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园地童年往事

那片曾经贫瘠的故土,赋予我坚强意志和顽强的生存能力,让我收获一笔人生财富。——题记每逢重大节日或周末闲暇之余,带上妻儿驱车距离城11公里的家乡---杨庙垭,看望90多岁高龄的父亲。车行驶在国道,转入张滩黄洋河大桥,经老区公所沿张杨公路曲折前行,驶入水利泵的一里八盘山,也就是鸡公崖,家乡渐渐清晰,再行驶2公里,熟悉的故土真正出现眼前,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山、那水、那村庄,把我带入童年的生活场景。杨庙垭,因为此垭有座不起眼的土地庙而起名的,这里主要住着刘、胡两大姓,垭的西边是陈姓大户,由于是湾,所以叫陈家湾,其实就是隔了个垭而已,这里有我儿时的记忆,记录着我童年的苦与乐。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经济很难提到首要地位,注定我的童年是贫苦的、饥饿的,贫困、贫穷伴随童年一起成长。那时的杨庙垭是很穷的。在生产队没黑没明干一年,家里有盈余十几块是很不错的,工分是不值钱的,却又是农民生活的主要依靠,男劳力一天10分工,一分工图0.02元,也就说男劳力一天最多挣0.20元钱,一般家庭最少四五口人,如何能够养家糊口,不贫穷才怪呢。这种贫穷表现在吃的穷,穿的穷,住的也穷。那时一天只吃两顿饭,顿顿是半饱状态,粗粮多,细粮少,细粮只在过年过节能换个肚子,有点油水。妇女坐月子,就是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一升(5斤)的小麦面粉,可想而知生活的艰苦程度。九、十月份,顿顿是红苕,我现在看见红苕胃就犯酸。我四弟打趣地说“早上红苕棍,中午不用问,翻个滚儿,晚上红苕片儿”,要么就是红苕糊粥儿,而玉米珍儿是很少的,是几粒玉米珍儿抬着一块红苕。11份太阳好的时候,把红苕切成片儿晒干,准备明年二、三月最艰难时的口粮,那是一年最艰难、最难度的日子,青黄不接,有时候会饿死人的。平日里是很难吃到肉的,炒浆水都是一种奢侈,一般都是饭做好放明油,一顿清水面是令人最向往、最嘴馋的美食。母亲的茶饭做得好,所以经常有公社、村干部派饭基本都是我们家;一个干部一顿饭是四两粮票、2毛钱,吃完饭走人时主动留下粮票和钱。一顿饭其实就是手擀浆水面(当时叫清水面),从来就没有炒菜喝酒,根本就没有那些奢侈美食。干部吃饭时,父亲也上桌陪着,不过两碗饭是不同的,父亲碗里是稀湯薄水的,桌上还另外舀一碗饭,让干部吃了再捡,干部是长眼色的,第二碗只捡一半。其实锅里没有了,有也是光汤了。干部吃饭时,母亲让我们都出去玩儿,以免我们望嘴口馋。等到干部吃完了,再喊我们回来吃饭,玉米珍儿已经下在锅里,剩下半碗清水面倒进锅里,搅拌均匀,一人半碗汤,吃得那真叫一个香,这相当于现在周末改善生活一样,碗都会舔得干净,生怕遗漏一丁点儿油珠儿。有时候会给派饭干部烙油饼儿,煮玉米稀饭。一般只烙一个油饼,也是等干部吃完了再喊我们吃饭。要么蒸红苕、要么煮红苕糊粥儿,剩下的油饼,每人很少一块,只是尝个鲜而已,吃得都很细发,像西安羊肉泡馍掰的那么小,慢慢吃着,有时舍不得吃,装在口袋里,到同龄人多的时候吃,好显摆一下,以示炫耀;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暗自发笑。那时是多么单纯、可爱,是穷的可爱、穷的无奈。最难过的是每年的二、三月,青黄不接,家里没有粮食,于是拿出11月晒的红苕片儿,磨成粉,掺杂玉米面,和面削削的,像现在的刀削面,里面要下玉米珍儿,调些浆水,放点盐,再放点明油。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这饭。这已经是度过最艰难时期的佳肴了。经常去外面抜些野菜回来,像齿芽菜、白蒿、荠荠菜、槐花、葛(藤)花、辣辣菜,都是用来度过二、三月的粮食了。到了四月份豌豆角开始能吃了,我们放学经常到豌豆地里摘着吃,吃得差不多了,再摘一些装在书包里,带回家煮着当饭吃,你别笑话、别闲言碎语,保命要紧呐,谁人顾及偷与不偷的问题。那时我们为什么盼着过年,是因为过年有好吃的,一年一套新衣服是最好的礼物,那时过年没有压岁钱或者红包之类的。有压岁钱也吓不死人的,要么2毛、5毛钱,能有1块钱压岁钱,比现在块都让人兴奋,因为穷呀,还记得那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现在还有几个人去捡一分钱呢?玉米浆粑也是儿时记忆的美餐。