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名胜十大景点御碑探寻

每天喝适量牛奶轻松解决春季犯困 http://www.wangbawang.com/yhyh/jmzc/m/98.html

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虽然曾在外地服役和工作十几年),对西湖十景十有八九还是基本上能说全。但是对于外地的游人来说,可能就不一定能说全了。当然对我这个杭州人来说,要深究这十处名胜景点的出处,也不一定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而近日,冒着酷暑,去这十大景点进行了探寻,还着实收获不小,尤其是这十大景点御碑的具体位置和景点典故介绍,使我这个杭州人也长了很多知识。现在把它分享给大家。

一,断桥残雪

“断桥残雪”是西湖文化景观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是白堤的起点,正当外湖和里湖的分水点上,断桥是一座独孔洞桥,造型优美,登临桥上,可浏览环湖诸山河湖水风光;尤其冬日雪后,远山近水披上银装,别富诗意,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与许仙曾在此地相会,展开一段人蛇恋情,使断桥更添浪漫色彩。

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书四字,为西湖十景之一。四十一年,有司勒石建亭于此。尹廷高《断桥残雪》:数板琼瑶踏未干,沉吟不度据征鞍。孤山霁色无寻处,笑指梅花隔翠寒聂大年《断桥残雪图》:醉里曾登白玉梯,东风吹暖又成泥。玉腰墆垂天阔,金脊楼台夹岸迷。九井晴添新水活,两峰浓压宿云低。冲寒为访梅花信,十里银沙印马啼。

二,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文化景观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之一,以赏花观鱼、体验自然的勃勃生机为胜。位于苏堤映波桥西北,小南湖与西里湖之间。南宋时期,此地为内侍臣卢允升别墅,借景西湖而瓮石砌池,畜养红鱼,供游人萃集赏玩。^

春日,暖风微拂,池畔花木,落英缤纷,浮漾水面,引得锦鲤争相嘬花,呈“花著鱼身鱼嘬花”的动人景致。鱼池与苏堤、小南湖、西里湖及湖西群山之间亦形成富有层次感的远近对景,分合自然,恰到好处,俨然是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

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书四字,为十景之一,恭摹勒石于此。陈霆《花港观鱼》:晴沚锦鳞冲絮,暖风赤鲤吹沤。倚槛方看鱼乐,隔花又见渔舟。汤焕《花港观鱼》:柳丝贴水荇浮花,吹浪乘流上浅沙。网罟见稀常自得,笙歌听惯不知哗。濠梁客到春波净,西塞舟回暮雨斜。扫石藉苔终日坐,未须香饵共轮车。

三,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之一,以黄昏观赏塔影为胜。位于湖南岸夕照山。雷峰塔始建于宋开宝年间,是吴越王钱弘俶(-年在位)之妃黄氏为奉藏佛螺髻发舍利及拂经而建。明嘉靖年间(-),塔遭火焚,仅存塔芯。民国十三年()9月25日,塔轰然倒塌。年,为保护塔遗址建造了塔形保护设施,再现了“雷峰夕照”景观。

每当夕阳西坠,于湖中、特别是长桥一带逆光观赏,但见山峰肃穆、塔影横空,景象壮观。明代以来,雷峰塔与保俶塔遥遥相对,形成颓然苍老与清秀挺拔之造型对比,成为西湖景观在空间轮廓上的一个基本特征。该塔还因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白蛇传》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书十景,改定为“雷峰西照”。筑亭、摹石,恭奉于雷峰之西。尹廷高《雷峰夕照》: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汤焕《雷峰夕照》:回冈夹水塔入云,西当落日千峦分。黄金界宽树影尽,白鹤巢老枝撑焚。南高黛色晚逾重,北山苍霭晴先曛。飞筇更觅上头望,人间万象倶氤氲。

四,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之一,以赏柳听莺鸟鸣啼为胜。位于钱王祠北侧,濒临外湖。此地在南宋时期曾为孝宗皇帝(-年在位)所建之“聚景园”,御苑濒水,以多柳而闻名。柳树沿湖成行,低垂的柳丝在清风中摇扬,如翠浪翻空,柳林中莺啼婉转,充满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书为十景之一,恭摹勒石建亭于此。万达甫《柳浪闻莺》:柳阴深霭玉壶清,碧浪摇空舞袖轻。林外莺声啼不尽,画船何处又吹笙。聂大年《柳浪闻莺》:雨后翻空一派青,苏公堤畔击渔舲。只藏莺鸟春声滑,不起鱼龙夜气腥。游子爱闻停玉勒,佳人倦听倚银屏。待看三月歌喉老,又见浮波絮作萍。

五,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题名景观一“西湖十景”之一,以傍晚赏景听钟为胜。位于南屏山。此山自五代(10世纪)以来就是“东南佛国”的佛教胜地,有“佛国山”的别称,始建于那时的净慈寺成为与灵隐寺齐名的佛教道场。

