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
张孝祥
今天是父亲节,再过两天就是我父亲去世16周年的日子。现在我的头脑中出现的父亲还是那么清晰,宽厚和蔼的笑容和笔直的腰板,始终在关心着我们,一直在计划着、改变现状并希望着有更新的生活。父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终年91岁。他留给我的是用工整而漂亮的钢笔小楷写下的三本回忆录,还附有几张自己认为很有代表意义的照片,他一生的酸甜苦辣全部记录在这里。父亲是祖父的唯一的一个儿子,上面两个姐姐,下面三个妹妹,他出生的时候正是祖父创办报业的发展期,家庭充满欢乐,然而短暂的快乐和幸福很快就过去了,父亲14岁的时候,我们的祖母王翠英就病逝了,祖父中年丧妻、父亲少年丧母,全家沉浸悲哀之中。于是父亲开始承担起家庭事务,并照顾三个妹妹,看到祖父晚上常常埋头写作到深夜,极为懂事的父亲,每到晚上就在祖父的身边,冬天为祖父添木炭取暖,夏天为祖父打扇去热。父亲11岁才开始读私塾,后来念了两年书,因为时常生病,辍学在家,祖父见父亲身体虚弱,便请来拳师教父亲武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身体强壮起来。父亲在青年时期,祖父在芜湖已经是很有名气了,父亲很希望去上海学习,但是祖父坚决不同意,认为时局动荡危险太大,于是父亲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没有学业就经常习武,还参加表演,学京剧、打台球,祖父又聘请老师教父亲学习《论语》、《左传》《东周列国志》等古典文学,并开始接触报纸学习新闻广告等业务知识,17岁就成为了祖父工商报社的一员了。自从母亲去世后近四年的时光,父亲是在怀着对往日的无限思念和回忆中度过的,他常常想起祖父,有时候竟流下眼泪,说祖父很可怜,大概他想起了当年祖父在创业时的艰辛,在晚年受到病魔折磨时的痛苦情景。父亲在少年的时候,非常听祖父的话,祖父经常用身边的小事来启发教育父亲,明白道德伦理和礼教,如何勤奋学习,勤俭理财治家。那时候祖父创办的报纸事业已经处在高峰,在芜湖地方颇有名气,家里也较为富裕,但是父亲始终记住祖父的教诲,真诚待人、用心做事、勤俭持家,毫不张扬。后来在家境困难时候,父亲也能承受。
作者父亲与五姑妈(中)六姑妈妈合影照片
父亲19岁和母亲结婚,我的母亲比父亲只小1岁。结婚后两年抗战爆发,八年抗战全家颠沛流离,流亡湘西沅陵,成为父亲一生主要部分。当时全家老小分开先后撤离芜湖去江北,父亲带着报社的铅字、收音机和报社的工友度江到达合肥三河镇,他收听抗战消息,借用当地小圆盘机印刷了宣传抗战为内容的十六开的工商报《三河版》。之后日军逼近合肥,父亲、母亲妹妹和祖父立即先后又去九江、从湖南长沙到常德,历尽辛苦艰难。在常德父亲看到国民党抗战团在招收男女学员,就将年仅13岁五妹送去,兄妹哭别,兄妹从此一别就是20年,不久这个兵团开发到重庆进行训练,后五妹被分配到宜昌当小学教师,由于在重庆训练期间,宋美龄经常为她们兵团作抗战报告,为此,十年浩劫中我的五姑妈经常遭受批斗,因此患有轻微精神分裂症。长沙吃紧,父亲和全家又随同湖南省政府撤离到湘西沅陵,在逃难中,父亲和母亲带了大哥和抗战中出生的大姐,多次遭到日军的炸弹威胁和经受了土匪抢劫等各种惊恐。逃难在外,生活极常常陷入困境,年父亲已经25岁,祖父找了在重庆大伯父,给父亲在官方的沅陵的大业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开始做书写员后来做会计,从此家里有了一定的收入。但是父亲还常出差,一次因为在火车押运盐的途中,几乎送掉性命。就在相对稳定的生活中,父亲和母亲却遭受了最大的打击,年,我的6岁大哥孝源因为日本投掷细菌弹而传染上伤寒,抢救无效而过早地离开人间。听父亲说,孝源哥聪明活泼可爱,全家人、亲戚和邻里朋友都非常喜欢他。父亲得到这个消息时候,如同五雷击顶,痛不欲生,彻夜不眠。年9月抗战胜利,“当天晚上,大家喜欢有的哭、有的笑,沅陵街上鞭炮声不绝于耳,收音机旁边挤满了人继续收听日本人宣告无条件投降的特大喜讯,有的买酒有的买菜,痛饮、有的高呼万岁、高唱打回老家去歌曲,通宵达旦,那种狂欢的场面无法形容。”这是父亲在回忆录里真实记载下的一段。父亲和母亲带着我的两个姐姐从汉口乘带拖的木船,回到了离别八年之久的芜湖。