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徐卫凤远行的足迹三篇

徐卫凤《远行的足迹》三篇

作者简介

徐卫凤,女,江苏阜宁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阜宁日报》社副刊部主编,《华夏孝文化》、《东方》创作员,作品散见盐城晚报、大众文学报、《东方》、《华夏孝文化》《千高原》等报纸杂志。获《千高原》组织的首届“千高原杯”最佳散文奖。

《印象苏州》

没有一个城市能像苏州城这样,能让人的心一下子就安静下来的。走进古老的苏州城,人民北路上的香樟树枝枝丫丫,从街道的这一边长到那一边,在空中枝丫交接,蓊蓊郁郁,整个街道处在一片阴凉之中,马路便不会泛着令人觉得热燥的白光,于是走在街上便可以不像其他城市那样需撑着太阳伞。街道边每隔几步远就有一张长长的朱红色木椅等着你去休憩,甚至每一个公交站牌下都有长木椅供你小坐。这时你会感叹,再没有一个城市比苏州更适合长久居住。

古城区没有高楼大厦遮你的眼,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喧嚣。十多年前我曾经在这个城市居住过一段时间,九十年代的姑苏城热闹非凡,如果你站在人民桥上向路上看,红男绿女,谦谦绅士,江南佳丽,尽现风流,当地人和外乡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可是现在仅从衣着、外貌却分不出谁是苏州人,谁是在这儿打工的。祖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縮短了城乡差距、南北差距,人们之间也少了对外地人的白眼。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几千年前的吴越争霸的故事,奠定了这个城市的基础色调。随后几千年的发展,富户商贾建造的一座座园林成就了这个城市“天堂”的美称,历朝历代的才子文人更是为这座城市传下千古风流的佳话,于是城市就浸淫在这种深邃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城市也好像穿越时间的隧道,那打动人心的深远的文化精髓便植根在人的心中,于是旅游者来寻访城市,其实是寻访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寻访城市的根和城市的独特魅力。

苏州于是就建出一个博物馆新馆,她和古老的拙政园相嵌辉映。外观银灰色的博物馆大气恢弘,既让你赞叹现代艺术的杰出成就,又不感到浮躁,反而让你的心沉静。及至馆内看到自吴越春秋以来的出土文物,你好像穿越千年风雨和刀光剑影,感受到文明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和博物馆新馆连成一体的太平天国忠王府,庭院深深深几许,忠王府中陈列的各种作战檄文、手谕、图画、忠王亲笔手书的信函等等,不由让你感叹建功立业者的年少与气度非凡,今之人有谁达到这样的成就呢?忠王身死时不过四十二三岁,虽然功败垂成,但忠王曾经的辉煌业绩历史留存,对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来说已非常不易。

博物馆新馆镶嵌进苏州的园林艺术之中,这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山之作。这位举世闻名的建筑家幼时经常在狮子林这些园林中游玩,苏州的园林山水已深深浸入到他的灵魂之中。贝聿铭八十八岁时不辞辛苦接手故乡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他在设计这座新馆时注重了对周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融合,这座馆舍不高,与周边的建筑却相互辉映。博物馆新馆使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城市多了厚重感。苏州人注重保护这座城市的固有特色,苏州也没有停止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不过苏州人设计了足够发展空间的新城区、工业园区等等。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人的传世名句奠定了这座城市永久的画外音。吟唱着这样意境深远的句子,来寻访姑苏的风华。幽深的青石板小巷,镂空窗子的民居,云雾缭绕中的青山,树,山,水,构成了写意的苏州水墨画。苏州城四围有山,山上的石头是取之不尽的宝藏,石刻艺术变化无穷,就有了园林中堆叠各各不同的假山。苏州是水城,那十二个城门多有水城门。有水,就有桥,有桥,就有枕河而居的人家。那些茶馆总是建在水边石头驳岸上,客人们可以在其中悠闲地品一壶茶,听一曲错错杂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评弹,这时候似乎这座城市的文化已经浸淫到自己的灵魂深处。

古文化嵌入苏州的骨髓,现代艺术又植入苏州的肢体,且融为一体,没有破坏这座城市的肌理,反而增添了她的魅力。古老的城墙,繁茂的树,青青的山,盈盈的水,多姿的石桥,亭台轩榭,造就幽静的苏州,雅致的苏州,艺术的苏州,果是居住的天堂。

《慈善扬州》

扬州人广做慈善工作,应该说慈善之风已经深入到扬州的骨髓。

扬州古称广陵,是著名的古筝和古琴之乡,也是著名的佛教之乡,唐朝时出了个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教,千古留名。现世又诞出星云大师,承教台湾佛光山,海外声隆。古今佛学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影响到这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民风等各个角落。

