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我生活的动力,给了我自信和力量;
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使我学会了忍耐和坚强;
父亲是我终身的老师,教会了我仁慈和博爱。
本期/文/荐读/熊峻峰先生
我的父亲“熊长老”
.
我的父亲“熊长老”
峥嵘岁月(上)
“
熊长老
“熊长老”是基督教弟兄姊妹对父亲的尊称。父亲于年12月被湖南省基督教两会按立“长老”圣职,这既是无上崇高的荣誉,也是对他在浏阳基督教作出杰出贡献的肯定。父亲自年受统战部委托筹建浏阳基督教以来,二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复兴教会的工作之中,他的晚年无私地全部奉献给了浏阳基督教会。因此,教会弟兄姊妹对他的尊称是由衷的,是名实相符的。
父亲名叫熊善庆,年11月25日出生于东门镇下街一贫苦家庭,祖父靠打豆腐、蒸水酒等小本生意维持全家的生活。祖母鲁氏,共生育十胎,由于那个年代医疗条件不好,十个儿女只存活了六个,其余四个都已夭折,祖母最终在生第十个孩子时胎盘不下来大放血丧命。
有些回忆
值得用一生去珍藏
祖母逝世时父亲只有五岁,
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父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祖母逝世时他才只有五岁,与比他大两岁的七伯常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不上一顿饱饭,有时靠做伙夫的大伯偷偷做两个饭团子带回家给两个小弟弟充饥。祖父信奉基督归主后,长期外出传教,家里两个小孩无人照顾,几乎成了野孩子,父亲和七伯全身都生了虱子,后只好寄养在中岳井头丁家山姨祖母家。直至父亲七岁时祖父娶了继祖母钟氏,父亲两兄弟有继祖母照料,才过上稍微安稳一点的日子。
父亲自幼心地善良,为人忠厚老实。受祖父影响,他幼年受洗归主,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因家境贫寒没有条件供他读书,他当年就读的益阳信德中学和长沙衡湘中学都是教会办的免费学校。
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学生时代就有超常的组织能力,先后在信德和衡湘读书都担任班长,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他酷爱英语,读高中时英语能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可以用英语直接对话。他个子不高大,但身体结实,爱好体育运动,喜欢游泳和打篮球,当年在长沙衡湘中学是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父亲
学生时代留影
战斗在抗日前线正面战场的父亲,
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父亲高中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的烽火席卷全国,有着强烈爱国思潮的父亲,放弃当初报考医学院当一名救死扶伤医师的志愿,毅然报考了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黄埔军校,在黄埔18期毕业后开赴到抗日前线的正面战场。由于他表现突出,战功卓越,两年时间就提升为上尉军衔,担任国军第七战区总司令部无线电台台长。
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父亲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在集团军总司令部从事无线电台工作,总司令部是日寇轰炸的重点目标。因电台要日夜不停地收发电报,总司令部上空的无线电波很容易被日寇锁定。有两次防空警报拉响后,父亲他们刚撤离,炸弹就投到了总司令部,父亲他们的电台工作室即刻被夷为平地,如果转移稍慢几分钟,后果就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父亲一行三人去执行任务,在半路上车子拋锚开不动了。这时后面驶来一辆军车,父亲他们拦住这辆车请求搭车,但司机横竖不同意,发动车子就开走了。半个小时后父亲他们的车子修好了继续赶路,车子才行了几公里,发现先前那辆军车侧翻在路边,车上的人躺在路上,不是死就是重伤。见此惨景,父亲他们倒吸了一口凉气,庆幸没有搭乘这辆车。
母亲
怀我八个月留影
父亲二十五岁与母亲结婚,
年冬母亲生下了我。
父亲二十五岁时与同是基督教徒的母亲结婚。因早年祖父在永安镇传福音,父亲在永安生活了八年,自幼与母亲相识,青梅竹马,都是幼年受洗的基督徒,共同的信仰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他带着娇弱的新婚妻子踏上了抗战的征途,先后转战大半个中国。他们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和荆棘坎坷,夫妻俩同生死、共患难,携手走过了漫长残酷的八年抗战。
