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白癜风图片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48769.html小孩爱磨牙,不是食积就是虫积;大人常牙痛,不是实火就是虚火;老人多牙齿松动、牙龈萎缩,不是脾虚就是肾虚。上医院花几百上千不一定能治好,并且都是打牙髓止牙痛,使牙龈逐渐萎缩,最后拔牙,然后弄个假牙,其实这些治疗方法不是方法,就是一个让你的牙齿统统撸掉,最后伤的都是自己,还是自己学点东西好。上点干货!1、牙痛用生大黄、生甘草各10克,薄荷10克,麻黄各5克,泡茶服用,专治各类火牙痛,已有多人反馈效果好。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味牙痛好方,本方适用于实火牙痛,这样的牙痛多是由于胃肠火上蒸,风火邪毒侵袭,所以导致的牙齿损伤,导致的蛀牙,邪聚不散,气血瘀滞伤及到牙体组织,伤及到牙齿的牙龈组织,引起的牙痛。实火牙痛的患者多为阳盛体质,如果没有彻底治疗,那么容易反复发作,而且它的牙齿疼痛程度是比较剧烈的,患者往往不敢吃热的东西,牙龈可能会出现红肿。而虚火类型,疼痛不明显,隐隐作痛,时间持续长,牙龈不太红肿,脉象比平时细慢。所以,虚火的牙痛这个方不要用,否则越严重。但胃肠实火的可以立竿见影这个方子很简单,直接泡茶喝就可,一共就四味药:生大黄10克生麻黄6克薄荷6克甘草10克就这四味药,去药店抓药,一副药估计才两三块钱。这四味药怎么搞定牙疼的呢?前面说过,胃肠之火跑到牙龈,被寒气困住了,那么我们第一步就是把这个寒气驱散了,如何驱散寒气呢?用麻黄就可。麻黄是解表的药,是一种辛温的药,辛就能散,温就能驱寒,辛温就可以把皮肤腠理层面的寒邪驱散开来。麻黄是一种非常细的本草,是孔状形的,像针一样,中间是空的,空就能疏通,所以特别善于疏通经络,又因为特别细,所以能够把体表最细密的毛孔经络打开。麻黄把毛孔经络打开后,寒邪散掉后,紧接着薄荷就上来了,薄荷上来做啥呢?把郁堵在牙龈里面的火散掉,因为薄荷是辛凉的,放在嘴巴里一咀嚼,一股辛凉的味道马上充满了口腔,很快从鼻子里散发出来。辛就能够散,凉就能够清热,所以薄荷特别善于疏风散热。薄荷又是非常轻灵的本草,善于走上焦,走头面部,走表,善于把体表的热邪散掉。牙龈这个位置属于表。麻黄解表,开了毛孔,把寒赶跑了,薄荷又把热赶跑了,似乎问题就得到了圆满解决,但是身体里面的火邪还没有完全清除,我们吃进去的麻辣火锅或者烤串在体内还会源源不断产生火邪。如何彻底把火邪清理掉呢?我们就要用釜底抽薪之法,让这个火邪从下面出来。这时候,大黄这味将军就登场了,它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把胃肠里面的积热统统扫除,被称之为荡涤胃肠之猛药,可以推陈出新,让积在胃肠的腐败污浊之物统统往下走,一路往下走,最后从魄门排泄出来。胃肠没有了积食,上攻牙龈的火就没有了依附,很快就会消失。但是要注意,此方只适用于实火导致牙痛哦。本方含: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主治:通便止呕。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或治大便秘解不通,苔黄,脉滑实者。一般牙痛会有胃火上逆,大便不通,若有大便不通者,加重大黄数量,最好煮取;倘若只有胃火上逆,取大黄清热之用,一般用沸水渍之,效果好,故而本方采用泡茶用,是取大黄清胃火之热用。金匮大黄甘草汤由大黄为主,配甘草组成。大黄通滞泻下、清热解毒、化瘀止血,甘草补中益脾、清炎解毒、润燥缓急,二者伍用,能清、能下、能通,解毒而不伤正。该方原治胃有实热、大便秘结的“食后即吐”。其实,多种疾病辨证为实热、火盛、毒聚、瘀滞、便结而正气未虚者,都可用之,且多有良效,兹举例如下:急性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喉炎、鼻衄、牙龈炎、牙肿牙痛、急性中耳炎等,证免患处红肿、颜面供热、大便秘结,多系胃火上炎,用该方清降胃火,通滞泻下,釜底抽薪,能消除五官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对五宫科急性炎症多有良效。