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看展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教授

年11日19日中午十二点半,“跟着教授看展览”活动的第一讲在南京大学美术馆精彩开讲。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教授亲临现场导览,带着大家一起领略“清道人是怎样炼成的”。本次“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书画文献展”的主题是“墨韵梅香”,此四字正是由程老师所拟,故程老师直接由此破题,开始本次的导览。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书画文献展展览日期:年11月11日—12月06日展览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星云楼一楼美术馆开放时间:上午10点—下午5点(4点半停止入场)注:周六周日正常开放,欢迎大家前来观展“墨韵”二字主要是指清道人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和贡献;而“梅香”二字则标识着清道人作为一个教育家、一个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的品格。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大致可以概括李瑞清一生的事功与学术两大方面。本次展览旨在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堪称是百年一遇的旷代大展。接着,程老师对李瑞清的生平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他将李瑞清一生五十多年的时光划分为三个阶段:读书科举阶段、教泽南雍阶段、移居上海阶段。对南京大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李瑞清作为教育家的第二阶段:年至年这六年时光。期间李瑞清担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的监督,以开放的眼光,改革学制,创立图画手工科,秉持着“三若”(把教育视若生命、学堂视若家庭、学生视若子弟)“二得”(“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教育理念。程老师认为,李瑞清为两江师范学堂确立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来自他的临川乡贤、北宋人汪革当年说过的“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的名言。他在此基础上作了一点修改,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这个教训与南京大学如今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一脉相承,殊途同归。“嚼得菜根”就是“励学敦行”,“做得大事”就是“诚朴雄伟”。李瑞清作为教育家,对两江师范学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南京大学的历史和学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后便是本次导览的重头戏。程老师结合展出的作品,对李瑞清的书法作品及其书学贡献进行讲解。辛亥革命后,李瑞清移居上海,自称清道人,以鬻书画为生,成为一个开宗立派的书法宗师。他超越了阮元等人的南北书派之论以及南碑北帖书学观,特别强调求篆于金,求分于石,尤其重视毛公鼎、散氏盘以及石门颂、郑文公、泰山金刚经、瘗鹤铭等摩崖石刻,创立了金石书派。他临摹各体书法,从商周鼎彝到汉魏六朝石刻、晋唐名家法帖,从大篆、小篆、隶书、魏碑到晋唐行草、北宋四家等,其风格多样,尤以劲折雄强著称于世。程老师将李瑞清的书法风格总结为四个字:博、大、高、古,详言之,就是博采众长、大气磅礴、高见深悟、古厚顿挫。他结合现场的展品,对李瑞清书法及其门生书法进行了细致讲解。兴致勃勃的观众也通过实物观览与现场讲论,对展品有切实的体会。比如李瑞清摹《郑文公下碑》以及仿泰山经石峪所书“说经能得实,持句欲摩空”大字条幅,其中“抖笔”的现象非常明显,不仅展示了笔力和沧桑之感,而且大开大合,雄强有力,立于四五米开外处观览,更能体会笔墨间架结构布局之美,可以用形容杜诗的“沉郁顿挫”四字来形容之。本次展览还展出了李瑞清好友曾熙、沈曾植、陈三立、郑孝胥等人的作品,以及学生辈张大千、吕凤子、胡小石、胡翔冬、陈延杰、等人以及李瑞清侄儿李健的书法作品,程老师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讲解。整个导览持续了一小时二十分钟,讲者酣畅淋漓,听众意犹未尽。可以用本次展览中的一件清道人所书条幅“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十二字,作为本次报道的结束。图文来源

南京大学图书馆整编

李嘉璐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及图片转载自“南京大学图书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rb/10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