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医院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9386288.html泉南处处少林风(下)
李伟才
听一年老的武僧讲,泉州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崇文尚武,很多青少年从小爱好武术,积极参与锻炼。泉州少林寺,为培养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人才,重振南少林武术雄风,非常重视武术训练,前些年成立了武僧团,来继承和发展少林绝技。多年来,武僧团取得骄人的成绩。大家都知道,“二指禅”是一种不易练成的几近失传的少林绝技,会这门功夫的人在全国屈指可数。武僧团当中的释理风、释理亮,经过多年苦练,练就了“二指禅”功夫。后来,释理亮又经一番寒彻苦,又从“二指禅”发展到“一指禅”,且身怀吊功、“头开石条”等多种少林绝技。释理亮的“一指禅”一经展示,技惊四座,轰动海内外和武术界。一代武学宗师金庸先生观看了“一指禅”表演,拍案叫绝说:“真是武林中罕见神功,稀世绝学,令我大开眼界”,并题词两幅,一幅是“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另一幅是“少林武功,源远流长,功夫精湛,身健威扬”。能得到武侠小说家金庸的赞扬,确实是难能可贵,功夫了得。“智空武击法闽中,王氏附梁毁此宫。遗址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这是北宋进士南安人刘昌言写的一首诗。诗中讲述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因寺僧反闽王王审知之附后梁,被毁。北宋又在清源山兴建少林寺,从此,泉州到处习武成风。
南少林遗风,在泉南各地传扬经久不息,甚至流传到偏远乡村。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林寺僧人练武,是受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制约的,有时为躲避灾难,有时是为了传扬武术文化。年10月,我在距离泉州公里的老家(安溪县桃舟乡)发现明朝南少林遗址——吴山寺。建寺时间是明朝正德年间,迄今已余年。吴山寺僧人不仅种田,而且还习武,甚至可以饮酒。南少林拳术,至今仍在桃舟乡村盛行。时年82岁的张裕典老先生,年幼时曾到吴山寺当童仆,边帮工,边习武,他的祖父曾设有拳馆,所收徒弟达数十人,主要教习白鹤拳和其他拳套,并收藏有拳谱。说到兴处,张裕典老人脱掉外衣,练上几手,只见他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弹抖劲力足,变化技艺多,以气推力,内壮外强,套路纷繁,真是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内练脏腑,外练肌体,令人喝彩不已,足可窥见南少林遗风。
泉州还有一种南少林武术拳种——刣狮,活跃于民间。刣狮,既是民间舞蹈,又是一种武艺活动,阵容雄伟,技艺高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据说,泉州刣狮的武术,源自明代抗倭名将、泉州人俞大猷所传。《西山杂志》内有一段记载:“乾隆二十八年()秋,诏毁泉州少林寺”,“泉之少林派隐伏于南邑一片寺,晋江海隅……刣狮技艺俱聘吾族之传授焉。”这段文献,明确记载刣狮技艺是由少林寺僧传授的。
为什么少林武功会沦为刣狮之技呢?少林寺武僧叹了声气,接着说,泉州民间刣狮,始于清廷为了铲除福建沿海的反清力量,降诏焚毁泉州南少林,逃匿的少林寺僧伏身于其他寺庙或偏远山村乡野,继续传授少林武功,少林派为保存技艺不得不改换面目,以岁时节日娱神示敬为名,舞狮刣狮以兹娱乐,实则暗中练武,泉南到处少林风就借此名义,继续存在。
离开少林寺的路上,我看到很多穿着橙黄色僧服的年轻人,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少林寺的培训班学员,一个班有五六十人,甚至有几个是外国人,有的学半年或一年,有的学两三年,长的可学五年之久。看来,南少林的武艺,如今是受到追捧了,有这么多人来拜师学艺,泉南处处少林风之景象,是开启新篇章了!
(文章来自《丰泽文化丛书》II之《泉州少林寺探奇》)
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