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点middot象牙之塔中晚

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中晚唐幕府文人交游

与创作的政治功利性

唐代中晚期,幕府文人的诗歌创作蔚为大观。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文人入幕和幕府文人交游与创作之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制度原因。文人入幕,往往选择军事重镇,期望得到有影响力的府主的提拔与举荐。河东府(治所今山西太原)和河中府(治所今山西永济)作为唐代北方的两个军事雄镇,是中晚唐文人入幕的首选。所谓「士君子之发令名,沽善价,鲜不由四征从事进者,翔集翰飞,盖视其府主之轻重耳」(权载之《送李十弟侍御赴岭南序》)。

01

中晚唐文人入幕的政治制度原因

促使中晚唐文人入幕的政治制度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守选制。守选,是指新科进士虽获得功名和做官资格,但并不立即授予官职,而是等候吏部铨选。《蔡宽夫诗话》「唐制举情形」条云:「唐举子既放榜,止云及第,皆守选而后释褐。」新进士守选年限一般三年,但不一定期满后授予官职,以致有人「半生守选,始遂一官」(薛居正《旧五代史》「职官志」)。

二是铨选制。铨选,是指吏部对守选期满的六品以下官员进行考选,然后再任命官职。《新唐书》「选举制下」条记载「凡居官必四考」,即四年四考。中唐以后,吏部铨选由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竞争更加激励,《旧唐书》记载「有十年不得调者」。

三是奏荐制。奏荐,是指地方官员(包括节度使)举荐优秀的人才到京师做官。中唐以后,朝廷限定奏荐的次数和人数。奏荐由一年两次改为一年一次,咸通十二年()规定奏荐人数每年每道不得超过两人,河东道等大道不能超过三人,同时采用考试方法。

中晚唐方镇权力扩大,不仅自辟僚佐,还可自主奏荐幕僚。守选、铨选和奏荐制度促使大批仕途失意的文人抱着政治期盼入幕。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外幕,而布衣流落之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

如乾符中(—),宰相郑从谠为河东节度使,朝廷允许其「自择参佐」,《旧唐书》记载「开幕之盛,冠于一时。时中朝瞻望者,目太原为『小朝廷』,言名人之多也。」郑从谠中和二年()离开太原,提拔书记刘崇鲁为知观察留后事。

02

幕府文人诗歌唱和的政治功利性

出镇河东府和河中府的朝廷重臣多选择优秀的人才充幕僚,以府主为中心形成一个个文人集团。幕府文人的唱和诗「要视其主之好文如何,然后同调萃,唱和广」(胡震亨《唐音癸签》)。如:

张弘靖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为河东节度使。「公府政多暇」(韩察《和张相公太原山亭怀古诗》),张弘靖某日与幕僚登太原某山亭,首唱《山亭怀古》表达自己因政事牵绊而不能归隐山林,只能暂时寄托于山水的心声,众幕僚遂府主之意纷纷和诗表达了隐逸雅趣。有「轩冕迹自逸,尘俗无由牵」(韩察)、「高情乐闲放,寄迹山水中」(崔恭)、「於焉悟幽道,境寂心自怡」(陆瀍)、「唯当蓬莱阁,灵凤复来仪」(张贾)、「清辉在昏旦,岂异东山游」(崔公信)、「茲焉得高趣,高步谢东山」(高铢)、「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李德裕)。

建中二年(),赵惠伯为河中节度使,在鹳雀楼与众幕僚进行了一场诗歌唱和。幕僚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记载了当时的唱和盛况:「河南尹赵公,受帝新命,宣风三晋,右贤好事,游人若归,小子承连帅之眷,列在下客。八月天高,获登兹楼,……前辈畅诸题诗上层,名播前后,山川景象,备于一言。上客有前美原尉宇文邈,前栎阳郡郑鲲,文行光达,名重当时,吴兴姚系、长乐冯曾、清河崔邠、鸿笔佳什,声闻远方。将刷羽青天,追飞太清,相与言诗,以继畅生之作,命予纪事,书于前轩」。畅生指畅诸,其诗「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写出了鹳雀楼依山傍河,高旷遐远的气势,「名播前后」,众人相继和之。此次鹳雀楼唱和除了李翰的序和畅诸的诗歌外,可惜其他人的诗歌并没有流传下来。

幕府文人在府事之余进行诗歌唱和,在娱乐精神生活的同时更是加强了政治上的联系。

03

幕府文人政治得失间的个人咏叹

唐时入幕是文人进入朝廷的台阶之一,但并不是入幕就意味着一定会「异日入为大夫公卿」。事实上入幕给文人带来的往往是期望和失望并存的双重压力和巨大失落。诗人卢纶入幕的经历、心态及创作就是这类幕府文人的典型代表。

卢纶,兴元元年()至贞元十三年()入河中浑瑊幕为元帅府判官、检校金部郎中。在河中府长达十三年的军幕生活中,卢纶创作的大量诗歌表达了一个幕府文人在政治上的期望与失落的起伏心态。