到扬州游走了三日,无论接触的是文化人、企业家,还是到达的寺庙、餐饮店等处所都大兴慈善之风,四方走一走,八方瞧一瞧,就明白扬州的慈善之风和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尤其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巨大。

扬州人做慈善,还不是做做表面文章,也不是一次两次作秀一下,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久地做下去,把慈善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的一部分,事业的一部分,人生的一部分。他们深谙“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的禅学之道,把无偿付出与用心经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财富并没有因为付出缩减,反而福报更大。

到莱茵小镇的“人需小记”会所拜访萧楠老师,不惑之年的萧老师是个奇女子,曾经是叱咤商海的女精英,后改做文化创意工作。最早,她提出中国大运河申遗,思维确实了不起。她还策划了“扬州美女”、“千年运河”、“天下盐商”等系列邮票,设计了许多旅游工艺小礼品,成为国家注册的高级创意策划师。但萧老师还有一项更令我佩服的工作——慈善。她发起成立了扬州文峰慈善基金会,他们在文峰寺里向市民发放福罐,各界爱心人士认领回家,日行一善,一天投放一枚或几枚硬币,一年下来能集聚几百元钱,年终送回慈善基金会。他们每年发放福罐,逐年递增,大部分罐子都能送回来。萧老师说,年,回收的福罐救济了多个家庭。今年4月,他们参加“中国?扬州两岸素食文化博览会”,来领福罐的游客络绎不绝,义工们和寺院师父一起将福罐和宣传册打包,并赠送义工现场包的素饺子礼包等,获得市民和游客的称赞。

走进扬州的私家园林蔚圃,大为惊叹,不仅为其中精美的风景布局,更为园中蕴含的文化味。蔚圃进门的第一间南面和西面墙壁是书橱,满满地陈列着蔡志忠先生特绘的系列中国经典和佛学经典漫画书籍,茶室、书房、禅室内陈列的案几、笔砚、茶具、书画,无不突显出主人高雅深厚的文化底蕴,院落最后一间飘出梵音低唱,余音绕梁,幽然不绝。据说,主人是一位有名但很低调的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位慈善家,创办了同生公益大讲堂。公益讲堂每月都会定期举办免费的女德学习班、子学学习班,内容涉及如何做君子做淑女,如何孝顺父母师长,如何教育儿女后代和环保等多方面。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培训老师是来做义工的,分文不收报酬。

到扬州自然要去一下有名的“扬州炒饭馆”。去年6月,扬州炒饭公司更新了经营理念,饭店只卖素食,而其营业额却丝毫没有下降。公司还在一个社区中新开了家“雨花斋”素食馆,类似于快餐,对来吃饭的所有客人一律免饭费。我到扬州的第一天,就亲自去感受了一下,适逢镇江的一个考察团也来这里参观学习,就一起在这里吃了免费的午餐。这里的厨师、服务员全部是义工,他们在开饭前必念感恩词: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祖先慈悲智慧,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所有付出的人。据说雨花斋在全国已开了很多家,我犹疑地问扬州朋友,“吃饭不收钱,久之还不倒了么?”朋友竟然不解地对我说:“怎么会呢,越吃越有!”他们会不断地收到广大发心和爱心善款。

到大明寺素食坊吃饭,这里早餐提供素馅包子、烧麦、点心等,中午的菜肴有一道味道鲜美的“蟹黄豆腐”,却是胡萝卜、土豆和豆腐做的,不说穿了还以为就是蟹黄做的呢。扬州人提倡食素,为的是避免杀业、健康饮食,今年的扬州旅游节还在鉴真图书馆专门举办了素食文化博览会。大明寺素食坊也参加了素博会。我打量了下餐馆,四面墙壁上,不是画着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图,就是挂着禅语条幅:人天路上,作福为首;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门口收银台的对面墙边供奉着观音大士像,前面有跪拜的蒲团和功德捐款箱,说明主人也做慈善,来吃饭的客人则随缘奉献,不在多少。我相信素食坊一定会把善款用到慈善事业上,因为扬州人信佛的心是虔诚至真的,陪我来的扬州朋友吃完饭总会投硬币到功德箱中。

出生于扬州的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在家乡创建了鉴真图书馆,是用从世界各地募捐来的善款兴建的,图书馆在邗江区鉴真路1号,占地亩,是一座仿唐式四合院建筑。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佛学图书馆,但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书籍同样丰富。有专门供阅读的阅览室,让心灵在书海中休憩,我在这里翻到了《永乐大典》、《敦煌遗书》等珍贵典籍。

