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习远平回忆:“年我回洛阳看父亲,父亲催我去梁家河看看。他说我当工人,比我哥幸福多了!年我哥15岁,因受父亲牵连,多次被关押,出来时身体虚弱,满身虱子。他去富平老家休养,大姑一天一碗鲜羊奶喂着,这才慢慢调养好。我随我哥从延安到梁家河,徒步几十公里,累得我筋疲力尽。当晚哥把铺让给我睡,因为炕席下撒了六六粉。第二天,我还是被咬了一身泡,抓挠不止。我问哥咋样,他笑答:我的皮肉早就不怕咬啦!”
年5月26日(周日),雨转多云,西安公里至延安大学。
自从21日搬来高新区,我一直住在中兴和泰。这里房间大,楼层高,透风采光。客居西安5天,我在陕西师大讲课3次,看了大明宫遗址。前天,延安大学梁院长来电话,催我周末过去。得知我要去陕北,几个学生买了水果饮料,装进我车里,生怕我在途中渴死了。陕北真的很难走么?
陕北包括延安、榆林2个地级市,面积9万平方公里,人口万。但在解放前,陕甘宁边区面积几达13万平方公里:它东临黄河,西至六盘山,北起长城,南抵西安城下。年秋,国民政府承认边区合法,中共遂设立23个县政权。除了陕北13县,还有甘肃庆阳6县,以及宁夏花马池、神府地区。
我的陕北之旅,计划绕行3千公里,兼顾当年边区的范围。早餐后结账,5天房费累计元。小妹刷了卡,笑称欢迎再来!我说京城居,大不易。小妹不懂其中典故,继续笑。9点上南三环,大雨如注,缓缓驶过阿房宫互通、咸阳出口。我一看表,绕城小半圈,走了45公里!
10点过渭河大桥,厂矿林立,浊气熏人。路书说:这里是铜川工业带。入宜君县,路边闪出麦田,令我心酸:如今八百里秦川,麦田难得一见!12点到黄帝陵。此时天放晴,我随一海外华人团,爬上轩辕庙。庙中供奉黄帝像,老华侨轮番行礼。庙后一片千年古柏,导游说是黄帝手植,老人们又鞠躬。
关于炎黄二帝,古书记述纷杂,却有一条线索可循。据《国语》,炎黄都出自少典氏女儿部落,但“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就是说,炎黄沾亲带故,均来自渭河流域。炎帝祖籍姜水,就在宝鸡附近。黄帝老家姬水,据郦道元《水经注》,是指甘肃天水的轩辕溪。
另有一路传说,指炎帝烧山开荒,以火得王,称炎帝。黄帝善播五谷,有土德之瑞,号黄帝。为何又叫轩辕?据说他发明了辕车,率部从甘肃迁徙至陕北。传说不靠谱,但据司马迁《史记》,黄帝崛起时,正值炎帝走衰。黄帝乃战炎帝于阪泉,“三战而后得其志”。就是说炎帝落败,与黄帝结盟,合为华夏一族。
我吃一罐八宝粥,又去看碑廊。40多块碑石,有宋代植树碑、明洪武祝文碑,也有清康熙手迹。至此,我想明白一件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唯独黄帝陵古柏森森。什么缘故?只因历代祭祀不绝!
驾车再走,见一巨大广告牌:洛川苹果,中国第一!想当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从西安搭乘东北军的卡车,偷偷来到洛川,陡然掉入一个沟壑卯梁的迷魂阵。斯诺出生俄亥俄,熟知美国中西部,此刻他却傻了眼:这些山峦奇形怪状,令人惊悚,如同一个疯神捏就的世界!
