
对于历史而言,这些城墙是襄阳这座城市最好的见证,一块块不会发声的砖,都是历史长河的记录者。
如今遗留下来的城墙,是明洪武时期的建筑。
在和平年代的日子里,襄阳人把它修修补补,尽了最大的努力保留它原来的模样。
保留的,是曾经无数的风云变幻,是一批批兵戈战马的踏过沙场,是曾在城墙上站立过的忠诚守卫的身影,以及人们为武侠之大者献上真挚的那份感谢。
在这里停留得越久,襄阳的岁月与历史便越发清晰。
曾经,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歇脚,江上往来的货船鳞次栉比,江边游人如织,说书声、唱戏声、叫卖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不同字号的镖车穿街而过,车轮与石板路摩擦发出“轱辘轱辘”的声响,精壮的伙计敲响七星锣,喊一声“合吾”,像是对这座城市不平凡的过往致敬。[1]
今朝的它,夜幕降临之时,一边是人们深知的历史,一边则是万家灯火的璀璨。对襄阳而言,这又是另一个新的篇章。
三国故事的开始丨古隆中
作为“三国第一城”的襄阳,其实它的骨子里就有硬气十足的“江湖气”。
毕竟,你看一看那些与历史相关的地方便知道了。
我们曾在课本上读过那篇《隆中对》,却鲜少有人记得隆中就在襄阳。自从东汉末年,刘表把治所迁到襄阳开始,这里便开始与三国发生过数不清的多少纠葛。
三国故事的开端,可以从古隆中开始说起。
三国古隆中的嘉靖草庐石碑。
现在的古隆中,其实很美。
这里曲径幽深,山水相伴,山雾遮蔽,曾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当年的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亲自三次来古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而那时诸葛亮,也在这里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宏图。在这里,三国的故事开始了。
白起、关羽、岳飞曾在这片土地上鏖战,而喝着汉江水长大的襄阳人,性格也如这江水一样,豪迈里带着温存。
城与史,城与人,这里发生过每一分每一秒,最后都形成了襄阳人血骨里的基因。
所谓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以,这很襄阳。
02
襄阳这座城
它有着南方人的腔,北方人的调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儿,但这句话放在襄阳,可能有些不太恰当。
襄阳这个地方,地处亦南亦北。有些人说它是个“南北派融合”的地方,硬要说这是个什么味儿的话,也许就是“南北通吃”。
在语言和风俗以及方方面面,都有南北两方融合的特点。
襄阳丨南北融合的方言与风俗
明代小说《金瓶梅》写的是南方的故事,里面使用的方言,可以在大部分襄阳本地话和方言中找到模子。
书中“三不知”(偶尔),“气不愤”(气不过),“赌个东道儿”(打赌),“夜不收”(深夜也不回家的人),“荤不荤素不素”(上不上,下不下,不像样子),“弄的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无依无靠),“俺们眼里是放的下砂子底人”(心眼宽),“你倒替古人耽忧”(瞎操心),“不知替你顶了多少瞎缸”(代过,顶罪),“少调失教的,大剌剌对着主子坐着”,“三行鼻涕两行眼泪的哭”,都是襄阳的日常话。[2]
甚至,有些风俗也和襄阳的一样。
比如,书中写到小儿受惊吓,请人“收魂”:“刘婆把一只高脚瓦钟(盅),放米在里面,满满的。袖中摸出旧绿绢头来,包了这钟(盅)米,把手捏了,向官哥头面上下手足,虚空运来运去的战。”[3]
不难想象,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是来自南北两地的文化交汇,以及来来往往的人把这些语言和习俗带到了襄阳,并传至今。
一碗牛肉面丨是襄阳人不腻的乡愁
城城认为,最能直接体现一座城市性格的,一定是食物。
如果一座城市是“刚硬”的,那环绕它的江水就一定是“温柔的”。被汉水喂大的襄阳人,生性刚柔并济,既爱吃面也爱吃米,亦是“南北通吃”的一种体现。
早早听说襄阳人一般早上爱吃面,中午吃饭,晚上则是稀饭就馒头。这些大多是刻板印象,更深的一层我们可以从味道里俩观察一番。
之前,《舌尖上的中国》和《早餐中国》曾经专门为了拍摄一碗牛肉面专程来到襄阳,这碗便是这座城市里排名第一的招牌美食——襄阳牛肉面。
它在襄阳人心中地位和出镜率颇高。
襄阳牛肉面和黄酒。图/大思Daisy
“二两牛肉面,加鸡蛋,再来碗黄酒!”
——大部分襄阳人的一天,是从点一份牛肉面开始的。
吃面,喝酒,是襄阳人觉得最快乐的事情。如武汉人一般,过早少不了热干面,湖北人吃面,是一种本能的满足与身心与胃口的畅快。
大多数小摊的老板,操作麻利,一团面,一把绿豆芽,滚水烫熟,倒入碗中,加一大勺热腾腾的牛油红汤和牛杂,最后油泼辣子一浇,齐活儿!
