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溪,位于大理市银桥镇北部,发源于点苍山鹤云峰和三阳峰之间,因该溪源头系从岩石孔洞中穿出,特殊灵异,又传有水精灵出没,故名。系常年性河流,河道全长10km,宽10m,流域面积26km2,流经鹤阳、潘曲、头铺、古主庄、大邑、上波棚、下波淜和西城尾八个自然村,与国道交汇的位置为银桥镇政府所在集镇。
灵泉溪区域位置(作者自绘)
灵泉溪周边山地地形三维模拟(作者自绘)
海拔米的三阳峰,怀揣吉祥如意,让灵泉溪滋养的土地四季如春永驻大地,在神奇的灵动中缔造人间乐土。在三阳峰下的深山峡谷,细细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灵泉溪水带着一种神奇的律动击打着长满青苔的顽石,它没有像黑龙溪一样的咆哮,也没有像葶溟溪一样沉寂,而是用一种美妙的音乐在山涧奏鸣。山谷中的呢喃鸟语,暗香花意伴随着溪水带有一种隐隐的灵气,回声清脆,香飘清逸。朦胧的雾气中,山顶的白雪,山间的磐石若隐若现,水精灵婀娜的身材显得更加妩媚和娇柔。
灵泉溪上游01(大理河流守望者星尘摄)
灵泉溪上游02(大理河流守望者星尘摄)
灵泉溪上游03(大理河流守望者星尘摄)
据史料所述,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城市形成系“九重城”格局,明代嘉靖《大理府志》所载:“南诏城,一在河尾里,一在关邑里,一在太和村,一在北国,一在蟠溪里,一在塔桥,一在摩用,皆备吐蕃而设。”之后的《大理县志稿》所载九重城外加羊苴咩、太和、史城等三城。其中所说的“一在塔桥”就是指三阳城,西起于苍山三阳峰,沿灵泉溪南岸往东至洱海边的西城尾自然村。三阳城始建于南诏时期,为单道防御性夯土城墙,是南诏时期作为防御外族入侵的北边第二道关隘。《南诏野史》记载:“唐光启二年(公元年)地震,龙首、龙尾二关、三阳城崩”。公元年,大理国王段智兴对龙首关、龙尾关和三阳城进行重修。《南诏备考》记载为证,即,“宁宗(南宋宁宗赵扩年号)乙卯年,修龙首、龙尾二关,三阳城”。可见,延续到大理国时期三阳城依旧为重要关隘。元末明初,羊苴咩城在战火中被焚毁,明代大理府城在如今大理古城的位置新建,包括三阳城在内的九重城逐渐失去了防御功能,城墙逐渐荒废,除龙首城(史城)城楼和龙尾城(关邑里)城池格局保存完好之外,仅剩太和城、羊苴咩城、三阳城的残垣断壁,三阳城遗址目前位于三阳峰麓北坡,约有城墙遗迹米,西城尾自然村西,约有城墙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物工作者在考古中于城墙下段发现大量南诏时期的文字和砖瓦,成为了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的重要物证。年,三阳城遗址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源于杨政业《人文苍山》)
三阳城位置示意(来源于熊正元《大理古城探秘》)
三阳城遗址(来源于网络)
灵泉溪北岸,海拔米的鹤云峰翠润如玉,生机盎然,神秘而纯美。流传着开辟大理坝的著名传说—鹤拓平土。《新唐书》上有“南诏,或曰鹤拓”的记载,充分说明了“鹤拓平土”传说由来已久。民间流传,大理坝子在很久以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海水,后来洱海水位下降,苍山逐渐漏出水面,山顶流出了十八条清泉,也就是今天的十八溪,将苍山分割成了十九座山峰,溪水冲刷的泥土在山脚形成了坝子,花草树木在溪流的滋养下开始繁盛,慢慢地形成了一片山清水秀,美不胜收的土地。有一天,从远方来了一对逃难的兄妹进入苍山迷路了,由于人们还不知道大理坝子,也没有人进入过苍山,二人被困在深山峡谷中不知所向。一直等到半夜时分,两只白鹤出现在他们面前,带着他们走出深山,找到了大理坝子,并口吐肥沃的黑土,引领这对兄妹在大理坝子里耕种,之后二人结为夫妻,繁衍生息,开疆扩土,拓田耕种,成为了大理人的祖先,大理坝子从此不再无人问津,苍山的峡谷也开始成为了一片乐土,世人向往。《大理县志稿?杂志部?古迹》中记载:“俗传,洱水既洩,其地林薮蔽翳,人莫敢入。有二鹤日往来河岸,人迹之而入。刬刈鞠莽,乃得平土而居。今城南双鹤桥即志其事。”关于“鹤拓平土”的传说,在野史中,还有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白族人在仙鹤指引下从洪荒时代进入定居的故事。大理坝子原来是一个水乡泽国,洱海水一直漫到山脚,人们都只能住在半山腰的台地上。