鉴真图书馆每月开讲两次《扬州讲坛》公益讲座,无偿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主讲者多为由星云大师和图书馆亲自邀请的中国文化界的名家,自年开讲以来,迄今登坛的主讲者各界名人余人。莫言、于丹等众多名家先后来此讲学。今年4月10—12日,连续三天,星云大师受扬州市市长盛情邀请,亲自回到家乡,登台扬州讲坛,宣讲《心经》的人生智慧,近万人一听真言,得到教化。

鉴真图书馆除固定工作人员外,有很多义工发心来此服务。扬州人思想境界很高,把做义工当作生活的常态,在扬州义工是无处不在的。

接待我的扬州朋友,是星云大师所收的俗家弟子。她致力于环保、教育、慈善工作。每年冬天,她都筹集善款购买药品、学习用品等物资,捐献给西藏地区孤儿学校,令我很敬佩。

到扬州走访了一圈后,我理解了扬州人的慈善情结。扬州人相信,用大爱情怀做慈善,人生会得到更多的福报。佛教文化的传承兴盛,使得这座城市崇文尚德,也构筑了扬州人的精神家园,由此也造就了人文扬州、慈善扬州。

《幽静香溪洞》

我们常常会在旅途中不期然地遇见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景,感受到异常的美好,然后成为你记忆的永恒。香溪洞就是这样一个不期而遇跃入我们眼帘的景点。

我们由安康市转道去黄州赤壁,因为火车要到晚上才开动,浪费一整个白天的时间实属可惜,一群人打听到离火车站不远有一香溪洞景点可去游览。

香溪洞风景区位于安康城南三公里处南山秀玲上,巴山余脉,北临汉水,始建于明成化初年,面积十平方公里。景区周围山环峰绕,层峦叠嶂。《重续兴安府志卷二十》记载:去城东南七里有香溪,八洞对开,一桥横亘,楼台掩霭,竹林森森,安阳之胜景也。史志记载的就是如今安康市的胜景——香溪洞。

游香溪洞,我们从山底盘山小路曲折而上。

沿着香溪路缓步而上,通过头天门和书有“去天尺五”横额的二天门,转弯即到香溪洞入口三天门,门楼为明清风格的建筑。由此而入,是一条卵石铺就的幽长曲径,两边古木高耸,枝杈交接,冠盖相连,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时值盛夏,走进这林荫道,一下子进入清凉的境界,喜悦中沉静,沉静中喜悦。对于我这个走马观花,常常说不清道不明曾经到过的无数景点的人,这香溪洞的静却一下子记住了,并深深地沉醉在这静中。

一路前行,一棵长约三四米的红褐色的粗藤霍然呈现眼前,这粗藤周长应有二十公分粗,它凌空绕过灌木丛不知它的根在哪里,也不知它的梢终结于哪棵树上。见多识广的文友凌先生说:这是“藤缠树”。民歌里说,“世上只有藤缠树,哪有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自然的现象这么有趣,生命有时相依相生相惜。

攀登过数十座高山的我,这藤缠树的景观还是首次见到,海南的热带雨林和东北的原始森林我都踏足过,但一次未见过“藤缠树”。这是香溪山给我的第一次惊喜。

香溪洞是后人在山中架桥筑楼,凿岩开洞,造景而成。香溪洞的洞,其实是八个道教洞穴依山凿壁而建。两岸山崖上,依次凿有纯阳、药王、三茅、龙王、文昌、仙人、祖师、慈航八洞。洞成自有仙人居,传说中不仅有吕洞宾仙修行炼丹于此,更有武当派祖师张三丰隐居埋名在此,还有汉朝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也曾在此修炼过。这些道教仙祖们爱上香溪洞什么呢?

安康素有“秦巴万宝山”、“中药材摇篮”和“天然生物基金库”的美誉。周边与四川、重庆、湖北毗邻,汉江横贯其中,东承湖北道教圣地武当山及神龙架自然保护区,西邻汉中三国遗址,是连结国家规划的“西安——三峡——张家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中的重要驿站。这样的环境自古以来吸引道家修炼,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山中散见道观,可见蓄发留须高古沧桑的老道在走动。