4点进延安大学,住窑苑宾馆。宾馆靠山,层层叠起,我住4层房。客房布置,也与窑洞无异,仅多一个卫生间。6点晚餐,与主人定下讲课时间。饭后,小王陪我去看校史馆。9点回房,读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是德国地理学大腕,晚清时多次来华考察。在陕西,他首次定义了丝绸之路(DieSeidenstrasse),又提出黄土高原风成说。苏联人不服气,提出水成说。后经我国刘东生院士探测,风成说胜出。老李又将陕北黄土与莱茵河谷黄土(Loess)相比较,二者雷同,于是他不容分说,便将黄土高原命名为Loess高原。此举令鲁迅恼火,可他承认:此公是“最先明了中国地文之伟大科学家”。
李希霍芬指黄土松软多孔,易耕作,能自肥。黄土层层积压、节理垂直,也不难开凿窑洞。两好合一好,便有陕北的农业繁荣。麻烦是黄土易遭冲刷,形成千沟万壑的贫瘠地表,不宜森林生长。果真如此么?朱士光教授另有一番解释。朱老师是侯仁之的弟子,我写路书时,摘录过他的《黄土高原》。今晚我加按语,草成《陕北环境变迁一览》。其中若有错漏,责任在我。
[1]距今-年,全球气候温湿,中国步入仰韶温暖期。此时从关中到河套,雨量丰沛,植被多样,广泛分布着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赵按:炎黄部落得天独厚,遂在关中聚居,开创原始农业。
[2]公元前-前年,气候冷干转暖润,对应西周、春秋战国与秦汉。《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并指雍州“厥田惟上上”。雍州即关中。《禹贡》将雍州黄土列为天下第一等,说明关中已成主要农业区。赵按:游牧民族南下,令陕北进入拉锯时代:秦始皇收复河南地,开始筑长城、修秦直道。汉武帝击败匈奴,也大举移民屯垦。一时间,陕北田畴密布,牛马衔尾,群羊塞道。
[3]公元前年至公元年,气候干凉少雨,对应东汉、魏晋南北朝。此时陕北转向半耕半牧。据《汉书》,西汉建始元年“大风起,终日夜下黄土尘”。天降黄尘之说,此后不绝于史。赵按:看来班固所记,一面呼应李希霍芬,一面预告大规模垦荒的后果。
[4]公元7-13世纪,由湿润转凉干,对应隋唐与宋元。秦始皇建都咸阳,开始砍伐森林。至东汉,除皇家苑林外,关中已无森林。赵按:隋唐在长安、洛阳建都,关中木材不敷用,遂在陕北丘陵地、山西吕梁山,大举采伐巨木。
[5]公元13-20世纪,进入明清小冰河期。沙暴频发,暴雨集中,致使沟壑切割,植被破坏。草原萎缩挤压畜牧业。而为多产粮食,人们胡砍乱伐,更加剧了农业凋敝。赵按:明末李自成在陕北起义,主因是人口激增、饥民逃荒。晚清陕甘回乱,又致陕北人口锐减,山林全面毁坏。再看明清皇木局:但凡紫禁城大修、太和殿失火,各省采办拿不出大料,只能派员远赴云贵川桂,重金搜刮。而和珅从云南、缅甸运至北京的皇木,一棵就值百万两!
5月27日(周一),多云间晴,延安公里往返延川乾坤湾、梁家河。
早8点出发,李世荣老师开车,带我去延川。到县城,上来一个女导游,指引我们走山路,60公里来到乾坤湾。这儿是晋陕交界处,站在黄土高坡上,俯瞰黄河大拐弯,好一个惊心动魄!