急性胃溃疡出血,乡系胃有实热,扰动血络,该方用大黄通降胃火、凉血止血,大黄酚有较好的凝血功效,配以甘草补脾益胃,甘润缓急,保护胃黏膜,二者伍用,对急性胃溃疡出血每有良效。该方治便秘,既可治一时性热结便秘,又可治习惯性热结便秘。大黄通便,甘草润燥缓急,助大黄通滞泻下而不伤正。抗肿瘤,该方以大黄“安和五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荡涤积垢,清瘀毒胶结,大黄中所含大黄素、大黄素对黑色素瘤、乳腺瘤及文氏癌腹水均有抑制作用;甘草补虚扶正,清热解毒,既助大黄解癌毒,又使大黄攻逐而不伤正。肿瘤患者证见邪实而正未大虚,以瘀毒胶结阻滞,大便秘结,腹胀满疼痛而急者,可用该方获效。大黄是宫廷的常用药之一。据统计,大黄在清宫用药中列第8~10位。慈禧太后常服的“通经甘露丸”中就有熟大黄成分。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已经年逾古稀,御医们仍照用大黄不误。清宫医案的脉案医方中记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6岁时因病服用过大黄;道光皇帝的七公主在5岁时发高烧血热未清,处方中的大黄用量竟达一两;光绪帝患眩晕,御医张仲元以宣郁化滞之法医治,并用元明粉一钱(后煎),酒炙大黄一钱五分为引。从宫廷处方的档案证实,宫中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宫女、太监,不论是花甲老人还是垂髫小儿,凡有里滞肠胃(积食),或实火血热,或瘀滞经闭或牙肿牙痛等症状者,御医在处方时常将大黄作为重要药物。从宫廷处方的记载不难发现,御医们对大黄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泻下通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味苦寒,具有疗瘀血、癥瘕积聚、留饮宿食,以及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等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能“推陈致新”的药物不过几味,而大黄是其中之一,可见其具有非常强的祛瘀生新力量。
1、活血化瘀
在《伤寒论》中有一张方叫抵当汤,主要用于治疗瘀血与火热互结的病证,由水蛭、虻虫、桃仁和大黄四味药组成。
这四味药很有意思,分别是水生动物、飞类昆虫中最善于吸血的、树仁植物、草本植物中善于活血化瘀的。
四味药从海陆空三方面进攻,使得瘀血无处藏身。
因此,大黄的这一功用使其在瘀血阻滞的病证当中应用广泛,如妇产科的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跌打伤痛,以及其他瘀血病证等。目前,大黄的这一功用在减肥降脂及降低血液黏度等方面也非常有效。
2、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在《伤寒论》中还有一张方叫大陷胸汤,治疗热结在胸,心下到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
大黄性味苦寒,在此方中可以急泻胸中热毒。热毒得解,郁结方散,疼痛乃止。同时,大黄的这一功效对于上部的火热病证如目赤肿痛、头痛、牙龈肿痛、咽痛等也特别有效,因其不但能清热泻火解毒,而且能够通过通便作用将火热、热毒之邪排出体外,即所谓的“釜底抽薪”。
当然,大黄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用——泻下通便。
大黄这一功用的特点在于既能用于一切类型的便秘、便艰,几乎成为通便的专用药,且单用即效,又因通便作用而能增强它的其他功效,促使瘀血、热毒、湿热、火热等病邪的排出。