抗战胜利,父亲带着母亲和我的两个姐姐回到芜湖后,立即就开始着手帮助祖父积极恢复《工商报》,历经各种磨难后,报纸终于出版了,祖父为社长、大姑父为副社长,总编辑张大荒,父亲为经理。祖父在报纸恢复正常后,把报社的所有的事务交给大姑父,自己开始研先民思想史。那时候,报社曾经一度成为各类政治人物的活动中心,一些进步人士常常通过父亲,在副刊陆续发表不少进步性和很有煽动性的文章。父亲最小妹妹我的六姑妈在芜湖女子中学,在芜湖学生会中认识了一个叫徐航的地下党,他常常到报社,行动非常秘密。一天,六姑妈向父亲提出要到解放区去读大学,由徐航带领,同去的还有七八个男女同学,父亲仔细问清楚情况后,全力支持,并给六姑妈准备了一些费用,他们半夜偷偷地度过长江到达江北,沿途吃尽苦头,最后安全到达山东济南进入青岛大学,读文艺系。
作者父母结婚照
六姑妈解放后立即回到芜湖看祖父和父亲,身穿一身蓝色军装非常神气。六姑妈后来在山东文化局工作,文革遭到各种曲折、磨难,现在已经离休在家.芜湖解放,《工商报》交给军管会,在解放前地下党的介绍下,父亲进入干部学校学习,学校的领导和教员基本是解放军南下干部里抽来的,也有民主人士,父亲被分配在总务科担任财经工作。仅仅参加两次学习,就很快就结束了。因为《工商报》社归还祖父由工商联办,改名《新工商报》父亲回又去担任经理,出刊后报纸销售量很大,但是一年后停刊。祖父把所有财产交给了政府。父亲到长江轮船公司财务科工作。我的出生,给祖父、父亲和全家带来很大的安慰和惊喜,因为张家有人传宗接代了,但是我的优越地位没有维持多久,紧接着又增添了两个弟弟,父亲的负担一下子也就变得很沉重了。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下雨我打着很大的伞,在上学的路上不幸被自行车撞倒造成脑震荡,昏倒路边,幸好离家还不很远,父亲赶来紧紧抱住我、大声呼唤我,我迷迷糊糊地醒来,父亲一直看守在我的身边,现在还依稀能记得父亲着急的情形。父亲曾经失去爱子的痛苦一直埋藏在内心深处,他把这种痛苦化着为对我们的爱,他总是千方百计让我们子女能穿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而自己生活极其简单。父亲经历过战乱和各种磨难、锻炼出对生活的坚强的信念,并始终乐观开朗。父亲极喜爱京剧,特别是梅兰芳更是情有独钟,听姑妈说父亲曾经登台表演过,还获得过很多戏迷的推崇。二姐也许是因为传承了父亲的遗传因子,极其喜爱舞蹈文艺和戏剧,并在芜湖市表演《小放牛》,还轰动一时。她13岁考进安庆黄梅戏剧学校,祖父和父亲都很高兴,后来祖父还给姐姐写了一首诗:“童年已解舞婆娑,起点原始青草坡(即《小放牛》黄梅戏段子)学艺江淮通乐理。能文能武更能歌。武陵仙子剑锋刚,活水源头发酉阳,金箔绕梁传电视,华年瑟柱总需防”。不久,大姐也考入安徽医学院。为了让她们能安心上学,生活已经非常窘迫的父亲,已经是债台高筑了。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孝顺的父亲,每天还带来祖父喜欢吃的东西,为上为下,父亲可以说呕心沥血了。父亲用他宽大的肩膀支撑着家庭,为我们的成长遮风挡雨。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一次因为咳血,到医院去的消息给祖父知道了,祖父因为对父亲的心疼、担心,而转为一种焦虑,对我大声地叫:快去看看你的父亲去!你父亲就像一块破了的钢啊!我听了非常恐惧,屁颠颠地小医院,只见坐在门诊等候医生看病的父亲脸色很难看,见到我来,他就像没有事情的一样,很和蔼地要我回家去。父亲对我比起对两个弟弟都要好,应该说很喜欢我,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大概5岁左右,父亲回到家,就坐在凳子上,叫我拿拖鞋给他换脚,以后习惯了,只要父亲一回家,我的小腿咚咚地跑得飞快去拿拖鞋。父亲尤其爱整洁,一回家就是扫把、抹布,这种习惯也一直影响我们。作者父母合影
