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清明节》剪纸/苏霞
崂山清明节的民俗情怀
作者/王明伦杨柳吐绿,紫燕归来,转眼又到清明节。在我国,即使同一地区,清明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崂山人将清明节称之为“过寒食”,而且有“大寒食(清明节前一天)”和“小寒食(清明节当日)”之分。其主要习俗是上坟、踏青、插柏枝、打秋千、放风筝、吃煮鸡蛋和小葱。
放风筝是男孩子们的至爱;“踏青”是未出嫁的女孩子们的专利;秋千呢,似乎谁都会坐上去试一下的,因为传说清明节这天打秋千能管着一年不腰痛;插柏枝能降福辟邪,除了有“寿同柏(百)树”的寓意外,柏枝浓烈的药香味还可将藏在头发里的虱子熏死;吃葱会让人变得聪明;煮鸡蛋便于保存,是清明节不动烟火的古老遗风;而上坟祭祖,则起源于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礼。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文化。
过去崂山人清明祭祖一般分两天进行。“大寒食”这天日落前,男人们会扛着锨镢、担着篓子去给祖坟“添土”,其目的是将被风雨侵蚀的坟茔修葺一下,以尽子孙孝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护林防火的要求,很多程序都进行了简化,现在人们已不再焚烧香纸,而是改为鲜花祭奠或网上祭奠了。
清明节的第二天为“开明日”,如果双亲(或其中一位)已经去世,凡是出嫁的闺女不论年龄大小,这天都要回娘家来给父母上坟,而娘家兄弟则会备好饭菜热情款待。父母虽已作古,兄弟姊妹亲情更浓。古老淳朴的民风,便在这些繁文缛节中世代相传。
农耕时代,鸡蛋堪称乡村中的美食。作为庄户人家的“小银行”,日常生活中油盐酱醋钱都要从鸡屁股里面出,平日里除了生病之外,大人孩子要想吃个鸡蛋绝非易事。即使家中“添喜(生小孩)”,主人家给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也只送数枚喜蛋而已。但不管生活如何拮据,清明节早晨煮鸡蛋吃却是每家每户恪守至今的习俗。煮熟的鸡蛋既当菜又当饭,而且便于存放携带,因此深得人们喜爱。
过去的鸡都是散养,否则也不会有那句“属小鸡的——自己刨抄着吃”的歇后语。秋收过后,各种昆虫都不见了踪影,街道和田野里也没有散落的粮食和草芽可供啄食。每只鸡都饿得三尺肠子闲着二尺半,直到开春后草木发芽有了吃的才陆续开始下蛋。空闲了一个冬天,这时候的鸡蛋是一年中最值钱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要想法用鸡蛋多换两个零花钱,又要准备清明节吃的,女主人需颇费一番脑筋。
清明节早晨,等孩子们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水灵灵的小葱已经择好擦净放在了饭桌上,锅灶上热气腾腾,隐约可闻到煮鸡蛋的香味儿。这时候父亲也上坟回来了,天井里里弥漫着柏枝的芳香。母亲将煮好的鸡蛋端上饭桌,然后严格按照“计划经济”模式,分给每人一至两个。孩子们将鸡蛋捧在手里如获至宝,很少舍得当场吃掉。男孩子会带到学校去和同学互相撞击比试硬度。女孩子则会用彩笔在蛋壳上面画出各种图案,时不时地拿出来欣赏一番。这样的鸡蛋往往在裤兜里放好多天,直到挤碎了变味了,才恋恋不舍地将其吃掉。
作为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原始娱乐工具,秋千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可见远在唐代,秋千就已风行于神州大地了。过去大户人家的后院里,几乎一年四季立有秋千。这一点,我们从文学及绘画作品中可略见端倪:桐荫蕉叶下,小姐们坐在秋千上如彩蝶翩飞,身后除了帮助推送的侍女,还会站着几个同龄的女伴。荡起的秋千高过墙头时,那惊鸿一瞥,伴着银铃似的笑语,会让墙外赶考路过的书生茶饭不思……
在崂山,一年当中只有清明节时才能见到秋千。清明是个“耍”日子,即使在大集体时代,这天生产队里也会放假,那些常年在城里搞副业的人也纷纷赶回来上坟祭祖,欢度佳节。清明正值草木发芽、果树开花的季节,大街小巷花香弥漫,人声鼎沸,连空气中都充满了节日的喜悦。“馋老婆巴望年下(xi),疯老婆巴望寒食”,流传下来的俗语,道出了清明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图片
来自网络