我们一行边走边取景摄影,感受这清凉世界的美好。   前行不远便是纯阳楼、炼丹炉,传说中是吕洞宾超度郭尚之处。再稍往前是纯阳洞,洞内有吕祖塑像一尊,相传是明代吕洞宾参元修道的地方。洞内两壁摩岩题刻“来往大千须半日,金州南畔有柴扉”、“仙人已乘降龙去,羽士还疑化鹤来”、“古洞深深碧嶂前,遗踪共说有神仙。春风香送桃花雨,晚日晴熏玉树烟”等诗句。我的眼前幻化出仙人凌空飞过高山峡谷的动人身姿,也想象得出昔日香溪洞的美丽景色。

香溪洞周遭虽然林深叶茂,但今天的八洞多少有点破落,洞里积着年深日久的尘埃之气,尽管洞内坐着道教神仙衣带红绿鲜明,但其中的尘气还是令我望而生畏,我只是站在紫阳洞门口,双手合十,深深地拜了一下紫阳真人——吕洞宾,这位八仙中名声颇大的神仙。对其余八洞我们走马观花地欣赏了下。

香溪洞是有着很好基础的道教景点,为什么安康市不大加修缮呢?这里显得有点冷清。香溪洞位于汉江流域,汉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诗经》中的许多诗都和秦巴文化、汉江文化有关。联系今天的汉江治理策略,就不难揣测这里为何藏在深闺人不识。

在巍峨连绵的秦巴山脉中,流淌着两条经久不息的河流-----汉江、丹江。千百年来,两江不仅孕育了灿烂的荆楚文明,更滋润着两岸人们的繁衍生息。年国家正式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边动迁了30个乡镇18万群众,汉江两岸一些城市舍弃巨额税收,先后关停了一百多家化工企业,确保江水清澈。所以,汉江边很多县市以发展农业为主,财税收入不是很高,虽然工业发展、旅游发展受限,但是秦巴人为京津冀做出了牺牲,作出了贡献。他们静享汉江文化的博大、秦巴山脉的深邃,不慕东部沿海工业文明的喧嚣,因而他们自有一种安静的味道和气质。

这里的药王洞引起我更多注视。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有种之多,相传唐代知名道士、著名的中药学家孙思邈曾来到“中药材之乡”的秦巴山区,为后世留下了杰出的中药宝典《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尊为北方的“药王”。设药王洞,可见秦巴人对孙思邈的崇拜。

一洞一个传说,我们无心一个一个深入探访,只是感受道教之山的氛围,更多的是享受山中古木参天的幽静。很多时候,我们去拜访名山大川,拜遏佛道名观,并非信仰,只是感受禅理、道理和山中的氛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天道存在,自然环境并非永恒不变,永恒的只是时空。

过了八洞,来到传说中张果老倒骑毛驴的驾云桥。桥下溪流潺潺,溪水之上,回廊、曲桥、楼阁、松亭、花轩蜿蜒分布。溯溪而上,谷狭山峭,石悬夹道。

穿过驾云桥,左拐溯溪而上,可以看到宋代金州太守王希舜题写的《游香溪》、明代诗人普辉的七言绝句和清末最后一任知县林炀光的撰文石碑。

为什么叫香溪洞?据碑文记载,香溪洞道观创建于明代成化初年,而山的得名,是因这里溪旁长有奇花“香团刺”(俗称七里香),每逢春季盛开之时,花随水转,水播花香,香味远扬,故名“香溪洞”。我们来时是初夏,自是遗憾闻不着香团刺的香了。

驾云桥的正面矗立着一架陡峭的“天梯”,它依山而凿,望去不见天顶。我们随着山势登“天梯”。

天空中开始落下微凉的雨点,透过一株株古树的缝隙漏下来,我们一点也不紧张,这微雨在山中来的刚刚好。转悠流连在茂林高树间,贪婪地呼吸自然中的氧气,正惬意呢,我以为这是补充能量的最好时机,我总是很享受高山密林之氧吧,是生命的能量场。每当从山中回去,就感到全身通透,重新有了生活的力量。

这香溪洞虽然距市区很近,却游客稀疏,然而这正合我们的意,譬若尘世大街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潮汹涌,摩肩接踵,那么我们就感受不到香溪洞的静了,也会游兴大打折扣。旅游看景,有时是短暂地避开尘世的纷扰,给心找一处安静之所,放空一下自己而已,然后从自然中吸取了能量,又回到繁杂倾轧的尘世继续余下的争斗。

山路边间或有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三两个游客,抑或看见游客坐在松亭里,溪水边小憩,走到石阶旁边的一处平台空地休息一会,四周仍是蓊蓊郁郁的看不见天空的古树,我们就被包围在古树的怀抱间隙里。精通诗文的安徽作家程先生拿起一截树枝在地上写了一个繁体的“雨”字——,并解释:雨帘上面添加一横代表上天的意思,意思天空降水。程先生还给我们讲解山中的许多植物,据说《诗经》中诸多的民歌与秦岭、巴山植物有关,与汉江有关。