谈了有“将军”美称的大黄,接着来看看方中的另一味药物——甘草。顾名思义,甘草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字——甘,为至甘纯甘之品。其所有功用都与“甘”有关:补虚、缓急、解毒、调和。甘草在中药中有“国老”之称,应用十分广泛,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之说。正是因其“甘缓调和”之性,使之随不同的配伍而发挥不同的效用。如与附子同用可以缓和其燥热之性,与石膏同用可缓和其寒凉之性,与温热之干姜和寒凉之黄连同用则可以调和寒热。同样,甘草在大黄甘草汤中作为主要药物是与其甘缓调和之性有关的。
大黄甘草汤的主证为食已即吐。呕吐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胃气上逆,但导致胃气不降的原因有很多,如水饮停胃、宿食积滞等,而大黄药性沉降,能够泻下通便,主治功效中包括留饮宿食的病证,自然可以治疗“食已即吐”。但大黄毕竟为苦寒之品,对脾胃有一定的刺激和损伤,尤其是本身已经脾胃虚弱者更是不耐大黄的攻下之性。此时就需要与既能够缓和大黄的峻猛之性,又能保护脾胃的药物同用,甘草是当仁不让的选择。
两者合用,真可谓是天衣无缝,相反相成,平衡有度,彰显出了中药配伍的精髓。
若上方不效,请用清胃止痛方: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金银花10克,黄连6克,蝉蜕6克,甘草10克。便秘者:加大黄(后下)10克,芒硝(冲)10克。2、牙笑散牙痛一次痛减,三次痛止。川椒、冰片,研成粉末,不论冷热刺激的牙痛,敷上去都会好。献方人说,他一辈子就是靠这个方子吃饭。3、牙齿松动以前,只有老爷爷老奶奶才牙齿松动呢,年轻人的牙都能啃铁。但是现在,有多少年轻人能咬得动脆骨的?我的牙,现在连硬一点儿的肉都咬不烂了,每次纯靠撕扯。
为什么啊?不知道肾虚这个真相大家是否能接受。总之,我接了。这年头,肾不虚都不好意思出来混啊,说明工作不认真。
肾主骨,牙为骨之余。牙根松动,代表根基不牢,肾精不足。另有虚风上拔,引得牙齿动摇不正。
那怎么办呢?
补钙这种说法,中医里肯定没有。只有补肾。
肾精怎么补?那就得知道肾精怎么来的。肾精有先天和后天两个部分,先天之精来自于父母,后天之精来自与脾胃的水谷精微。所以很多孩子天生牙口就好,是因为父母给的先天之精充足,因此肾气足,牙齿硬。
而那些天生牙齿不好的,就是因为先天给的不好,导致肾气衰弱,牙软无力。
后天之精来自水谷精微,脾胃很重要,是肾精的生化之源。要想肾精充足,就要从脾胃补养入手。直接补钙,脾胃不吸收,有毛用。
所以补肾精是个系统工程,可不是今天补脾,明天肾精就制作出来了,后天牙齿就坚固了。不存在的。
那么遇到牙根已经松动,而且出现了牙痛,怎搞?系统建设来不及了,牙疼在线等,急。
这里就介绍一个小方子给大家,江湖救急,先把牙根稳住,牙痛去除,后面再慢慢地调理脾胃,补足肾精肾气。
《千金方》:治齿根动痛:生地黄、独活各三两。上二味细切,以酒一升渍一宿,含之。
现代用法是:用生地黄、独活各60克,用一升酒泡一宿,然后用药酒含漱,一天数次。
独活性味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功效为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善去肾经浮风”。而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是滋补肾阴的要药。
二药合用,一方面祛风止痛,另一方面滋养肾阴,以固根本,因此用后牙齿疼痛可解,牙根也会慢慢的稳固。含漱的时候如果咽下一些药酒,也挺好的,可以加速药效。只是独活味道辛苦,喝了以后嘴里或者喉咙会有麻麻的感觉,有点儿像多食了花椒。
现代临床,常有医生用一味独活治疗牙齿疼痛。经验来自《肘后方》:治风齿疼,颊肿,用独活以酒煎热含漱。亦可与细辛、羌活、川芎、生地黄同用,散寒止痛之效更佳。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我是牙疼过,特别知道牙疼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谁疼谁知道。所以大家备着点儿牙疼方,到时候救命吧。......
...................................
