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卢照邻杨炯相关古诗阅读

高考古诗、古文课内补充与课外练习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相关阅读

初唐四杰之王勃相关阅读

三、杨炯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①,归来报天子。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名王:匈奴王。②牙璋:调兵的符信,这里指代军队。

3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吹角”二句从行军写起,“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士兵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碌的热闹场面。

B.杨诗首联用“烽火照西京”和“心中自不平”分别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人物的内心,交代了事件展开的背景。

C.“笳悲马嘶乱”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

D.“牙璋”二句采取跳跃式的结构,出句写军队辞别家乡,对句写边塞战斗场面。这种跳跃十分自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4.“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内容多描写边塞战争。请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对句与题目照应,侧面描述战争场景。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战场的景象,而且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和士兵的斗志。

C.颈联由物及人,不但反映了塞外将士们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感。

D.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36.请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紫骝马①

杨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②,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注:①紫骝马:乐府旧题。紫骝,古书记载的骏马名。②南海:泛指南部边疆。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侠客喜欢周游,与后面“来南海”“向北州”相呼应,暗示诗人的行动目标。

B.“金鞭控紫骝”句中的“控”字,生动形象,直接刻画出紫骝马高大威猛的形象。

C.颔联以身背蛇弓和白羽箭、驾驭佩饰精美的紫骝马展示了一个威武的侠客形象。

D.尾联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侠客”清除边患、以战功裂地封侯的豪情壮志。

38.有人认为颈联的内容是从“紫骝马”的角度来写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郭司仓①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②,春潮夜夜深。

夜送赵纵

杨炯

赵氏连城壁,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注]①司仓,管理仓库的官职名。②良掾,好的附属官员。

3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送郭司仓》首句写门前的淮河绿水清波,是用乐景来反衬离别的哀情。

B.《送郭司仓》尾句写春水不断。上涨,以景结情,带来含蓄蕴藉的阅读感受。

C.《夜送赵纵》前两句写把美玉送给赵纵,希望他能像和氏璧一样天下扬名。

D.《夜送赵纵》尾句中的“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表明了送别的场景。

40.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明月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四、卢照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其一)

卢照邻

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唯馀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41.诗歌的颔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42.诗歌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卢照邻

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莺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

山水弹琴尽,风花酌酒频。年华已可乐,高兴复留人。

4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顾步”一词赋予春天以人格化特征。三春将尽,却又徘徊不忍离去。

B.诗人将蝶、竹、花刻画得精灵可爱,这些山村常见之物照应了诗题“春晚山庄”。

C.“独坐一园春”既写春色满园,又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寂寞,是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D.黄莺不在乎树木高低,自由地鸣唱,游鱼不惧怕垂钓之人,尽情嬉戏,尽显生机。

44.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折杨柳

(卢照邻)

倡楼启曙扉,杨柳正依依。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

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攀折聊将寄,军中音信稀。

4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诗人选取了“杨柳依依”“莺啼”“条变”等意象描绘出暮春时节凋零的景象。

B.诗歌尾联委婉含蓄,借折柳表达闺中相思,以“音信稀”表达军中战事之紧。

C.首联点明人物、节令,“依依”一词形象地写出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D.主人公因黄莺啼鸣、杨柳吐绿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春天又来了,言语中饱含伤感之情。

46.请结合颈联内容分析“凝”、“乱”两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①,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曲池荷

卢照邻②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①伦:同等,同类。②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长期仕途失意。

47.下面对这两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李诗中“不相伦”意谓世人重花轻叶,“金盆”表现了对花的偏爱。

B.李诗“惟有”二句与首二句形成对比,表现荷花花叶相守,不向世俗屈服的品格。

C.卢诗写“浮香”绕岸,实际表现的是夏荷的盛开,以嗅觉写之,十分巧妙。

D.卢诗“常恐”二字带来角色转换,由前面诗人的观赏,变为荷花的倾诉。

E.两首诗都描写了荷花开放、荷叶铺陈之美和花残叶败的凄凉景象。

48.这两首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但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关山月

卢照邻

塞垣①通碣石②,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③北,光断玉门前。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①塞垣:指边塞。后也指长城、边关城墙。②竭石:在今河北昌黎之北。③金岫:指金山。

4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空间上写边疆战线漫长、战事紧张,交代了戍边将士们不能回归故乡的原因。

B.颈联写将士渴望与明月一道探访亲人却不能,有张若虚名句“愿逐月华流照君”之意。

C.尾联直抒胸臆,希望家中的妻子不时看看天上南归的鸿雁,它们会捎去自己的思念。

D.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清冷孤寂,表现了将士们戍守边疆的决心和对家中亲人的惦念。

50.有的版本把尾联中的“寄言闺中妇”改为“寄书谢中妇”(谢:道歉)。有人认为“寄书谢中妇”更好,结合作品分析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14~15题。

梅花落

卢照邻

梅岭①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梅岭:在广东、江西交界处,因岭上广植梅,故称。

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岭的梅花开了,遥远的天山被冰雪覆盖,环境苦寒,连梅花也没有开放。

B.颈联写梅花飞入舞袖,飞向妆台,既点明了抒情主体的身份,又引起了盼归的忧伤。

C.“春至不知来”中的“不知来”意蕴丰富,既指人不知春来,又指春来人不知归。

D.诗歌从思妇的角度批判了战争对人民和平安宁生活的破坏,所以是一首边塞闺怨诗。

5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

卢照邻

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卢照邻:字升之,范阳人,博学能文,“初唐四杰”之一,其一生怀才不遇,屡屡遭受谗言和诽谤。

5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的“恩中绝”写皇帝已经恩义断绝,王昭君因远嫁匈奴内衷悲怨。

B.作者采用虚笔,由来交河探望的使臣日渐减少,引起昭君对往事的辛酸回忆。

C.颈联对比描写汉地草色葱绿,胡庭风沙肆虐,衬托出人物的内心忧伤。

D.尾联写主人公希望像雁儿一样每年都能回故国一次,表现出王昭君深切的思归之情。

54.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今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玄武山:蜀地山名。金花酒:菊花酒。那:奈何,为何。

55.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两诗都写九月九日登高远望,是因为自古就有此日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B.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远在异地他乡,思念故土而又不得归去的怅惘之情。

C.“归心归望”“他席他乡”,一写心中情,一写眼前事,两句可谓天然巧合。

D.两人一在南,一在北,虽然相隔万里,地点不同,然而却有着同样的感情。

56.两首诗结尾都提到“鸿雁”,但诗人心中由“鸿雁”引发的感受、想法却有同有异。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

卢照邻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①。

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

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②。

徘徊闻夜鹤,怅望待秋鸿。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

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①天山指祁连山,弱水在甘肃境内,发源于祁连山。②王粲、孔融均属“建安七子”。王粲曾因关中骚乱,往荆州依刘表,有志不伸,心怀郁郁;孔融因性情耿直,与当时权贵不和,所居官职多为闲官。

5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两人分别将去之地,照应题目,以“地道”“天山”起笔,显得雄阔大气。

B.第三联“悲”“别”二字别有意味,诗人既悲王粲又悲自己,别孔融亦指别孟学士。

C.第四联写诗人夜不能寐便听鹤声,望秋鸿,真切写出了诗人不愿与友人分别的场景。

D.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用典、情景交融等多种手法,使得诗作情感浓烈,起伏跌宕。

58.本诗由离别之情还触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yy/9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