各家各户的秋千大多于清明节之前就拴好了,很多孩子已经在提前享受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而大街上的秋千一般都在“大寒食”下午开始“树”。秋千有多种样式,最常见的是“架子秋千”。过去的街道、场院均为土质地面,三镢两锨便可挖出一个大坑来。在挖开的两个坑里各交叉埋进两根檩条,再用石块牢牢倚住,上面架一根横梁,一个稳固的“架子秋千”便高高矗立在村子里最宽阔的地方。这时候,去河坝上砍柳枝的人也回来了。砍来的柳树枝条有锹把粗细,在火上加热弯曲成环状的“秋千挂子”,再用粗绳绑在横梁上用以拴绳子,绳子下方垂一木板便于坐人。用柳树枝做成的“挂子(吊环)”既轻便又结实,打起秋千来会特别“起”。
年轻人喜欢热闹,秋千刚刚树好,一个个便迫不及待地上去“试打”。不过这一切都只是预演,真正的好戏要等等到清明节午后才能开场。吃过午饭,大姑娘小媳妇们收拾完毕,便一个个穿得花枝招展地来到大街上看光景。这时候人们早已将秋千围得水泄不通。那些小伙子见姑娘们都在观看,便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各显其能,将秋千荡得上下翻飞,不时引起围观者的一片叫好声。有唱独角戏的,可将秋千荡到与横梁等高,让身子与地面平行;也有二人合力的,你来我往,配合得天衣无缝。不过真正的高潮应属男女合打。女方安坐于秋千的坐板上,男的双脚分踏两侧奋力蹬荡,其动作略带暧昧,却无伤大雅。能与小伙子合打秋千的姑娘,一般都与对方相互倾慕,情投意合。而肯上秋千的小媳妇们则大都属于比较风骚泼辣的类型。不过打秋千无大无小,只要闹得不太出格,是没有人笑话的。
有的村子不屑于树那种千篇一律的“架子秋千”,而是别出心裁,树“转秋千”和“背狗”。“转秋千”的形状为:中间一根立柱,顶部有三根横梁分至六个方向,每个方向各垂下一个座位,因此可同时供六人乘坐。“背狗”的原理与“转秋千”相同,不过立柱顶部只有一根横梁,只能供两人同时娱乐。“转秋千”和“背狗”只要有人推动中间的立柱,坐在上面的人不用出力,便可逍遥自在,坐享其成。
最惊险刺激的秋千是“纺花车子”。“纺花车子”类似一个摩天轮,做工十分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所以没有金刚钻,是不敢揽这瓷器活的。大街上的秋千一般每年只存在一天,不到黑天就要拆除。究其原因,大概清明节正值春耕大忙,“春天戳一棍,秋天吃一顿”,深谙此道的庄稼人不会为贪玩而耽误农时。所以,要想重温打秋千的快乐,只有安心等待来年的清明节了。
“踏青”这一习俗古来有之,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清明时节那种万人空巷、踏青赏春的热闹景象。
然而在崂山地区,“踏青”则是专指那些未婚姑娘们于清明节凌晨到野外进行的聚餐祈福活动。
一场春雨过去,满枝的杏花、桃花纷纷绽放。与这热闹的景色一样,那些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们的心里也开始变得骚动不安起来。离清明节还有好多天呢,几位彼此相好的姐妹便时不时凑在一起交头接耳,悄悄地商量着“踏青”的事儿。
清明节的头天晚上,姑娘们各自端着跟母亲要来的半碗小米、一个鸡蛋,几棵菠菜和一把青葱,夜里聚到某位家里宽绰的姐妹炕上和衣而眠。说是睡觉,真实根本睡不看,一颗颗“砰砰”乱跳的心,都在热切地盼望看下半夜快点到来。
天尚未放亮,闺女们就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拎起早已准备好的锅碗瓢盆,带上米和鸡蛋菜蔬,悄没声地溜出了家门。此刻,一弯冷月当头,满天繁星闪烁,春风仍带寒意,吹得人身上直起鸡皮疙瘩。一行人急匆匆地向村外走去,边走边在街头的草垛上东抓一把,西扯一下,煮饭用的柴火便不愁了。
“踏青”的地点是事先选好了的,大都在村边近水避风的隐蔽处,像小河边、井台旁等。一到目的地,姑娘们立即分头行动:垒灶的垒灶,打水的打水,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同时放入锅内的还有缝衣针、指扣、线头和钱币。当然还忘不了安排专人“放哨”,若是不小心走露风声,让那些嘴馋的小青年们知道了,就会前来偷袭。其偷袭的万式五花八门:或嬉皮笑脸明着抢,或装神弄鬼学狼叫,眨眼功夫,姑娘们费尽口舌从母亲那儿讨来的鸡蛋就落迸他们的肚子里。不过此事就像娶媳妇闹房一样,不管怎么折腾,当事人都不许恼,因此吃了只能算是白吃。当然,这其中有的小伙子并不是仅仅因为嘴馋,也许“踏青”的姑娘中就有他的意中人,趁此机会亲近嬉闹一下,何乐而不为?
