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宫外孕手术后要造影检查这4个注意事项要谨 http://www.aoxinalin.com/gyyy/6567.html奶奶的菜是很多人关于家的专属味觉记忆。“小时候吃奶奶的饭感觉理所当然,但长大后奶奶老了,眼睛花了再也做不动菜了,就特别想穿越回去吃一顿再回来。”有部纪录片却将镜头对准奶奶的厨房,记录奶奶们的拿手绝活,这片子叫《奶奶最懂得》。这部豆瓣评分8.9的纪录片,是自在香港长大的英国人大米,为了寻找即将失传的中国味道踏上了寻味之旅,对他来说,奶奶就是最好的老师。于是他去了8个省份,和16位奶奶学习了她们的拿手菜。作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奶奶最懂得》和其他走大而全路数的纪录片不同,没有炫酷的转镜,没有花哨的烹饪方法,也没有快节奏的海量信息,在每集25分钟的时间里,只有两个奶奶出场做她们最拿手的家常菜。奶奶们或许从未离开家乡,但大米也给奶奶们带来了远方的味道,用奶奶们的食材换上西式烹饪方法烹制一道菜作为教学的回馈。当奶奶面对这碗法式潘周家鸭丝汤面时,十分感动并毫不留情的点评“下次长寿面要软一点”。当大米不按照奶奶要求切菜时,赵奶奶像对待自家调皮孩子一样敲大米的头。和好的面要经过千锤百打才能做出长寿面,当看起来壮实的大米在锤了一会后就问“累的不行就停了吧”时,奶奶忍不住笑了“这一点麦粉算什么,不会累的啊”。我们还能在准备烹饪的过程中,感受到奶奶的乐观、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当地的长寿面要“一根面”中间不能断掉,陈奶奶和家人常常没日没夜的看着面,白天夜里都休息不好。看完《奶奶最懂得》下一次吃面的时候,就会想到做面人的辛苦。教大米做豆皮的张奶奶,光是泡发豆子就要一个半小时,夜里还要和老伴轮流制作豆浆,从早晨四点到下午五点不断重复挂豆皮、做豆皮。没有一种工作不辛苦,看似不起眼的面条和豆皮的制作工序一样繁琐复杂,需要日夜赶工才能制作出来,但制作出的长寿面和炸豆皮却十分简单。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或许是奶奶菜里包含着的教育意义。镜头也记录了奶奶们最家常的生活,她们接受了现代化的事物,但还是坚持自己慢悠悠的生活方式。当我们饿了,与食物的距离只隔着一个外卖,而奶奶们饿了,会从自己的菜地里挖菜,去野外采笋开始,就连烹饪使用的酱料也都是自己做的。可以说,每个奶奶都是散落在民间的李子柒。在福建平潭,海鲜是这里的特产,吴奶奶教大米儿子远行时才会制作的“八珍炒糕”。各种时令海鲜在地瓜淀粉的包裹下成为像炒肝一样的糊糊,每一口都能吃到不同的海鲜。纳西族可爱的赵奶奶教会了大米做粑粑,转头给自己的老闺蜜李奶奶打电话,带着大米就冲去了李奶奶的秘密菜园里,挖韭菜根、胡萝卜、洋芋来做纳锅。李奶奶教大米做了纳西月饼,野薄荷的风味加上核桃的脆感让大米吃到不想停口。就像中国大多数奶奶一样,李奶奶整日为了孩子们操劳、牵挂,不知道孩子们将来还会不会回到玉湖的村里,但她依旧做着孩子们小时候最爱的食物。当李奶奶吃到大米做的苹果派时,也不忘嘱咐大米给赵奶奶送去尝尝。对于海南的陈奶奶来说,气鼓鱼是她童年贫苦生活的记忆,儿时全家十几口人,只有把鱼粥煮上一大锅,才能一人分一碗果腹。黎奶奶更是直接架起来一只铁锅,在撬开的椰子里装上自家养的土鸡,简简单单蒸出来的椰子鸡就具有意想不到的美味。美食之外,大米也以一个游客的视角,对奶奶们生活村庄的历史由来与特色进行简单的讲解,镜头也毫不吝啬的把每座村庄的风景多角度展现。长寿面奶奶来自年历史的浙江浦江潘周家村,因为祖上来自安徽,村落里的建筑是高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在玉龙雪山山脚下的玉湖村里,能看到玉龙雪山。在贵州肇兴侗寨西南约两百公里水扒村的蒙奶奶的看家好菜是韭菜包鱼,水扒村的居民会用鸬鹚捕鱼。侗寨里奶奶做了“吃上一口就变侗族人”的牛瘪,虽然吓坏了大米却把周边锻炼身体的爷爷奶奶都吸引了过来。在四川中路藏寨,保存了八十八座千年碉堡,六百座藏式民居,这里的人们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郁。与西藏不同的是中路藏寨海拔低,属于农区,海拔米,游客来拜访相对不易产生高原反应。大米也在这里学会了做布谷肉,将现杀的猪肉切碎放入猪肚中风干,就成为一家团圆的美食。如果有兄弟姐妹在远游,家里的人也会给他们寄一份当年的布谷肉。对于总在城市中寻找诗和远方的我们来说,奶奶们就生活的地方就是远方。这些有蓝天、白云、山峦、犬吠的小村庄就像世外桃源,在俭朴的小桌子上吃着奶奶的饭,背后就是无边的晚霞。当奶奶渐渐老去,或许有一天眼睛花了,身体也变差了,再也做不动菜,但我们还能在奶奶的菜谱里学会奶奶的菜。不管多久,在哪儿,味道在,奶奶就还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