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掰下玉米穗剥成玉米颗粒,用手磨磨成玉米糊糊,里面放盐、南瓜丝丝儿、辣椒丝,用桐树叶子包好放在锅里蒸二三十分钟后,取出直接食用。现在街上卖的浆粑,已经没有儿时的味道了。童年时缺吃也少穿。一年只有过年才有一套新衣服,季节变换几乎没有新衣服的,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就是缺衣少穿的真实写照,老大穿不上了,洗了老二再穿,缝补了老三还可以再穿。那时没有内衣内裤之说,能遮住丑已经很不错了。现在能理解杜甫《石壕吏》中所说的“出门无完裙”的深层意思了。农历二三月或九十月,经常晒太阳,坐下来就一件事情,脱下衣服找虱子或跳蚤,由于没有换洗衣服,卫生条件差,身上经常长虱子或跳蚤。洗头用的是洗衣粉(山丹丹牌)或者是皂荚树上的皂荚摘下来洗衣服、洗头,或者是薏子草洗。脚上一般都是草鞋,上学才穿解放鞋或者母亲做得布鞋,雨天就光着脚丫子,贫苦人家孩子已经习惯这样生活,是家常便饭了。它却培养了我从小吃苦耐劳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存能力!这也是我从小收获的第一笔人生财富。到春夏季节,身上还穿着绒裤,秋衣秋裤五月份还在身上。周一到周五基本上能穿的体面的衣服,周六赶紧脱下来洗干净,周六周日穿的像丐帮的小乞丐,像要饭的一样。农活多,大部分是砍柴、砍刺、放牛、拔猪草、割草之类的;衣服像和狼打架一样,破烂的起条条儿,手被柴、刺划了许多血印,周一到校一般是不会把手伸出来的,人都想体面、有尊严的活着。衣服虽然破旧倒确干净,是父母教会我们勤劳、节俭、爱干净。正因为穷,所以在穿的方面没有讲究。春秋能遮住丑,冬天能保暖就满足了,问题是冬天不能保暖,棉衣棉裤都是直通通的,经常灌风,又没有内衣,脚上有鞋没有袜子,有时割棕树上的棕将脚包裹住。在缺衣少穿的年代里,布料都是二次利用的,裤子实在不能穿了洗干净,剪掉裤腿,做成短裤穿,剪下部分,母亲又舍不得扔掉,用来做布鞋的衬布,还可以用作弟妹的尿片儿,真的是“物尽其用,无所不用”的地步。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住房条件自然就差。几乎稍微好点就住的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条件差的是土木结构的草房。我们这里土木结构的瓦房稍微多一点,大部分是两间或者三间瓦房,屋内地面都是土地面,没有水泥地面一说,屋内要好看就是过年的时候秤几斤旧报纸一糊,再买几张年画贴上,堂屋中央一般都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挂像,很有时代感。记得我们起初是两间土木结构的列架房,后来又盖了一间正房和拖厦,共四间房子,拖厦是做厨房用的。列架房有个好处,冬天烤火烟子容易出去,不至于烟到眼睛流泪,起到一定的保护眼睛,当时可没有这一说,夏天凉快,冬天却冷。一家人在这样的住房条件下,生活了几十年,直到年,才重新翻盖了砖瓦房。现在我们那里已经看不到土木房,基本是两层以上的砖瓦楼房,土木房永远留在记忆里了。虽然那时吃、穿、住都很穷,儿时的我们却有着自己“丰富”精神生活和童年乐趣,这些乐趣稍稍冲淡穷的色彩,是真正的穷开心,穷快乐。童年的活碌最多的是砍柴、砍刺、放牛、割草、拔猪草、捡粪,前两个是力气活、苦力活,最辛苦了;后几个是乐趣,将牛朝坡上一赶,夏季下河洗澡、捉鱼、打水仗,洗的差不多了,三下五除二赶紧去割牛草,一般都是两三把草,捡牛粪就是一筐子(用蔑编的土篮子)。二三月或者九十月放牛,大部分时间是晒太阳,捉虱子。捉鱼是有技巧的,用石头砸或者用竹篮围,还有就是折下麻柳树的枝叶砸出黄水,鱼喝了这种水就晕了,再逮它,晚上回家放在锅里煎着,改善一下没有肉吃得嘴馋。到了豌豆、小麦收割时,生产队要打麦场,我们小孩就钻进麦垛里捉迷藏玩儿,或者打仗,没有人愿意扮演日本鬼子,于是轮流扮演,这样公平些。粮食收了,晚上要看公房,轮流安排看,以防粮食被人偷,轮到我们了,我们就去兄弟俩代替父亲去看守,一晚上记2分工,看公房,晚上有堂哥给我们讲鬼神的故事,有时也讲拐淡话儿,讲着讲着我们就睡着了。夏天晚上,坐在院坝边,父母也会给我们讲一些故事,有时候也讲自己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励志故事,不知不觉睡着了,后半夜父亲把我们一个个抱回床上。童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电影了,都是露天电影。