观音大士制伏罗刹之后,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但苦于没有土地,生活依然艰难。于是当地的河蛮人又求助观音大士便用紫竹手杖捅开了洱海南端的出水口。水口上的巨石垮塌下来叠成了一座桥,名为观音桥,也就是后来人们通称的天生桥。水泄三年之后,山脚现出了百里沃土,然而到处沼泽淤泥,杂木丛生,蟒蛇出没,兔跑狐奔,人们不敢进入其中垦殖。有一年秋天,苍山的一个牧童放牧来到山脚,发现沼泽地边长着许多野稻神稗,便大着胆子试着采收野稻来吃。几天过去也没遭遇什么毒蛇猛兽的袭击,却见一对巨大的白鹤栖息在一片草地上。牧童拿出随身携带的牧笛吹了起来,笛声婉转悠扬。白鹤听到优美的笛声,随即在碧绿如茵的草地上翩翩起舞。舞得如醉如痴之时,两只白鹤在妙曼的舞姿中忽然变成了一对金童玉女。牧童惊诧得不知是真是幻,此时金童开口说道:“这里是福泽仙地,如若人们来此居住,必定大发大旺。”牧童将信将疑的回答:“可惜处处都是沼泽陷阱,这该怎么办啊?”玉女答道:“人间何处不是沧海桑田。何不学神农氏开沟导水,良田自然呈现。收集稻种在这里种植,便会丰衣足食了”。他俩完以后,又变回一对白鹤,长鸣声声向西天飞去。此后,牧童便相约族人来到沼泽地,砍掉红柳、水桑,烧掉荆棘,开沟引流,堆砌田垄,并逐步学会驾牛梨田,舂米而食。后来,又从中原地区传入用水冲木轮舂米磨面,种植柞桑,养蚕织布。人们丰衣足食,歌舞升平,代代传唱“贺拓佳境,万世其昌。”大理古城南城门外的的双鹤桥记录了这件事情。(来源于杨政业《人文苍山》和洪永忠《大理苍山之美》)
传说中的仙鹤归隐之处——鹤云峰01(来源于虫虫美篇)
传说中的仙鹤归隐之处——鹤云峰02(来源于虫虫美篇)
灵泉溪源头处01(来源于虫虫美篇)
灵泉溪源头处02(来源于虫虫美篇)
记录“鹤拓平土”传说的双鹤桥(来源于张崇礼张沁《大理古桥梁》)
大理石的矿体——大理岩矿体,呈带状横垣苍山海拔0米的区域,南北延伸22公里左右,厚70-米,储量达到1亿立方米,三阳峰麓的大理石石质最好,自古以来,铸造出很多精美的天然艺术品,如唐朝宰相李德裕别墅中躺在上面即可醒酒的醒酒石,也留下了很多流传百世的碑文,最著名的要数《南诏德化碑》和元朝时期的《崇奉圣旨碑》。物极必反,大理石随着古代物质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石料中的极品,随即成为制作皇家器物的首选石材,明清时期,曾经因皇家工程的需要,无数民夫被逼服役运送大理石,因为山高路险,累死或坠落悬崖致死的石工不计其数。近代以来,大理石工艺品远销国内外,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因过度开采,使得生态惨遭破坏,为了苍山的永葆生机,子孙后代生存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年,大理州委州政府停止了大理石的无序开采,年,洱海保护的严要求下,采石加工厂先后关闭,大理石资源和苍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保护。(来源于杨政业《人文苍山》)
大理石天然山水画01(来源于网络)
大理石天然山水画02(来源于网络)
大理石天然山水画03(来源于网络)
大理石天然山水画04(来源于网络)
灵泉溪在临近国道的位置有一座曾经为大理古驿道跨越的桥梁——永固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年),桥梁为双石孔梁桥,跨径8米,宽4米。20世纪末,因有机动车通行需求,于年将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目前南桥头西侧有重修纪念碑。(来源于张崇礼张沁《大理古桥梁》)
跨灵泉溪的永固桥(来源于张崇礼张沁《大理古桥梁》)
灵泉溪因其泉水的灵动,铸就了其水质在十八溪中的冠军地位,甘甜纯美,长期存放,器皿中不会产生苔藓,深得大理居民喜爱,从上关和下关来到溪边取水饮用者日益增多,溪流附近的居民多以溪水为饮用水源。
号称十八溪水质冠军的灵泉溪水(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微博号)
灵动之泉绕三阳,盛世春光迎开泰。惟愿灵泉溪的灵动能够永远持续,苍洱之间的水脉的音乐永远不停息。大自然在千百年以后还是那么的神奇和美妙。
(未经原作者允许,严禁转载,严禁将其作为商业用途!)
kmszw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