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给寄生虫但它仍是千禧年后最ldq

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战争,《》做到了。

有人说门德斯很可能拍出了千禧年后最“美”的战争电影,技术与艺术在《》完美统一。壮美的烈火废墟、燃烧的教堂、落英缤纷处的尸横遍野......感动到人的不是这部电影的人性或者是故事,更多的是绝美而又悲伤的场景和画面。

该片发生的时间是年4月6日,电影中的这一天德军进行了一次战术撤退企图诱敌深入绞杀紧随其后的英军,而主角作为信使的任务就是在电话线被切断的情况下将上级撤销进攻的命令传达给在战线另外一头准备进攻的德文郡二营,否则人将丧生于德军的火炮之下。

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接到命令,需要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军队传达一个“取消明早的进攻,不要中了德军圈套”的信息。

时间紧张,没有补给与支援,两个年轻人要深入战争迷雾,走过死亡无人区,拯救人。

这个送情报的故事听起来如此简单,却没有让人有一分钟的无聊情节,因为在总体紧张的节奏下,导演还安排了张弛有致的环境和场景设定。从前线到终点的前线,两位士兵的旅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

敌人战壕,农庄后院,黑夜中的炮弹礼花。最后一个,从瀑布、河流、森林,转场到最终的前线。

每个场景设定都十分合适。其中第二个场景,那些被砍断的樱花,农庄后院的奶牛,新鲜的桶里的牛奶,从天而降带着黑烟坠落的战斗机,给人以安静而感慨。

但在视觉上震撼最大的,还是第三幕——当男主从子弹击中的脑震荡昏迷中醒来,他看到的冲天的火光,在本来断壁残垣的焦土之上,不断移动。肆虐的烈火、焚烧的教堂,光明和黑暗在他头脑中如同交错的幻象,耳边则是炮弹巨大的爆炸声和子弹的呼啸,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末日美学的教科书演绎。

前面是光与影的交错艺术,后面却是清新的樱花河水。他从瀑布中坠落,在打着旋的池塘里漂浮,手边竟然有一片片飘落的樱花。影片在这里超越了技术,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当然影片的最后,在战场上为了尽快找到上校,男主奔跑起来,一个为了救人而狂奔的个体与为了战争奔袭的无数个个体之间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十字交错。斯格菲尔德不惜命的横冲直撞带来了原始和饱满的情绪张力。

这段长镜头可以说意义十足,情感深刻。

全片采用了“伪一镜到底”的视觉表达,没有剪辑,所有主题要素全部铺陈在一张画面里。但是这样的视觉表达也有一定的缺点,就是过于碎片化,观看者的会被消磨观看期待。

为了加深观众的感受,影片加入了不少战争片的惯有套路:同伴情谊、英法同盟、珍贵的相片......残酷、渺小、荒诞、冰冷......让观众体验并参与了战争,但注定只是士兵背后的跟随者,深深感受到一种无奈。

电影最后一幕,当斯科菲尔德把布雷克的遗物交给他的哥哥后,向着远方的田野走去,最后在一棵大树下坐下,拿出两张相片,不停地摩挲,他闭上眼,正如电影开头那个闭着眼睛的士兵,那个被布雷克无意挑中的士兵,全然不知自己会经历这样一番艰险,这样一番征途。而他的身后,是和电影开头依稀相似的青草,田野,微风,和阳光。

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电影或许才是真正的属于影像的震撼。没有炮火连天、机器人打小怪兽的大场面,纯粹就是跟着主角走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恐怖之旅。

正如有人评价到:“门德斯和传奇摄影师罗杰·狄金斯使我们成为任务中的第三人。我们保持沉默,我们观察,但是我们紧随其后。我们目睹他们目睹的一切,这是一个充满死亡和腐朽的世界。战争并没有创造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只是枯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yy/5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