为了看电影,放学后赶紧把父母安排的活干完,跑到二三十里外去看电影,最远跑到枣园巴山厂、张滩九年制学校(当时叫张小)、余家湾大队部、我们石门村大队部,远是远了些,但是很开心,这是当时最好的精神生活,大部分都是革命战争影片:像《小兵张嘎》、《两个小八路》、《董存瑞》、《渡江侦察记》、《五十一号兵站》、《羊城暗哨》、《闪闪红星》、《奇袭》、《英雄儿女》等等,也有古装电影:《野猪林》、《铁弓缘》、《三滴血》、《穆桂英挂帅》等等。这些都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已经很多年没有看电影了。童年精神生活还有看小人书(连环画),平时省吃俭用就为了买一两本小人书,一般都是两毛钱一本,不超过五毛钱,相互交换看,经常看别人的,时间长了,觉得不好意思。为了防止别人借了不还,于是就在小人书封三写上“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要你好看”,基本上都能按时归还,不然下次就借不到了。还有就是听广播里的儿童节目,像《小喇叭》、说评书,最吸引人的就是每天晚上七点半刘兰芳的《说岳全传》、《杨家将》,引人入胜,按时收听,没有办法丢下任何一回。过年的时候在院坝边做个秋千,来客人了和同龄一起荡秋千、滚铁环、打陀螺,老鹰捉小鸡游戏,放牛的时候一起打泥板儿、打响板儿、丢手绢儿、抓石子儿都是有趣的童年享受。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神州大地一声春雷,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年落后的安康实行土地到户,人民劳动积极性得以调动,劳动场面发生巨变,那种缺衣少吃住房条件差的局面逐步改变,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也升入初中,童年就这么结束了,童年生活永远成为历史,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因为童年留给我们美好回忆。每次回去都要和父亲说说话,唠唠家常,现在老人不缺吃穿,缺的是陪伴的说话人,需要精神寄托,每每和他聊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他经常说的最多的是共产党好,谁能想到今天的生活这么好,应该感谢共产党的政策好,过去想吃没有,现在想吃啥都有,天天都在过年,人老了不能吃太饱了,只能少吃。和父亲聊这些时,脸上露出愉悦的微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更多是子女回来看他,心里高兴,享受天伦之乐。每次临走时,父亲总是要送我一程,心里很不舍,我上车了,车子已经启动了,他还站在那里,远远地望着,家乡渐渐消失在车后,而父亲的身影高大起来,他的微笑留在心底;家乡的画面在脑海里清晰起来,因为我的根在这里,这里有我很多童年故事和记忆。童年是一部电影,经常在梦里回放,割舍不下故乡情;童年是一首经典歌谣,一直被传唱着;童年是一幅山水墨画,虽然没有色彩,却那么单纯、耐看,时常拿出来看看、晒晒怎么也不会褪色。童年赋予我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童年给了我毅力的磨练,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童年的美好,值得一生去珍藏与回忆!

童年往事

往期推荐:

“传承红色基因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汉滨初中建队日活动

汉滨区少队会

意气昂扬,扬帆远航——热烈祝贺我校第17届学生会成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爱在一元间

热烈祝贺汉滨初中游泳健儿在年陕西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中斩获佳绩

翰墨飘香儒雅人生——记初一语文组书法作品汇报展示活动

桃花溪之美

汉滨初中第38届田径运动会初三级组开幕式风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pf/6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