图/大思Daisy
和武汉的热干面一样,牛肉面里的面同样是少见的黄色,这是因为湖北人吃面要放很多的碱的缘故。
虽然大多数时候被叫做牛肉面,但本地人更愿意喊“牛油面”。
前些天,那个回襄阳老家过年的同事告诉城城,本地人回到襄阳的行程基本就是:早起去汉江边上走一走,吃一碗牛肉面,再去探亲戚。
说是牛肉面,但牛肉牛杂都有,一定要是用牛骨熬出来的红油汤底,加上“一辣二麻三鲜”的地道口味。
一口碱面,再来一口牛油红汤,最能让人醒神开怀!
且在大多数牛肉面馆里,都还会配上生蒜。一口蒜,一口黄酒,才是襄阳人吃不腻的乡愁。
图/卡卡李
吃面为何配上黄酒?那是因为襄阳有自己的酒文化。
对于襄阳人来说,酒不能不喝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不喝酒。
爱喝到啥程度?襄阳十八怪里,第十一怪是“早餐吃酒不吃菜”,最后一怪是“请客怪酒不怪菜”,这些都是关于酒的。
而吃不习惯这番重口的人,可能第一次会觉得又辣又麻,像是用火锅底料煮出来似的……还喝酒?怎么受得了啊?
图/闲云野鹤
但也有本地人这样描述襄阳的这碗面里的人生——
“家门口的街道,男人们在热火朝天地吃牛肉面,地上全是卫生纸,纸上浸满了红油。”
“而桌上的酒碗,不言而喻。”
无论是居住在本地的人,还是外地归来的游子,在此刻都似乎被满足了。
任何的情绪,在这碗牛肉面前都彻底瓦解,人们的口舌之欲也被这碗黄酒温润驯服。
牛肉面,要搭配黄酒。图/上流UpFlow
古有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今有“日啖三碗牛肉面,不辞长做襄阳人”。
亦南亦北的襄阳,到底是什么味道的?
真的要尝过了才知道。
图/图/卡卡李
03
襄阳与这里的24小时
襄阳能和大家一块儿聊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了。
最能让大家领略襄阳风土人情的,就是像当地人一样,在襄阳城里过上24小时,做一天“襄阳人”。
8:00
品鉴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
如果你是外地的游客,吃了一碗地道的襄阳牛肉面后,可以选择体验一下襄阳的另一面——
潇洒。
襄阳这个地方,诞生过很多诗词作品。
《全唐诗》中有首提到了襄阳。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一半诗词,一半城」的地方。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曾经在襄阳写过一篇《登襄阳城》,写到了冠盖里、习家池等名胜古迹,“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更是被历代的评论家多有赞誉。
本土诗人孟浩然,更是家乡的积极宣传者。让好友王维写下《汉江临泛》,里面是那句“襄阳好风日”成为了后来人们宣传襄阳市时用得最多的句子之一。
还有李白,更是大挥笔墨写下《岘山怀古》《与韩荆州书》《襄阳歌》《襄阳曲四首》《大堤曲》《赠从兄襄阳少府皓》《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孟浩然》……
如果你是文学爱好者,襄阳是你的必来之处。
12:00
在米公祠和习家池,感受文化的魅力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纪念的是宋人,始建于元朝。
在祠堂的中央,就是和襄阳缘分最久远的画家——
米芾。
米芾是北宋的大书法家,米公祠是他的故居。这里有几百座珍藏的遗墨石刻,还是庭院深深风格的苏式园林。
内外处处透露着昔日的高级审美。
是体验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好地方。秋日有无数的金黄的银杏,冬日落下的雪让这里像是一幅幅古风插画。
盈盈一池清水,明净动人,这说的是习家池。
欧阳修、米芾、曾巩、杜审言等名家都曾经流连于此,写下关于这里的千古绝句,和米公祠一样,都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
15:00
去北街,过一次当地人的生活
襄阳的钟鼓楼,会传出报时的钟声。
在北街,这里飞檐耸立的古宅错落有致,有种穿越回上世纪的错觉。
登上襄阳城头眺望汉江,再找一家老茶馆品一品茶,这就是襄阳老炮儿的悠闲午后。
19:00
去唐城,感受盛世长安
在襄阳,似乎总能找到一股与这座城市相符合的侠义之气——
你敢承诺,我便应承于你。
襄阳的唐城,是一座影视拍摄基地。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城的修建只是因为一句承诺。多年前,陈凯歌导演去到襄阳,有感于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和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风景,萌生了拍摄《妖猫传》的想法。
图/豆瓣电影
唐城的老板向他许下承诺,要是你来拍,我就为你造一座“城”。
为了筹拍《妖猫传》,陈凯歌导演的团队前后花了六年时间,在襄阳这座城里完美刻画并还原了曾经大唐盛世时的瑰丽,命名唐城。
图/豆瓣电影
美到成为了国家AAAA级旅游区,引入汉水营造“八水绕长安”的格局。金庸先生写襄阳“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这里便是能感受的好地方。
再说了,不打仗的襄阳也是人们心中一座美丽的城池。
电影拍摄完成后,唐城也被保留了下来。去襄阳游玩时,可以在里面体验唐朝时襄阳的繁荣景象。
图/豆瓣电影
22:00
去风华路,吃宵夜
风华路,是襄阳的一条小吃街。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