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www.wxlianghong.com/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_悦读
_《漳南儒风》之五
江阎文/图
漳州儒学(三)功能
儒学的功能主要有藏书、刊印、教学和祭祀。
1、藏书和刊印
宋代,学宫东西两庑上各建御书阁、经史阁。这两座阁楼是儒学的书楼,具体藏书不详。
元延祐三年(年),总管张泉逸、教授高元子重修学宫,书楼位于明伦堂之前,进入路学即见书楼。
明代沿用元规,书楼曾数次修建,又名经阁。成化二十二年(年),飓风毁书楼等建筑,知府刘瀚重建,将书楼命名为“奎明楼”。明万历癸酉《漳州府志》在艺文志卷末附有府学藏书目录,有《高皇帝文集》《五伦书》《皇明政要》等书籍52种。
清代,书楼为双层楼阁建筑,一楼匾额“泮宫”,二楼匾额“海滨邹鲁”。
历代漳州儒学刊印书目不详。
大成殿侧景2、教学
(1)学生
由宋代到清代,官民子弟都可以进入地方儒学读书。
宋代,州学生员无定额。南宋时,州学生员少至百人,多至五六百人。绍定五年(年),知州李勋建小学,额数40人。
元代,路学生员额数不详。
明代,士子入儒学,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中的初级考试——童子试(简称童试)。参加童试的生员,不分年龄老少,统称童生。童试分县、府、院三级,依次进行,每三年举办两次。士子通过院试后称秀才,才能进入地方儒学读书。
洪武二年(年),定地方儒学生员额数,府学为40人。生员每月可领廪米六斗,故称廪膳生。洪武二十年(年),又增设增广生。宣德三年(年),定府学增广生额数40人。此后入学人数渐多,又于增广生外设附学生,不拘人数。增广生和附学生都不领廪米。生员初入学为附学生。各地提学官每三年举行两次岁考,将生员分为六等,一等前列者补廪膳生额,其次补增广生。漳州府学每次科岁考招收生员一百名。
清代,沿用明制。儒学生员额数在顺治、康熙年间有裁减、变更,至雍正年间定额数为廪膳生40人,增广生20人。附学生不限额。武学生附儒学,称武生,府学额数20人。
(2)讲课
儒学的教学,日常由学官或延请来的名师讲课教习。一些重视儒学教育的地方长官也会抽空亲自到学校授课。
宋绍熙元年(年),朱熹任知州,曾刊印小学书,并定期于每旬的第二天,率领下属到州学,为诸生讲授小学。每旬的第六日则到县学讲学。
元代,地方官员聘请学者为儒学教师。林广发,元代儒者,龙溪人,自号三溪,学识渊博,善古文,工唐诗,郡学三聘为诸生师。其子林弼,至正二十年(年)摄漳州教官。
明隆庆间,推官尹瑾闲暇之馀,便召集生员讲课,遇见豪爽之士便喜形于色。即便是童儒执经而至,他也会认真教诲。后尹瑾升迁离漳,遇见漳州来人,便询问旧日子民的情况和教导过的士子是否在德业上有所进益。漳州的百姓也很怀念他,建祠奉祀,并建甘棠坊。《甘棠》为《诗经?召南》的一首诗歌,主旨为怀念召伯,后引申为赞美、怀念官员的政绩和遗爱之意。
清康熙间,通判胡宫修朱文公祠,延请教师,广集士子,开展教学。甲寅之变后(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即年,郑经乘势攻打大陆,漳州为主战场之一),读书人见到军人和吏胥辄气嗌垂首。胡宫率先褒奖士人,提高了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漳州儒学——泮池栏板3、祭祀
在儒学举行的祭礼有释奠礼、释菜礼、乡饮酒礼等,以及设于学校之内的庙祠祭祀。
释奠礼是一项历史久远的祭礼。最初为祭祀先师之礼,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孔子的礼仪。释奠礼是儒学最隆重的祀礼,每年二月和八月的初四日,在文庙举行。历朝历代对祭祀礼的参与人员、祭品、仪式等内容都有严格、详尽的规定。州府主官主持祀典。
清代,大成殿内奉祀孔子神位,配祀四圣,两旁列十二哲位。两庑设先贤、先儒位。雍正三年(年),龙溪人陈淳列先儒位。陈淳是朱熹的学生,为南宋著名理学家,被誉为“朱门高弟”,人称“北溪先生”。道光五年(年),漳浦铜山(今属东山县)人黄道周列先儒位。黄道周是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文学家,因坚持抗清而英勇就义,是坚定的爱国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清乾隆帝称其为“一代完人”。
释菜礼,也是祭祀先师的礼仪,规模比释奠礼小。每月初一日于文庙行释菜礼。
乡饮酒礼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敬老仪式,每年正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在儒学举行。地方主官“敦请乡里中年高有德者为宾,其次为介,为众宾”。
除了上述祭礼外,学校之内还有历朝历代祭祀乡贤名宦的祠庙。南宋,州学内有崇学祠、先贤祠、四先生祠、辅教祠、东溪高先生祠等。明正德五年(年),知府陈洪谟在府学明伦堂之东建名宦祠,堂之西建乡贤祠。每年春秋二祭,祭礼于释奠礼结束后举行,由知府主持。嘉靖十年(年),知府陆金在大成殿西建启圣祠,祀孔子父叔梁纥。清雍正元年(年),朝廷追封孔子五代先祖,祀于一堂,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崇圣祠的祭礼与释奠礼同日举行,礼仪相同,不配乐。
编辑/版式:卢爽娜
责编:郑炳文
审核:许丽君
监制:蔡宇飞
漳州市图书馆
_漳州市芗城区大同路大同新巷3号
林枢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