卢纶河中府早期诗歌创作主要体现为对军幕生活的歌颂。如《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舍鞍解甲寂如风,人忽虎蹲兽人立。歘然扼颡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既苏复吼拗仍怒,果协英谋生致之。拖自深丛目如电,万夫失容千马战」,描绘了浑瑊部下娑勒擒豹的过程,其中「万夫失容千马战」以夸张和反衬的语言突出了娑勒的神勇。既然娑勒擒豹如此神勇,那么战场上杀敌也是所向披靡,所以诗人又充满激情地赞叹道「始知缚虎如缚鼠,败虏降羌生眼前」。「非熊之兆庆无极,愿纪雄名传百蛮」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乐观向上的豪情。

卢纶初入河中府乐观向上,充满豪情,但随着时间流逝,仕途无望,诗人发出了「军人奉役本无期,落叶花开总不知」(《酬灵澈上人》)的悲苦吟唱。

这种悲苦心情常常流露在卢纶此期的饮宴、游历、送别诗中,诗人多以对比手法一方面赞美酬唱对象的显要发达,另一方面悲叹自己年老多病和长年蜗居军幕。卢纶与府主浑瑊之子常一起诗歌唱和,如《送浑炼归觐却赴阙庭》和《晚秋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分别赞美浑瑊之子浑炼和浑镐出身富贵又立官朝廷;《孤松吟酬浑赞善》中诗人把浑赞善比作「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而自己却是「深山荒松枝,雪压半离披」,诗人身处军幕怀才不遇与浑赞善出身显贵又承皇恩形成鲜明对比,「自顾同衰木」、「深山白头人」写出了诗人的悲怨之情。再如与同僚友人的送别、游历、唱和诗,《送崔邠拾遗》首联「皎洁无瑕清玉壶,晓乘华幰向天衢」是对崔邠入朝的羡慕,

尾联「今日攀车复何者?辕门垂白一愚夫」则流露出诗人年老无成的辛酸和惆怅。这样的诗歌还有《同薛存诚登栖岩寺》,薛存诚是「猿鹤」,自己是「尘泥」;《和崔侍郎游万固寺》中崔侍郎是「风云才子」,自己是「蒲柳老人」。这些都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形象写照。

透过卢纶的幕府经历和心态历程,我们可深刻地感受到唐代文人入幕的政治功利性。

04

寻求政治出路而游历幕府的文人创作

通过游历幕府寻求政治出路的文人在幕府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其诗歌创作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首先,向府主献诗进行称颂。鲍溶,元和四年()进士,守选期间游太原严绶幕,上诗《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天王委管籥,开闭秦门北」赞美严绶受帝王之托保卫北门,并使之出现一派和平景象:「军人歌无胡,长剑倚昆仑。终古鞭血地,到今耕稼繁。」「愿请执御臣,为公动朱轓」一句明确表达了诗人期望入幕的思想。张祜,举进士不第,游太原府。有《献太原裴相公三十韵》,诗云:「一镜辞西阙,双旌镇北都。」后又有《投太原李司空》,诗云:「位压中华险,功排上将荣」。这两首诗都极力对太原府的战略地位和府主的功绩进行赞美。欧阳詹,贞元八年()进士,守选期满未授官职。贞元十五年()欧阳詹北游河东李说幕,向府主献诗《咏德上太原李尚书》,赞美李说身处重地显职:「九重帝宅司丹地,十万兵枢拥碧油。锵玉半为趋阁吏,腰金皆是走庭流。王褒见德空知颂,身在三千最上头。」

其次,与幕僚交游以求引荐。欧阳詹,在上诗府主李说后,还同时致力于与幕僚的交游,期望得到他们的引荐。如与河东行军司马郑儋登汾水高阁,郑儋首作《登汾上阁》,欧阳詹和诗《陪太原郑中丞登汾上阁》,诗云:「莫论江湖思,南人正断肠。」又陪郑儋和另一行军司马严绶登龙兴寺阁,有诗《和严长官秋日登太原龙兴寺阁野望》和《和太原郑中丞登龙兴寺阁》,诗云:「自怜蓬逐吹,不得与良游」、「独恨侍游违长者,不知高意是谁陪」。「断肠」、「自怜」、「独恨」等词语深刻表达了诗人奔波仕途的心酸惆怅。这样的诗歌还有《太原旅怀呈薛十八侍御齐十二奉礼》,薛十八侍御指薛芳,齐十二奉礼指齐孝若,二人都为河东节度从事。「升堂有知音,此意当如何」,诗人直接向二人表达了希望他们向府主引荐自己的愿望。

欧阳詹为寻求政治出路在太原府费尽精力与诗才,但并未谋得一官半职,从他游历幕府的经历可知,即使进士出身者走由幕府到升迁的道路也不是顺利的。

中晚唐出任雄府大镇的节度使多是朝廷重臣,以其为中心形成的幕府文人集团的诗歌创作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为唐诗高峰的形成作出了特有贡献。同时幕府文人的诗歌成就表明,只要创作是真实反映生活和表达诗人合理追求与愿望,即使有着鲜明的政治功利性,也是优秀的,被广为传诵的。

韩春平

美编

刘柳

点击“阅读原文”来看触点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pf/9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