人到中年,肾精亏虚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再保健,也抵不过日常琐碎苟且的消耗,这个,大概就是人生吧——看着身体日益衰老,却无能为力。
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要尽量吃得满意。
牙口很重要,大家多保重。牙根都给我稳住。
(1)、骨碎补煎汤送服六味地黄丸大蜜丸一个或者小蜜丸20粒。(2)、固齿粉:羌活12g、地骨皮30g、龙胆草6g。打成细粉末,每日擦在牙齿上,哪天忘了也不要紧。吃东西时漱口,能令牙根巩固。缺点,因为有龙胆草会口苦。(3)、郑某,60多岁,牙齿松动脱落,夜尿频多。肾气不足,牙松齿脱。服用金匮肾气丸三盒,牙齿可以咬甘蔗。(4)、汪老,齿牙脱落剩一半,叹气说,根枯枝朽,人老齿脱,命不久矣。古人云,花落春常在,失去了鲜花,还有绿草。他听后咧嘴笑。骨碎补50克煮汤,送服六味地黄丸。咬东西有力了。(5)、老叔,经常觉得牙齿软弱无力。牙长在牙龈肉上,黄芪能生肌肉,重用50克壮肌肉,再用补肾的核桃一次吃三五个,肾主骨,肾强则骨坚,齿为骨之余,骨坚齿也硬。半月,牙酸弱无力之症俱除。(6)、刘某,62岁。牙齿松动,不敢硬咬,吃凉的疼,吃热的也疼,疼不是很疼,闷闷的。有时咬咬牙会好受一点。牙不松动肾不虚,牙不漏风肾不弱。能把杏核咬破是肾好不是牙齿好;咬不开花生壳,不是牙齿不好是肾不行。舌红苔少,属于肾阴虚。骨碎补60克、白芷9克、地骨皮60克,水煎,送服麦味地黄丸大蜜丸2丸,每日两次,连续半月。半月后,牙齿还是松动,但是不疼了,咬东西也不疼。想牙不疼,不松动,一疼就治疗,不要拖,到老牙不败。骨碎补,听听名字就像补天裂,功效究竟有哪些,自己上网查看。为什么把这三味药弄在一块?这是大名鼎鼎的凤阳专治牙痛的铁锤方,凡是牙痛把这三味药加进去,效果立刻大增。只要不是红肿热痛,不管是牙疼还是牙龈出血全是虚火,一律用上法治疗,三副两副就好。4、磨牙成人或小孩,睡觉时磨牙,用药店卖的鲜竹沥口服液或芦根50克煎水代茶饮。鲜竹沥汁就是竹竿烤出来的水,甜滋滋的。清肺降火,化痰利窍。芦根就是芦苇的根,熬出水来啥味也没有。清热除烦,止呕利尿。还有一个大作用,妊娠呕吐熬水喝,管用得很。也可以内服同仁堂生产的保和丸或大山楂丸化食积。】7岁男孩,夜间睡觉磨牙,口气臭,胃火偏旺,一味芦根50克泡茶饮即愈。夜间磨牙,一般两个原因:一是肠内有虫积,看到眼睛白睛上有暗斑,基本可以断定,用史克肠虫清2片即可。二是痰热上攻牙齿,热痰沿着足阳明胃经向上冲到牙龈牙齿,不是一般的肝火、肺火,用清热解毒的药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该怎么办呢?用竹沥汁冲服贝母、远志粉,就这么简单,临睡前一小时服用,效果非常显著。5、牙龈萎缩牙龈肉萎缩严重者可导致牙根裸露,中医称为牙宣。服用补肾的青娥丸或核桃粉。也可以用黑豆熬水送服还少丹。】谢某,常年熬夜,牙龈肉萎缩,牙根暴露。黑豆水送服还少丹,牙齿松动,牙龈萎缩大为减轻。土虚则庄稼不牢,体虚则齿牙动摇。也可以晚上服用金匮肾气丸或者青娥丸。青娥丸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约年。
杜仲(盐炒),补骨脂(盐炒),核桃仁(炒),大蒜。
温。
补肾强腰,主治肾虚腰痛,起坐不利,膝软乏力。
腰间似有物重坠。
湿热或寒湿痹阻及外伤腰痛不宜;外感或湿热内胜者不宜服用;身体壮实不虚者忌服;孕妇忌服。
青娥丸是古代男人补肾壮阳的常用药,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奇怪,青娥在古代是指年轻的女子。既然这味药是为男人补肾而用,却为何在命名时用这样一个少女的称呼呢?说到这个缘由,我们不妨先来欣赏一首古诗:
三年时节向边隅,人见方知药力殊。
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
这首诗中夸赞了一个药方,意思是说如果坚持服用此药,可以让人恢复青春,强壮筋骨,疏通血脉,行房的能力也会变强,即便是年轻的女子,也不会嘲笑白发人没有用处了。这个药方便是古人的补肾良方——青娥丸。青娥丸最初载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用来治疗肾气虚、风寒湿及劳役过度引起的腰痛,对五脏虚损也有显著疗效。
