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国喜欢圈占中国文化高句丽的从

当高句丽势力陷于最低潮时,中国情势又兴起激烈变化,前燕被声势浩大的氐族苻氏前秦灭亡,前秦政权又被后秦与后燕分解。此一夹缝中,被征服者高句丽获得了最有利的解放机会,非只复兴,且从此迈向国运巅峰。

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遗址

其时,雄才大略的领导人便是太子谈德,即位后的广开土王或好太王,记录中高句丽第十九代王,正称“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又号永乐大王。此王在位虽仅二十二年(纪元391—412年),寿亦只三十九岁,但对国土的开拓,伟大则如其号——

对于西北方,辽东攻略的愿望实现。纪元年,一鼓自骤兴骤灭的后燕衰落期占领玄菟新城(今抚顺)、辽东城(今辽阳)。逼迫后燕再分裂后的北燕,势力退至辽河以西而以辽河为界,高句丽完成辽东半岛全域的占有。

关于东方,再度攻灭原乐浪郡附庸,自图们江流域沿朝鲜半岛东海岸方面的东濊、东沃沮,全有其半岛中部以北的东面领土。

另一个方向南方,对百济侵伐得手尤早。百济自近肖古王以来,与倭国关系密切,所以对高句丽的复仇行动,百济曾得倭国出兵支援。但联合军仍难抗拒高句丽雷霆万钧压力,前所损失汉江以北带方郡北境故地多被夺回,冲突激化的纪元年,高句丽大进击下,百济以王城失陷而不得不屈辱求和。

败北的倭军基于百济危机所系共同利害关系,加强半岛侵略,纪元年,新罗国境便遭倭军大举入侵,在位的奈勿麻立干向高句丽告急,次年好太王发动步骑远征军救援,协助新罗驱逐倭人,乘胜直入半岛倭人势力本源地,占领任那·加罗诸“国”而迫其投降,纪元年,倭军再因百济导引渗入旧带方境域,高句丽军复大破之,倭军溃败逃退。

《好大王碑》又称《高句丽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

长寿王(纪元413—491年在位)时代,中国北方正当五胡十六国纷乱结束,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统一朝代,而与南方汉族政权相对立的南北朝时期。

长寿王英明如其父,外交、政治、军事才华于其一生中充分表露。一方面除继续与中国北朝维持宗主关系,同时于义熙九年(纪元413年)向东晋输恭顺之忱,受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镇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宋朝成立,进征东大将军)。

二十多年后的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纪元435年),又自久已效忠的北朝争取得类似的“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封号全衔,以两面外交平稳国际关系,避免中国南北任何一方面的强大压力。

高句丽对中国的两面“事大”外交,原自中国最早分裂期的三国时代即已实行,同向魏、吴两国服属与承认宗主权,但所获却是反效果,魏国毌丘俭大征伐,罪状便是高句丽交通吴国而加以惩罚。

而至中国南北朝新情势形成,长寿王(出现于中国史上高句丽王“琏”)的两面外交,却能熟练运用,成为发展其自身的护身符。

所以另一方面,其即位第十五年(纪元429年),高句丽历史的划期性一大事实现,断然放弃鸭绿江外通沟的国都(两个国都丸都、国内城,现均在中国境内)而迁都至半岛大同江流域原乐浪郡治所在地平壤,建筑新都“长安城”。

但堪注意,当时平壤城,系包含今日大城山城与其下的安鹤宫址,宫址即当时王城(常居城)。至于移至今日平壤,则系其后年的平原王时代(纪元586年)之事。

长寿王移都平壤后,即着手经略半岛南方,纪元475年的百济大征伐,南、北汉山同被攻拔,百济盖卤王(传说中的第二十代王)被执杀,高句丽领有汉江全流域或原带方郡地的全境,北汉山也以转移归高句丽支配而改名南平壤。百济受此严重打击,都城不得不南迁锦江南岸熊津(今忠清道公州)苟保残局。

待长寿王卒而其孙文咨王继位,高句丽民族渊源的夫余,也倒转被并入了高句丽(纪元494年)。夫余自后汉末公孙氏在辽东建立独立王国而自玄菟郡改属于辽东郡后,逐渐衰微,三世纪末又归属慕容氏鲜卑为附庸。最后,终淹没于高句丽发达的大浪潮中。