黄河缓缓流至榆林,猛然掉头向南,冲入秦晋大峡谷,继而南下潼关,将陕西与山西一刀两断。地理学家称:延川蛇曲属大型深切式蛇曲群,全长50公里,地质遗迹丰富,河谷景观壮丽。
黄河乾坤湾。
看罢黄河,去程家大院午餐。我与女导游聊天,想跟她打听史铁生。又想她才20岁,怎会了解知青往事?铁生比我小1岁。年他告别清华附中,来延川插队,3年后双腿致残。据我查证,他那“遥远的清平湾”,就在延川关家庄。铁生插队时,结识郭家沟的王卫国。小王后以笔名路遥,发表小说《人生》。谁能想到,知青文学中脍炙人口的清平湾、高加林,双双出自延川县!二位作家先后亡故,但离郭家沟不远,还有一个知青点梁家河。于是打电话,联系村官张鹏。此时日头正毒,我换下李老师,狂奔1小时,至文家驿。
当年知青怎样来的延安?话说年冬,北京站红旗招展,每天都有知青专列,在哭嚎声中缓缓开出。转眼就有2万多名老三届,坐火车到了铜川。在铜川过一宿,又有卡车送至延安师范:那里挤满了公社干部,他们扯着脖子叫喊,认领自家娃娃,然后坐上驴车,奔向1多个生产大队。
北京知青户。
文安驿是习近平插队的公社,张口一问便知。过小桥,走10里乡道,就是梁家河。村官小张迎上来,边说边带路。小学操场上,一群老人正晒太阳。见有外人来,一位婆婆喊:习大大啥时回来?小张笑称:年习从福州回来,帮村里通电,修桥,建小学,所以老人念叨他。我也是知青出身,对于插队,不仅刻骨铭心,而且颇有偏见。譬如我相信:知青一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他们小小年纪就被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炼狱经历,一般人若无亲历,实难体会之。
年初,一伙北京知青刚到宜川薛家坪,就在做饭时点燃了窑洞,重伤3人。周总理派直升机,送去西安抢救。他们算是幸运儿!据不完全统计,延安地区10年间死去70多个知青娃,其中开山造田牺牲32人,生病夭折40多。史铁生说他插队时,压根没想过当作家!习近平呢?
思索中走近一排窑洞:门窗老朽,土墙开裂。小张说,这儿的北京知青都走了,只剩下习大大,一待就是7年。我往洞里看,黑乎乎的,一股霉味。门前一盘老磨,石碾上凿痕累累,像是一本没读完的书。同学都走了,习住哪儿?小张指向后村一小院。院中3孔窑,我走进左手一间:泥巴抹墙,灰砖铺地。迎面一盘老土炕,看着还干净,可我深知:此非常人安歇之处!土炕紧挨破桌,上面摆着算盘、煤油灯,还有一口粗瓷碗,一个捣蒜用的石臼。
据习远平回忆:“年我回洛阳看父亲,父亲催我去梁家河看看。他说我当工人,比我哥幸福多了!年我哥15岁,因受父亲牵连,多次被关押,出来时身体虚弱,满身虱子。他去富平老家休养,大姑一天一碗鲜羊奶喂着,这才慢慢调养好。我随我哥从延安到梁家河,徒步几十公里,累得我筋疲力尽。当晚哥把铺让给我睡,因为炕席下撒了六六粉。第二天,我还是被咬了一身泡,抓挠不止。我问哥咋样,他笑答:我的皮肉早就不怕咬啦!”
近平老土炕。
过了跳蚤关,还有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习近平说他天晴放羊,下雨铡草,晚上看牲口,啥活都干。“那时我扛斤麦子,10里山路不换肩”。年他当了大队书记,建起全省第一口沼气井,各公社派人来梁家河观摩。我问气井在哪儿?小张说出门就是。
梁家河土薄、苗稀、不长树,村民做饭取暖,就靠延长的煤。用架子车拉煤到村里,费力又花钱。习在报上看到,四川绵阳用沼气做饭照明,于是他自费去绵阳考察。几个月后,村里建成几十口,家家都用上沼气了。
回延大就餐,7点上课。课后宾馆停水,我去广场溜达,发现一座路遥文学馆。听学生说,山上还有路遥墓!此山背靠杨家岭。看来延安既是革命圣地,也是知青故里。写好日记,上床就寝。10点来水,又爬起冲凉。