古人的补肾良方青娥丸为古代名方,最初记载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用于治疗肾气虚、风寒湿及劳逸过度引起的腰痛,对五脏虚损也有显著疗效。青娥丸的出现与唐朝时的一名官员有关,下面就为大家细细说下这个故事:
郑姻,字文明,在唐宪宗时期,他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据相位四年而罢。唐元和七年,他以五旬之身,奉朝廷之命出任岭南节度使。岭南地区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哪里承受得了这种侵扰,于是上任没几天,他就身染数疾,而且病情迁延不愈。虽然他也服用了不少滋补名药,但病情总不见好转,身体也日渐羸弱。
这时,一位来自诃陵国(今印尼爪哇或苏门答腊)的船主李摩诃前来探望,并向郑姻献方上一味据说可以补肾壮阳的良药。起初郑姻不信,奈何李摩诃苦苦劝他服用,于是就这样服药七八日后,他便感觉病情开始减轻,身体清爽许多,于是又接着服用,最后获愈。
3年后,郑姻任满回京。在京城,他经常将这个药方推荐给体弱多病之人服用,结果他发现,此方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腰痛,对膝痛、五脏亏虚、性机能减退等虚损性病证亦有治疗功效,而且常服本药还可强健体魄,有轻身耐老之功。后来人们便把这味可使人返老还童的方子取名为“青娥丸”。
当时,李摩诃献给郑姻的青娥丸仅有两味药:补骨脂和核桃肉。青娥丸系温补之剂,温而不燥,气虚、阳虚之人服之大有裨益。《方外奇方》谈及补骨脂、核桃肉的配合妙用时说:“破故纸(又名补骨脂)属火,使君相二火相通,故收敛神明,使元阳坚固,骨髓充实,以涩为主;胡桃属水,润燥养血,以润为主。二药有水火相生之妙。”
后来,医家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杜仲和大蒜,杜仲有补肾强腰的功效,与补骨脂和核桃肉合用,益肾助阳,可谓补先天之精气的妙品。
让老人“雄风再振”《医学正印》在介绍青娥丸时提到了一个案例,文中说:“董廉宪五十无子,服此一年,联举二子。”廉宪是廉访使的俗称,是宋元时期的一种官位,主管监察事务。这位姓董的廉宪已经50岁却仍然没有子嗣,后来他服了一年的青娥丸,便一连添了两个孩子。在这里我们能推断出,青娥丸还有助于恢复男性的性能力。
房事可以说是夫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性生活不但能增加夫妻双方的感情,对双方的身体也有好处,不过现在很多人一过50岁,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在青娥丸中,核桃跟补骨脂、杜仲相配,专补命门壮元阳,所以对男性肾阳虚造成的各种阳痿、早泄、遗精也有不错效果。有些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老年人过性生活是“老不正经”,从而压抑自己的性欲望,造成性冷淡。这就需要用正确的观念引导他们,老年人仍然可以有性的要求,正常的性生活不仅可增进夫妻感情,而且还有助于延年益寿。
有些中老年男性在房事后会出现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疼痛的时间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这种因房事生活引起的腰痛,中医称之为“房事腰痛”。在出现房事腰痛后,首先应暂停性生活,适当休息。房事腰痛可分肾虚和气滞两种类型,肾虚型因肾精不足,性交后精气虚所致,气滞型则因为性交姿势不当,气滞受阻所致。对于肾虚的房事腰痛,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肾阳虚或肾阴虚,也可服用青娥丸。
中老年腰腿痛的良方出自《和剂局方》的青娥丸在治疗肾虚腰痛上的功效较为显著,本方也对后世医家有一定的影响,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名方。
比如,宋代王谬将青娥丸中的大蒜去掉,新加入鹿茸和没药,命名为“补髓丹”(见《是斋百一选方》)。这个药方在温肾壮阳、益精养血上的作用较强,可治疗肾阳虚衰、精血亏损、身体羸弱、神疲阳痿、腰膝酸痛。
元代许国祯也去掉了青娥丸中的大蒜,新加入萆薢,制成新药名为“胡桃丸”(见《御药院方》)。这个药方加强了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虚而兼风湿的腰痛。
