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新版中国药典中关于无菌检查用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525/7168769.html

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正式颁布年版《中国药典》,新版药典将于今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新版《中国药典》中对无菌检查法等做出了相关要求,并制定了配套的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和应用指导原则,本文对指导原则相关要点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参考。

无菌检查试验应用隔离系统时,相关的风险管理应贯穿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确认、使用、监测、维护和周期性回顾等工作流程中。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的结构舱体(1)隔离系统的舱体按制造材质,可分为硬舱隔离系统和软舱隔离系统,硬舱隔离系统的舱体一般由不锈钢、玻璃或硬质塑料等制成,软舱隔离系统的舱体一般由软质塑料制成。(2)手套-袖套组件或半身操作服为安装在舱体上的部件,用于实现舱内的试验操作,半身服覆盖操作人员的躯干,并配有透明头盔和通风装置。空气处理系统(1)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应配备可截留微生物的高效空气过滤系统(或更高级别的过滤系统)。(2)隔离系统按内部气流组织区分,可分为单向流隔离系统和非单向流隔离系统。(3)静态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应达到A级空气洁净度的要求。(4)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一般在正压下操作,内部应通过持续送风保持足够的正压来维持内部的无菌环境。传递装置(1)灭菌后的培养基、稀释液和实验用品可以通过有表面灭菌功能的传递舱直接无菌传递到操作舱内。(2)不同的隔离系统舱体也可以通过专门设计的快速传递门(RapidTransferPorts,RTP)连接,以实现将实验物品在两个或多个舱体之间进行无菌传递。(3)RTP上未经灭菌的表面通过互锁环或法兰互相叠合,并通过密封圈封闭,从而防止微生物进入隔离系统内。灭菌设备(1)隔离系统一般采用汽化的灭菌剂对内部环境进行表面灭菌,目前较常用的灭菌剂包括汽化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2)灭菌剂发生器可集成于隔离系统中,也可独立于隔离系统,独立设计的灭菌系统与隔离系统之间的气体管路连接,应确保其密封性。(3)灭菌剂应通过有效过滤后进入隔离系统内,灭菌结束后须对灭菌剂进行排空。配套设备与辅助设施(1)监测设备隔离系统应配置对内部洁净环境和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测、报警及记录的设备。监测设备应确保数据得到客观真实的记录,数据记录的可靠性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2)无菌检查设备和工具隔离系统内部安装无菌检查使用的配套设备和辅助设施,如无菌检查过程中使用的蠕动泵、真空泵、物料装载支架、废弃物通道等。

隔离系统的验证

隔离系统的首次验证通常包括设计确认,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等环节,验证计划的范围与程度应当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隔离系统在用于无菌检查前,其性能应得到全面确认且具有书面记录。若隔离系统配置了物料进出的传递舱或快速传递门接口,亦需验证。

设计确认

  

安装确认

1、安装确认是对隔离系统进行现场检查,确认设备及其配套部件的供应与合同一致,制造符合设计要求,并已按照要求进行正确安装。

2、在安装确认中,对于因设备配置缺失、选材错误、安装不当等造成的风险应重点   

1、隔离系统的再验证一般包括年度验证和期间核查,用户应按照文件化的程序及规定的可接受标准实施再验证。

2、再验证计划应围绕密闭系统的完整性,灭菌程序的有效性,无菌状态的维持能力等关键性能进行评估。

3、再验证的结果应形成记录并保存。

4、重要仪器仪表,应定期进行校验。

5、用户在设备使用中,出现运行程序或参数变更、维护时更换重要配件、发生运行异常并完成维修后、安装场地变更以及长时间停用后的再启用等情况时,也应进行相应的再验证。

隔离系统的应用

用户完成隔离系统验证后,若将其用于无菌检查,应根据设备和自身无菌检查工作特点,确定相关的应用规范。

包装完整性验证

1、为避免假阴性风险,可釆取适当的措施,如选用能够耐受灭菌剂渗透的包装材料或其他适宜的方法,以减少灭菌剂浸入包装容器内,但所釆取的措施应避免造成表面灭菌不彻底。

2、在某种程度上,也可通过降低灭菌剂的浓度及缩短表面灭菌周期,来降低灭菌剂的渗透风险,但相应的表面灭菌循环应进行充分验证。

3、在试验物品放入舱体之前,有时也会使用灭菌剂对物品包装表面进行预处理,以减少微生物负荷。

4、无论是预处理还是表面灭菌循环过程,应通过验证试验证明暴露于这些过程中的供试品、无菌检查使用器材、稀释剂和培养基,不会由于灭菌剂的渗透而影响供试品中低水平微生物污染的检出。

5、建议用化学和微生物挑战试验测试包装物对灭菌剂渗透的抵制能力。

6、微生物试验时应使用至少经过一轮完整表面灭菌循环处理后的物品,验证其能符合相应微生物种类的回收试验的要求。

7、对于无法通过包装完整性验证的供试品,用户应考虑其在隔离系统中操作的风险。

隔离系统内部环境的无菌维持

1、隔离系统内部环境在操作周期内的无菌维持能力可通过执行微生物监测程序进行验证。

2、在进行连续多天的无菌维持时,带传递舱的系统可每天进行采样,不带传递舱的系统可在表面灭菌后的第一天和无菌维持期的最后一天进行釆样,并对釆样进行培养。

3、通过周期性的采样分析,实现对舱内无菌维持情况的验证。

4、隔离系统出现故障或者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微生物污染必须进行调查。   

5、除浮游菌和沉降菌外,隔离系统内部表面可采用平面接触碟、不规则的表面可釆用拭子擦拭进行微生物监控,由于培养基残留会使隔离系统产生染菌的风险,因此,最好在检验完成后进行微生物监测,如果在检验过程中进行釆样,需及时清理培养基残留。

6、检验用具和供试品进入舱内的过程最可能造成微生物的污染,所以应确保进入隔离系统物品及传递过程的无菌性。

7、手套和半身服可能是另一个微生物污染源,尤其是用于处理无菌检验物品的手套,应当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yy/6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