至此阶段,高句丽完成了历史上北方貊人种族的大统一,分散的名词消失而全以“高句丽人”代表,貊人历史从此告一总结。也便于四世纪末以迄六世纪初的好太王、长寿王、文咨王三代百余年间,高句丽出现建国以来的全盛期,巍然屹立东方。

领域南面至牙山湾与竹岭内外,包含今日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几乎朝鲜半岛绝大部分地域均置之支配之下,向北又直达中国东北的吉林长春平野,西以辽河为界,东临日本海而包有了俄罗斯沿海州的部分土地。

其历史性的国都迁移平壤,意义又指示高句丽自大陆国家性质向半岛国家转变的里程碑,半岛上才同时出现三个国都并立,而韩国史上真正的“三国时代”来临。

但堪注意,也便以六世纪之半为转折,半岛的国际形势与相互关系再起巨大变化。高句丽优势写下休止符,结束其黄金时代而国运退向倾斜,三国中最后起,入第六世纪始完成统一的新罗替代了主导地位。历史内容的叙述,主体也自此必须由高句丽转移至新罗。

新罗于四世纪后半最早出现于半岛国际舞台,系在以任那·加罗为跳板的倭人压制之下,以得高句丽扶植、领导而解除倭国侵略的威胁。但待新罗立于高句丽保护伞下政治、文化逐渐成长,以一弱小国家日益发达,自立势力稳固时,高句丽势力便已失却利用价值,又值高句丽南进雄心万丈,非只百济,新罗同样惴惴不安。

当汉城陷落与百济国都南移熊津,百济、新罗便以同病相怜,相互亲密。另一方面,新罗自智证王统一而代代英主相续,国运蒸蒸日上,历法兴王至真兴王的六世纪中,便与百济继慰礼→汉城→熊津,第四度迁移国都至锦江三面环绕新筑的泗沘城(纪元538年,今忠清道扶余邑),国号也改称南夫余的中兴明君,百济传说中第二十六代圣王携手,协同向高句丽发动大攻击(纪元551年,时高句丽阳原王在位)。

北伐完全成功,新罗追高句丽军于汉江以北,向半岛东北海岸地带攻略得手,沿日本海的高句丽领土或今江原道的大半均改隶新罗。其后两年,国力急激发展的新罗又突背毁同盟,予百济自高句丽所收复南、北汉城等汉江下流之地以强行接收,支配了半岛首屈一指的广大肥沃平野,得到与中国直接联络的海港。济、罗长期友好关系因之破裂,百济圣王反攻阵亡。

另一个方向,新罗西南经略也急转直下,法兴王时代已自倭人势力下强占加罗,领有洛东江下流地域(纪元532年)。真兴王继位后,任那的倭国统治终于无法苟延残喘而倒塌,半岛残余倭人势力一扫而空,新罗完成任那并合(纪元562年),洛东江流域整体入于新罗统一支配。

唐朝提携新罗攻灭百济高句丽之后的形势图

自六世纪中以后百年间,新罗国力如何登峰造极,以及半岛变局形成后三国如何相互抗争,自都与中国史无涉,但最后改变半岛形势的力量,却仍来自中国大陆,也随中国史的转变而转变半岛历史。

六世纪末隋朝统一分裂的中国南北,七世纪初隋朝事业再由唐朝继承,半岛百年三国间交争局面,便由唐朝的朝鲜征伐而获得总解决。

新罗得唐朝提携,唐—罗联军于纪元年消灭百济,年击亡高句丽,半岛北部仍由中国收回为直辖领土,其余部分全由新罗建设单一政治支配。

统一新罗的民族国家出现,朝鲜或韩国史政治的、民族的统一契机初次呈现。同时,高句丽国的灭亡,北部人民非被吸收为中国人,便退回东北大陆森林深处,与通古斯肃慎系民族混合;南部的又卷入了新罗—韩族漩涡。高句丽人或貊人的名词,自此从历史上消失。

为什么韩国喜欢圈占中国文化

高句丽的从中国史转移入韩国史(二)

为什么韩国喜欢圈占中国文化

高句丽的从中国史转移入韩国史(一)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姚著中国史》购买页面。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pf/8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