父亲是个大孝子,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亲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千方百计地给祖父能吃上好一点的细粮,同时还要想办法解决全家的吃饭问题,为上为下,父亲可以说是禅精竭虑。父亲因为经常挨饿营养极差,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从自行车上摔下,晕死过去。当他醒来的时候,笑着对周围的家人说:死去的感觉真好啊!一点也不知道。这就是父亲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的良好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父亲热爱生活,天天坚持打太极拳,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耄耋之年的他还用工整的钢笔字,写下他一生珍贵的回忆和他旅行见闻。我们子女陆续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儿女,父亲也退休了,他还时刻关心我们,关心我们的子女。大弟在我之前结婚,添了儿子,父亲那时已经退休,但是还在被聘用,经常特地绕路赶到大弟弟家,给他的儿子带去吃的玩的东西。有一次大弟的儿子被烫伤,父亲连续几天在弟弟家照应他的儿子,然而这个极不懂事的孙子,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就一直很少去看他爹爹,而父亲却常常惦记他。我的爱人医院看望,一直等到我的儿子出生。父亲完全可以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但是他总是放心不下我们,经常帮助我们带儿子去玩,让我们有时间去忙工作。母亲去世后,我和小弟轮流去父亲那里陪他,晚上就住在父亲家。父亲起的很早,在我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他已经给我们烧好早饭。我们怕父亲一个人寂寞,让他到外地的两个姐姐家去住,散散心,应该说两个姐姐和姐夫照应父亲是很细心的,从穿衣到吃喝,都尽了全力,但是父亲总是感到不习惯,他常说的一句调侃的话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每年春节全家团聚,他和母亲早早就准备好我们喜欢的各种菜肴。在我们兄弟姐姐和我们的子女在团聚一起打闹、开玩笑兴高采烈的时候,父亲静静地坐在一边,慈祥的望着我们,听我们说笑。感到安慰的是我们弟兄姐姐给他做了80大寿、年底,父亲在安庆二姐家度过了90岁生日,二姐的女儿嫚子安排在酒店给他做寿,在吃生日蛋糕的时候,儿子和父亲调皮玩笑,父亲很开心。那时候父亲已现衰老的症状,经常失去记忆,一次看到二姐夫在他旁边,他居然一点也认不出,但是对我们却从来没有这种情况。父亲其实还可以多活几年的,因为年轻时期的辛劳艰苦,省吃俭用,缺乏营养乃至肺部多处结核,右边肺部完全钙化萎缩导致心脏功能衰竭了。年6月19日上午8时左右,父亲安详地、但是也很不愿意地离开了我们。父亲平平常常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父亲永远在我们中间,他把自己的血脉、精神延续给了我们、给了我们的子女。父亲离开的我们的日子正好是父亲节。也许这是上天给父亲的一个最好的时间安排,因为我们的父亲是慈爱、善良的父亲,博爱的父亲,上天要我们永远记住他!作者父亲
作者简介张孝祥,安徽著名报人张九皋的长孙。原《安徽运泰发展》主编。《张恨水研究会》会员、镜湖区作家协会成员。著有《芜湖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张九皋》、《张恨水与张九皋》,《芜湖十里长街》、《武进现象——中国旅游业的新崛起与新标志》、《中国铁画传奇》、《中国宣纸》等。
END
赭麓文学社
文学顾问:邓有民周晓斌
总编:江锐
副总编:周颖儒林翰士
编委:向新国朱寿江
高鸿雁张永香
黎晓东紫诺
刊头题字:董金义
投稿须知:
1.题材不限,字数四千以内,诗歌不少于三首或十五行。稿件须原创首发,杜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15日内未收到用稿信息可转投其它网络平台。
2.投稿邮箱:jiangrui
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