我们在细雨中攀登了余级台阶,登上凌霄亭,来到古道观玉皇阁,殿内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神玉皇大帝。存着敬畏之心,进去拜谒一番。

观中老道峨冠高束,仙髯飘飘,神情严峻,是出世离尘之人。请老道指点一番。道长开篇说的两句话,即惊悚我的内心,似乎他仅从你的面相,就已看穿你的人生玄机和前世今生。交谈些许,喜忧参半,心中敬畏,不敢久留,立即起身离殿。朋友们在殿外唐时所植的一株高大的香柏下等我。道长是世外高人,而朋友们则是“世中高人”,无人问我交谈内容。

我们接着参观了殿后的三清殿和中华万福鼎,一行人转过山脚,沿着山边小道下山。这山中幽静的氛围,引起人们怀古思旧的情绪,文友们开始叙述着人生旅途中感受过的爱情故事、世俗故事,讲者有一种回味人生的淡定、超然,听者静听到人世花开花落的声音。这时候,在葱茏的林木荫蔽中,心情已净化到云水禅心的境界,觉得这样的旅途再多一些,再长一点也无妨。

忽然,安徽文友凌先生叫起来,“石化木!”“石化木!”什么是“石化木”?随即观之,视觉上是一片一片的石头,断层一样,一块一块地遗落在山脚边、小路上,“石头”的颜色是淡黄褐色,也有深褐色,或者一块褐黄色夹着灰白色的。“是木头”。“这哪里是木头,是石头!”,我辩解起来。

“你用手抠一块看看。”我用手抠下一块,再抠,又是一片掉下来,扔在地上砸一下,啪,又掉了一块,真的是木头!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不服不行。这树木,初看起来是石头,摸起来也是石头,是石化了的木头,故名“石化木”或“木化石”。

探究成因,石化木是因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变为土黄色、褐黄色。文友介绍说,除了石化木,还有“玉化木”,木头断面看起来像玉一样光滑和具有光泽,后来,我们在黄州的李四光地质纪念馆有幸看到了美丽的玉化木。旅行,使人增长许多知识。

满地的“石化木”,让我们爱不释手,拣了这块丢那块,拣了那块丢这块,颇似猴子掰玉米,不愿意空手而归,又碍于行李沉重,每人最终选了一小块塞进包中带下山,至今我家中书房花盆里还摆着这块“石化木”。这是香溪洞给我的第二重惊喜了。

一行五人来到香溪洞山口,没有立即下山,转到山西南找个地方午餐,发现了一家独特的农家乐。山前是马路,马路前面是崖,马路后面山根边是一栋三开间二层楼房,上书“李老三农家乐”。这家主人别出心裁,另在马路前面的崖边,依崖而建了独特的餐厅,多根水泥撑起屋面,屋顶是斜斜的黄色的琉璃瓦,在崖边建有半人高的墙壁,其余几面都是开放式的,里面摆了几张桌子。

主人家是地道淳朴的秦巴山民,和女儿两个人,杀鸡宰鹅,不大会功夫,就给我们奉上一顿土菜,我们如陆游游山西村时,愉快地体会到“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况味了。凉蓬边上贴着“华山论剑”几个字,是一广告,在这山崖边,颇适意境。主人拿出的是西凤酒,几位老友于是坐在桌边喝酒吃菜开始“华山论剑”。我放眼山崖下面,近距离的是主人栽植的几棵果树;对面山谷全是森森松杉。这情景使我想起《卧虎藏龙》中的黄山翡翠谷,想起玉娇龙和李慕白隐居谷中的生活,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外面又下起淅淅沥沥的雨,比在山中时雨声渐大,聆听山雨,友人们谈兴正浓,酒意更酣,这境界是武侠中的世外了。这家农家乐恰到好处地处于山边,好像是香溪洞景点的补充。这是香溪洞给我的第三重惊喜了。

其实香溪洞给我的应是四重惊喜,香溪洞的幽静是给我的最大惊喜。

我羡慕山中的秦巴人,像这幽静的香溪洞一样安静地生活,安静地拥抱自然。香溪洞之所以成为安康的旅游胜景,大概是这里集幽、雅、静、秀于一体,吸引着道家到此修炼,也吸引着游客来此寻幽探奇。流连在香溪洞的幽深林木中,我复归于自然了。

徐卫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yy/6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