元代危亦林将原方中的大蒜去掉,加入萆薢、黄檗、知母、牛膝,也称青娥丸(见《摄生众妙方》)。该药方阴阳并补、平补肝肾之方,有滋肾、助阳、壮筋骨、祛风湿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痛、阳痿、遗精、早泄。
直到如今,青娥丸仍是临床上治疗肾虚腰痛的常用方药。核桃味甘、性温,具有温肾助阳、滋血润燥、益肺定喘的功效。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胡桃为滋补肝肾,强健筋骨之要药,故善治腰疼腿疼及一切筋骨疼痛,因其能补肾,故能固牙齿,乌须发,治虚劳咳嗽、气不归元、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女子崩带诸证,其性又能消坚开瘀,治心腹疼,砂淋、石淋阻塞作疼。”补骨脂也叫破故纸,温肾助阳,兼有固涩秘精之功。古代医家白飞霞在《方外奇书》中指出:“破故纸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胞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骨髓充实。”补骨脂和核桃肉皆为补肾助阳壮腰之品,二者合用,则补肾强腰之功益彰。杜仲补肝肾,壮筋骨,活血脉。而之所以取大蒜熬膏为丸,乃是取蒜之辛热以助阳止痛。综合诸药之功效制成的青娥丸也就成了中老年腰腿痛的良方。
需要注意的是,肝肾阴虚火旺腰痛者、外感寒湿腰痛者、下焦湿热腰痛者以及外伤瘀血腰痛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6、刷牙出血牙龈属于足阳明胃经,胃里有火就会往牙龈上钻,火大了红肿热痛,严重了治疗不及时还会化脓,用玉女煎或清胃散加减。一般就能搞定。当年,我在学习中医的时候,我老师反复跟我讲,中医里的有些方子,是充满灵性的。
记方子,不能记它的表面,更要记它的灵魂。
只有把方子灵魂深处的真髓掌握住,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学透这张方子。
我呢,天资驽钝。对老师的要求,时至今日,也未能达到。
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地理解和感受。
现在,我给你谈一张方子。我想用我粗鄙的文字,把它富有灵魂的一面,展示给你。
谁呢?就是玉女煎。
没错,玉女煎。若把中医方剂比作众生相,那么玉女煎,就是其中的一位美女。
而且,它冰清玉洁,超然脱俗,洒落人间,润泽万物。它对我们是有很大意义的。
玉女煎,最初载于《景岳全书》。其基本组成,就是石膏9到15克,熟地9到30克,麦冬6克,知母、牛膝各5克。
水煎服。
这方子能干啥呢?能清胃热、滋肾阴,治的是胃热阴虚证。
我来给你说个例子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女子,年27岁。
最近这一个月以来,她反复牙龈肿痛,而且牙龈出血,血色鲜红。与此同时,口渴、总想喝水,头痛,目眩,大便干,尿赤。这个难受劲儿,别提了。
怎么办?就医。医家是谁?乃孙允中。
这个人,今天的好多医务工作者都不熟悉了。他生于年,是辽宁沈阳地界老一辈的中医临床家,曾历任辽宁中医学会副会长、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孙师仔细查看患者,发现她舌红,苔薄黄而燥,脉象弦滑。
孙师提笔书方一首,见——
生石膏3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麦冬25克,牛膝15克,茅根50克,玄参30克。
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应用3剂以后,牙龈肿痛消失,大便通畅。接下来,再服3剂,诸证悉平,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这是孙师的一张小医案,我为你简单叙述如此。
你仔细观察医案里的方药,应该会发现,这是玉女煎的化裁。只不过,把熟地改成了生地,又加上了茅根和玄参。
我给你简单说说这里的道理。你看完,就彻底明白玉女煎的含义了。
你看,这个女子,舌红,苔薄黄而燥,脉象弦滑。舌红,说明有热,苔薄黄而燥,说明热邪伤阴,对不对?脉象弦滑,可以主热邪。
现在,这热邪,体现在牙齿上了。热邪灼伤脉络,所以牙龈出血、肿痛。
问题是,这个热邪,到底源于哪里呢?