5月28日(周二),阴有阵雨,延安公里往返宜川壶口瀑布。
早8点高治东来,坐他的车冒雨上路。10点过宜川县城,隐约听见河吼。进壶口乡,峡谷中哗然冲出一条大河!高老师去停车,我立在雨地里,眺望对岸壶口镇。抗战时,阎锡山将其老巢,设在河边克难坡。而毛泽东一到陕北,就将宜川、清涧一带的游击队,整编为红28军。年红军东征,刘志丹亲率红28军,与晋军争夺黄河渡口,牺牲在三交镇。转身看瀑布:
壶口瀑布略小于黄果树。但黄果树的气势与流速,远远比不上壶口:这里两岸石壁对峙,断崖一再跌落。壶口上方河道,宽达多米,黄水咆哮而下,峭壁骤然收拢,挤作一个壶嘴:大河受阻,怒不可遏,于是掀起滔天巨浪。
顺石阶往下走,胆战心惊。老高与我相互拉扯着,挤至悬崖边,排队照相。轮到我上位,排浪接二连三,喷了我满头满脸。老高替我撑伞,旁边一个壮汉嬉笑道:这是老娘水,沾上是福气!返回台地,见一老汉牵毛驴、戴红花。我替他拍照,他问我知道黄河大合唱么?我点头,他说是在壶口写的。
老汉说的没错:年,诗人光未然从壶口渡黄河。在船上,他聆听船工号子,目睹船夫与风浪搏斗,不由诗兴大发。来年他到延安,写出《黄河》诗篇,并在春节晚会上朗诵。冼星海听后,抱病写出了《黄河大合唱》乐章。
河边一老汉。
出壶口,上省道,路过吴家知青院,进门一看,墙上挂满了知青照片,附带一纸公告:县上要编文集,已向3千北京知青征文。老板娘证实:去年老知青回来,都爱这口饭食。说着端上几样:韭菜鸡蛋、豆腐烧肉、南瓜烙饼。下午我有课,所以高老师带我抄了近道。过云岩,我换下老高,小跑过临镇。这一带山峦起伏,水清草绿。我忽然记起:这是蓝花花的家乡!
3点进延大,又遇上停电。老高找来半导体扩音器,我试着开讲,后排学生嚷嚷听不清,我只好扯起嗓门,连喊2小时。6点晚餐,书记劝酒,说是劳累赵老师了。饭后去广场,看学生打腰鼓,又散步至延河边。8点回房,还没来电!于是打开电脑,调出路书,用手机编几个段子。
蓝花花的故事:蓝花花原名姬延玲,家住延安临镇街(今宝塔区)。她身材苗条,脸色红艳如马兰花,故号蓝花花。红军到陕北,有一战士与她相爱,她爹死活不答应。红军东征,她爹赶紧将她嫁去地主家。不料这女子性情刚烈,一病不起。红军情人回临镇,心如刀绞。直到蓝花花亡故,他才写下84句歌词,教镇上娃娃传唱。后经延安鲁艺整理,始登大雅之堂。
安塞腰鼓来历:陕北榆林一线,古为长城边塞。驻军击鼓为号,传递军情。这种密集战鼓声,配以强悍步伐,变幻阵势,逐渐演变为仪式:它可在军中庆功,也是民间社戏。明末战乱,有榆林灾民逃来安塞,此后安塞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每逢节庆,上千人集结成阵:他们头系羊毛巾,腰结红绸带,两手执锤,左腾右跃,尽显陕北男人阳钢之气。
陕北文化符号: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常来陕北考察,破译原始文化符号。例如陕北秧歌,古称阳歌,靳先生指其源于巫仪。秧歌中的蛮婆鞑汉,则是羌人、鞑靼人扮相。又如唢呐,来自突厥语。陕北人把唢呐艺人叫“龟兹”,证实这是西域乐器。再看安塞剪纸《抓髻娃娃》:少女一手举鸟(阳),一手举兔(阴)。靳先生说,与故宫馆藏的青玉女佩一样,剪纸反映了商代民俗。
陕北方言习俗:胡汉相争,半农半牧,令陕北成为“绳结之地”。陕北话称父亲为大大、老子,即是古羌人称谓。陕北多年战乱,造成地名紊乱,例如榆林一带的大保当、阿达汉、耳林兔。《汉书·匈奴传》载: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说白了,陕北人的羊皮袄、大档裤、羊肚手巾,俱由胡人服饰演化而来。由于靠近游牧地,陕北人吃炒米、用酥油、饮奶茶。(赵一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