随着灶火的燃烧,小锅里的稀饭开始“咕嘟咕嘟”地响了起来,空气中飘浮着浓郁的米香。这一切都在告诉大家:关键的时刻就要到了!姑娘们顿时紧张起来,锅盖刚一掀开,一个个便纷纷手拿茶碗贴着锅底抢舀稀饭。之所以要贴着锅底,为的是能舀到事先放在锅里的东西。在一片“嘘嘘”的喝饭声中,不时爆发出一两声欢叫。按传说,喝出针来的代表手巧,喝出指扣来的象征聪明,喝出线来的表示有衣服穿,喝出钱币来的寓意有钱花……若是谁能碰巧喝出两样东西来,那么就是大富大贵之人了,姐妹们都会向其表示祝贺。
时间在嬉闹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东方天际间已泛出了鱼肚白,一年一度的“踏青”活动就要结束了。大家一起动手把锅刷净,将灶火熄灭,这才恋恋不舍地各自散去,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安然入梦……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明节放风筝是孩子们的保留节目。过去的风筝都是自己扎制,但扎来扎去,无非是“蝌蚪”、“八卦”和“蝴蝶”等传统样式。也有扎“蜈蚣”、“刘海”的,但那需要有经验的大人帮助才能完成。不过风筝扎的再好,如果拴线位置有误,或者尾巴配重不对,也会前功尽弃。不是缺少升力飞不起来,就是头重脚轻倒栽葱。
孩子们最喜欢扎的是那种俗称“果果闹子”的“蝌蚪”状风筝,因为它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只需将削好的三条竹篾捆绑成一个“干”字,然后糊上白纸,再粘上一条尾巴就大功告成。这种工艺简单的风筝特别“起”,风好的时候,可以将手中的线轮全部放完。
放风筝最怕断线。早年间没有结实的尼龙线或腈纶线,只有那种棉网线,而且往往是陈年老线,由哥哥留给弟弟,弟弟又传给侄子,连那木制的“线桄子”都被磨的黝黑铮亮。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其拉力越大,线就绷得越紧,也就极容易挣断。碰到这种情况,孩子们往往会追着撵出数里远,风筝并不贵重,主要是舍不得那根线。
如果碰上没风,风筝会像沾了水似的直往下掉,这时候就要爬到山上去放。山顶的梯田凹凸不平,奔跑起来难免让皮肉受苦,但山高风大,风筝极易飞起来。有时候看看风筝己飞得很高了,便可将线绳固定在某棵小树上,然后爬到崖顶看山望景以逸待劳。这时候的风筝在山下看起来只剩下一个小小的白点,犹如飞机在云层中穿行……
古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崂山也有“清明难得晴”的民谚。如若哪年的清明节无风无雨,视野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浓郁的乡村风情图:明媚的阳光下,刚刚返青的麦苗尚未开始拔节,解冻不久的大地鲜有稼禾,任由孩子们奔跑践踏。那种纸鸢纷飞、五彩纷呈的场景,将清明节的快乐,定格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清明节》主题剪纸剪纸/苏霞王明伦,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崂山区文艺智库专家,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出版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合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苏霞,女,年2月出生,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青岛市文明市民,崂山区道德模范。剪纸《冬至饺子》和《复兴号》分别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3)”和“朝闻天下”播出。《中国文艺报》曾整版介绍其剪纸艺术创作成长道路。上合青岛峰会16米主题剪纸长卷、国庆七十周年19.49米剪纸长卷、抗击疫情系列剪纸和《崂山十二景》《五常》系列剪纸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近百家媒体刊发,作品多次登上《学习强国》。
—-END-—来源:崂山文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