答案,主要是源于胃。我们的阳明经,入齿。有了胃热,循经上炎到牙齿,就形成了上述症候。
当然,除了胃热,还有别的问题。什么呢?这就是胃热耗伤阴津,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患者就口渴。肾司二便,所以肾阴不足之际,患者就大便干燥、尿黄。肾阴不足,肝阴失养,于是肝经所及的头部就疼(头部疼痛,也有人认为是胃火上攻所致),双目作为肝窍就难受,目眩。
由此可见,患者的问题,在于胃火炽盛,肾阴不足。
那好了,咱就得清胃火,滋肾阴。对不对?
你看看孙师当时的配伍吧——
生石膏3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麦冬25克,牛膝15克,茅根50克,玄参30克。
这里头,生地,滋补肾阴。石膏,清泄胃火。知母,既能滋阴,又能清胃热。麦冬滋阴清热生津,牛膝引火下行。这五味药,组成玉女煎,是治疗的基本构架。
在这个基础上,用茅根来凉血止血,用玄参凉血清热滋阴。
这样一来,患者牙龈肿痛、出血的事儿,就得到很好治疗了。
话说到这里,你应该能对上面运用到的玉女煎,有所体悟了吧?石膏,清胃火。生地,滋肾阴。麦冬,养肺阴,助金水相生。牛膝,引热下行,知母,既能滋阴,又能清热。五味药,各司其责,密切协作,遥相呼应,把困扰我们的胃中实火、肾中虚火,都一一浇灭了。
所以说,这个玉女煎,自从出现以来,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泻火滋阴。中医在治疗口疮、牙龈出血、鼻出血、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时候,常用到它。它就好像一个清丽脱俗、温婉如玉的女子,给人以清润、凉爽,宁静我们的心灵。如果说玉女煎这张方剂有灵魂,我觉得,她一定是从古卷中走出的清丽女子,在你身体最需要的时候,给你为你洒下一片甘霖。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您借鉴、参考。
下一次,当你牙龈出血,伴随头痛、牙痛、牙齿松动(牙齿松动也为肾阴不足之象)、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证属胃热阴虚证的时候,请不要忘记玉女煎。若能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适当加减化裁而应用,应该是可以得到很好改善的。它是古老中医学留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应该视而不见。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
清胃散:
清胃散出自《兰室秘藏》,由“当归身两钱、黄连一钱半、生地黄(黄酒制)四钱,牡丹皮两钱,升麻两钱”组成,换算成现代的度量衡约为:当归身6g,黄连5g,生地黄12g,牡丹皮6g,升麻6g,现代用法为以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清胃散是治疗胃有积热,胃火上攻所致的牙痛,甚则牵引至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龈出血、红肿溃烂,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尿黄,大便时肛门灼热,脉滑数。现代多以清胃散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常见病。根据笔者的经验,此方对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系列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不一定能根除幽门螺杆菌。在此方的基础上加上蒲公英15-30g,金银花15-30g,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火上攻的症状,效果更好。《医方集解》中收集的清胃散中还多了一味生石膏(常用量为15-30g,需要先煎半小时),清胃火的功效比《兰室秘藏》中的这张清胃散更强。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的清胃散除多了生石膏外,还将当归换成了黄芩,陈实功以其治疗胃火上攻所致的牙龈肿痛、出血不止。