每当净慈寺向晚击钟,钟声悠扬飘渺,回荡于湖山林壑间,意境深长悠远,令人神往。

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书,为十景之一,恭摹勒石,建亭于此。尹廷高《南屏晚钟》:缥缈雷峰隔上方,数声风送到幽窗。柳昏花暝游人散,付与山僧带月撞。凌云翰《南屏晚钟》:翠屏化作玉千层,楼近钟疏恍若凭。和雪送来清历历,穿云透出慢腾腾。华鲸漫忆秋号月,铁马浑疑夜响冰。一百八声才击罢,雷峰又照塔中灯。張宁《南屏晚钟》:幽梦忽惊觉,严城方向晨。看花春起早,已有晓妆人。王瀛《南屏晚钟》:暝入南屏路不分,莲台梵呗寂无闻,长桥灯火僧归急,百八鲸音遏暮云。

六,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之一,以秋夜赏月为胜。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湖的孤山路。

该景观亭台楼阁环水而筑,高阁凌波,平台宽广,曲桥蜿蜓,颇具临湖水院的园林意趣。“盖湖际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洁,合水月以观而全湖之精神始出也”。故秋夜纵目远眺,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水月相融,恍若置身于琼楼玉宇间。

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书四宇为十景之一,勒石建亭。前为高台,旁构重轩,曲栏画槛,直挹波际。孙锐《平湖秋月》: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汤煥《平湖秋月》:千山暮霭秋溟蒙,湖心月上开冲融。微波沦涟水仙府,静影荡漾鲛人宫。瑶林灏气湛虚碧,金塘沆瀣浮轻红。孤篷短笛冰雪里,安得元鹤凌刚风。

七,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之一,曲院在金沙港西北,其地多荷,旧称“麯院荷风”今景亭在苏堤第六桥旁名实不称。

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书十景,改“麯院”为“曲园”,易“荷风”为“风荷”,恭摹勒石亭上。东建迎薰阁、望春楼,西为复道重廊,摹嵌南巡所赐诸臣墨宝。尹廷高《麯院荷风》:虚堂四面枕湖光,酝得芙蕖万斛香。独笑薰风更多事,强教西子舞霓裳。张宁《麯院荷风》:凉气度芳洲,香来水正流。时闻采莲曲,不见采莲舟。

八,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主要景点有“开网亭”、“闲放台”、“先贤祠”、“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九狮石”等。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

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书四字为十景之一,勒石建亭。李公《西湖志》云:月光映潭,分塔为三,故有此目。陆氏《湖壖杂记》云:登山顶下盼,湖中有三大圆晕,所谓印月,盖似月而非真月也。二说未知孰是。尹廷高《三潭印月》:坡仙立塔据平湖,天影清涵水墨图。夜静老龙鳞甲冷,冰壶深处浴明珠。杨周《三潭印月》:碧天清影下澄潭,万顷金波镜里看。惊起蛟龙眠不得,冰壶秋色夜光寒。

九,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是西湖文化景观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之一,以远观云雾中的双峰为胜,由南北两座高峰与洪春桥畔观景点构成。旧称“两峰插云”,两山皆为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山,山巅在唐宋时期均建有佛塔,曾是西湖最高登临观景点。清代,两塔皆毁,该景目则依旧保留。

旧时春、秋晴朗之日,于凤凰山、苏堤望山桥、湖上及洪春桥一带观塔,遥相对峙的双塔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气势非同一般。而在白雾缭绕之际,群峰隐晦,塔尖于云中时隐时现,恍若云天佛国。

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题十景,改“两峰”为“双峰”,建亭勒石于此。又元人《钱唐十景》有“两峰白云”之目。尹廷高《两峰插云》:嶙峋对峙势争雉,古塔疏林杳蔼中。写尽西湖烟雨障,双峰如笔阁晴空。聂大年《两峰插云》:屹立亭亭入杳冥,势雄南北气凭陵。玉簪拔地三千仞,宝盖撑空一七层。天远不闻风外铎,夜深遥礼月边灯。何当一扫浮云净,起视东溟看月升。高得旸《两峰插云》:西湖之上两奇峰,高入太虚云气中。华盖渐迷云缥缈,浮图时见碧玲珑。阴连海眼龙归洞,影散天星鹤绕空。几度登临舒远眺,英英佳气荡吟胸

十,苏堤春晓

"苏堤春晓”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之首。堤位于西湖西部水域,自南屏北麓至北山,长米、宽30-40米。始筑于北宋元祐间(-),为杬州知州苏轼主持浚湖时以湖泥堆筑而成,堤上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六座单孔石拱桥,夹道植桃柳,形成“间株杨柳间株桃”的景致。苏堤观景四时皆宜,而春晓为最。春日,晨光初启,绿柳如烟,红桃如雾,全堤红翠间错,生机盎然。遥望湖西诸山,层峦叠嶂,满目苍翠;东望外湖,视野开阔,湖山胜景如画般展开。

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书“苏堤春晓”,为十景之首,建亭勒石。位于第三桥南,雍正八年,以亭隘未称观瞻,改建岑楼,复构曙霞亭于楼后。尹廷高《苏堤春晓》:翰苑仙人去不还,长留遗迹重湖山。一钩残月莺呼梦,诗在烟光柳色间。聂大年《苏堤春晓》: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三竺钟声催落月,六桥柳色带栖鸦。绿窗睡觉闻啼鸟,绮户妆残唤卖花。遥望酒旗何处是,炊烟起处有人家。

(注:本文中部分文字来源于《西湖文献》丛书“湖山便览”和各景点牌匾介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yy/9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