如果患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尚需要在此方的基础上加上黄柏6g,栀子6-12g,大黄6-30g(大黄要后下,最后五分钟煎)。加上栀子、黄芩、黄柏、大黄后,就与黄连解毒汤形成了合方,清胃火的功效更加显著。患者,女,48岁。左下侧牙周炎反复发作,每次患者习惯“输液消炎”治疗,但是好转几天又反复发作,患者为之痛苦。患者自述饮食不能咀嚼,疼痛导致睡眠难安。考虑患者经常输液和口服抗生素效果不佳,建议患者服用中药治疗。开始患者并不接受中药治疗,认为“输液消炎”肯定最快,最后笔者耐心讲解后,患者同意中药治疗。来诊时见左下侧牙周红肿,疼痛延及头部。患者自我感觉牙齿变长了,疼痛时牙齿松动。舌质红,苔薄黄腻,口渴,脉滑数。因为疼痛影响睡眠不好,大便不畅。考虑患者病属胃火上攻,治疗宜清胃凉血。
选方用清胃散加减,用药如下:
当归9克、黄连20克、生地30克、丹皮12克、升麻9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川牛膝12克、白芷6克、黄芩15克、生栀子9克、野菊花15克
7剂,日一剂水煎服两次,嘱患者饮食宜清淡。患者拿药临走时还说先吃一天看看,不行的话还要来输液。三天后患者 到后来,她因为和别人的矛盾,导致心烦意乱,结果牙痛加剧了。吃饭不敢嚼、喝水不敢碰、连张口呼吸都觉得疼。晚上根本睡不好觉。腮帮子肿了,脑袋一侧也跟着疼。为了能入睡,她得吃安眠药一大把,才能勉强缓解。
后来,此人就医。找谁呢?找来找去,找我的老师。当时,我正在老师身边抄方侍诊。
刻诊,见脉数有力,舌红,苔黄燥,口干,大便也干,牙龈肿得挺厉害。
我老师看着患者就笑了:“你以前到底吃啥了”?
患者说,也没吃啥,就是平时喜欢吃肉。
我老师斟酌一下,开了一张配伍。但见——
生地20克,元神20克,蒲公英15克,大黄6克,生石膏15克,升麻2克,细辛2克,槐花10克,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黄芩10克,川芎、白芷、荆芥各6克,防风3克,甘草3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患者服用一剂之后,感觉痛减,当天晚上可以入睡。此后再服三剂,诸证悉平。
再后来,我老师嘱咐患者,务必在今后保持清淡饮食。
这里头有什么学问呢?我给你简单解析一下。
你看这个患者,脉数而有力,舌苔黄燥,舌质发红,而且口干便干。结合她喜肉食的习惯,我们可以看到,她体内有热,对不对?
本次发病,因为情绪不好,心烦意乱,和别人闹矛盾,这更说明,她的问题在于一个“热”字。
我们的牙齿,和阳明经紧密相连。阳明经,多气多血,那是对热邪特别敏感的。尤其是像胃热,很容易循经上犯,导致牙疼。所以,对这个人而言,务必把这个热邪解决掉。这没什么好解释的。
那么,怎么化这个热呢?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思考了。
你看,医案里的配伍,有生地、元参、生石膏、槐花、丹皮、地骨皮、黄芩、蒲公英,大黄。这些,是不是都是清热滋阴、凉血解毒的?尤其是大黄,还有通肠作用,帮助患者排便,这就是要把热邪,通过大便排出来。
不过,这是其中的一手。还有一手,就是散火。
没错。这个火啊,你除了要清它,还要散它。这就好比是夏天的屋子里太热,你把门窗打开,空气流通,热性自然就没了。
所以说,你还会看到很多辛散流通之品,比如升麻、细辛、川芎、白芷、荆芥、防风。这些都是有辛散之性的。
如此,一手清,一手散,顽固的郁火就没了,牙疼自然也就好了。
这就是中医在治疗这类剧烈的、顽固牙疼的思路。中医业界称之为“风火牙痛”,用清火散风之法。辩证要点,我给你讲清楚了,您可以自己反复体会。
对这个配伍啊,我老师还跟我讲,这是业界比较有名的配伍,他也是向别人借鉴而来。他老人家嘱咐我,务必记下来、背诵,将来可以帮助很多人。
我呢,其实很不争气,没能完成老师的心愿。但是,我把它写出来,供业界同行和普通读者参考借鉴。这也是善事一桩。我也相信,这一番质朴的道理,即便是一般读者,也能看懂。不过,对于文中所述的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辨证用药是很专业的事儿。你看懂了,未必真的掌握了。
眼下,正值冬季。很多北方人,饮食上偏于温热。再加上冬天天气冷,腠理固密,容易把热邪憋在里头。这样,热邪就容易上攻入齿,导致顽固牙痛。希望我的这篇文说,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