抗战胜利后,父亲所属的部队驻扎南京等待遣散。但最终国共和谈破裂,内战一触即发,父亲不愿打内战,毅然带着母亲开小差辗转数千里,回到了老家东门镇,寄居在大伯家,直到迎来解放。
年冬母亲生下了我,为吸取姐姐患病在行军途中夭折的教训,父母待我格外细心。我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得白白胖胖,很是逗人喜欢。大伯结婚多年,膝下没有儿女,故他们对我疼爱有加,夫妻俩整日抱着我不离手。大伯母连自己的洗脸盆都拿来给我接尿,可见他们当时对我有多喜爱。当时大伯夫妇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父母能将我过继给他们做崽。但父母对这件事情一直不表态,未置可否。年大伯母生了堂妹,大伯全家迁至上海,过继一事也就搁置下来了。
五十年代
我与弟弟合影
解放后为了生计,父母开了一家小百货店
父亲对做生意则很有头脑。
解放后为了生计,变卖了母亲所有首饰作为本钱,在东门街上开了一家小百货店。由于东门是一个山区小镇,当时交通十分闭塞,既没通汽车,又没通船,要调点货物进来全靠肩挑和土车子运。这样东门就有了一个专门从事采购货物的职业——“信脚子”。记得东门比较有名的“信脚子”姓陈,住在郭家井墈上,每逢货物到了,年幼的我会跟着父亲去他家提货,“信脚子”拿出调拨单来核对货物数量,委托方按调拨单上的金额付款。
父亲做生意讲究诚信和薄利多销。有些货直接从上海厂家用邮寄的方式调进,如自来水笔、年画等,这样价格比其他店子的都要卖得便宜。为方便顾客,他添置了修理工具,免费帮顾客修理手电筒和自来水笔,很受客户欢迎。父亲肯动脑筋,当时的护肤品“雪花膏”缺货,他就产生了自己动手熬制的想法,买来了熬制“雪花膏”的原材料,通过反复几十次的试验,终于成功熬制出了合格的“雪花膏”。由于父母诚信正直,善于经营,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顾客盈门。六年内弟弟和妹妹相继出生,加之继祖母健在,一家六口温馨和谐,在小镇上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父亲当时在小镇上算得上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又是军人出身,故在小镇上小有名气。解放初他就有一辆脚踏车(单车),这在当时山区小镇上是绝无仅有的。父亲的脚踏车经常被别人借去学车,小镇上很多人都是用父亲的脚踏车学会骑车的。他还喜欢吹口琴,他吹的口琴是和音,很有节奏感。
五十年代
父亲饰演京剧《打渔杀家》剧照
父亲的组织能力特别强,曾在剧团任副团长
我们兄弟俩自幼受父亲文化熏陶。
那时小镇上文化生活匮乏,为活跃镇上文娱生活,小镇上的人成立了一个湘剧团,父亲在剧团任副团长。由于他是搞无线电出身,他还兼职了舞台灯光和布置这块。当时小镇上没有电,戏台上靠两盏煤汽灯照明,电光布景靠多组串联的电池接手电筒的灯泡配上颜色玻璃纸来进行。后来父亲和下街的李医师等人又成立了一个京剧团,这个剧团没有湘剧团的人多,他们排练节目时我会经常跟着去看热闹。
父亲还牵头在小镇上成立了一支篮球队,队员都是当时在小镇上有点文化的人和围山学校的老师,父亲在球队任前锋,球队经常在街后背袁家祠堂侧边的坪里打球,小时候我经常在场边看父亲打球,还会给他记数全场共投进了几个球,打完球后父亲大汗淋漓回到家中,懂事的弟弟就会拿把蒲扇给他不停地扇风。
幼年时我兄弟俩与父亲的关系非常融洽,父亲出外有事或者会友,我们都喜欢跟脚,父亲也乐于带我们去。每天早晨,他都会到隔壁陈家豆腐店买一大碗水豆腐,回家分为几小碗放上白糖,我们兄妹三人一人一碗,吃得津津有味。有时候他心血来潮,会用凡士林抹在弟弟的头上,给他梳一个“飞机头”。
夏天父亲会经常带我和弟弟去河里洗冷水澡,手把手地教我们游泳。有一次父亲与朋友带着两岁的弟弟去游泳,游泳的河段是一个深水区,先前父亲轻松地踩着水双手托举着弟弟,游了一段时间后父亲感觉体力不支了,整个人就往下沉,这时父亲慌了,好在同伴帮着接住弟弟,俩人接力举着弟弟才游到岸边。从那次以后父亲再也不带我们兄弟俩到深水河段游泳了。
他对我们的管教是既宽松又严厉的,小时候我喜欢在家里墙上画画涂鸦,喜欢坐在做生意的柜台上玩,他都随我任性,从未骂过我。但他不像母亲那样温和慈祥,有时我们兄弟犯了事,惹他生了气也会动手打人。
父亲有点文化,母亲追求完美,为取我们兄弟的名字纠结了好几年。我在入学前只有小名,父母给我们取小名很随意,我叫“大毛”,弟弟叫“么子”,妹妹叫“细妹”,“大毛”和“细妹”很普遍,东门街上都有好几个同名的,唯独“么子”这一小名,当地绝无仅有。因此,弟弟的小名在小镇上有些“名气”,很容易被人记住。先前大伯给我取了一个名字叫“熊德甫”,父母没有同意,因为谐音成了“穷得苦”。之后父亲给我们各取了好几个名字,都被母亲否认了,认为不好听。直到我要入学了,不能再拖了,父亲取了我兄弟名字为“峻峰”、“少峰”,才获得母亲认可。后来取妹妹的名字“青斯”,母亲一下就通过了,这名字父亲心中自有他的典故。
六十年代
我的留影
父母当上了供销社的第一批职工,
父亲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
年政府进行对资改造,父亲带头响应,将全部资产(包括脚踏车)投入到刚成立的东门供销社,父母当上了供销社的第一批职工。父亲在供销社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热情服务。先前在东门挑货担下乡,每天清晨出发,傍晚返家,有时路程远的,如与江西交界的千秋等地还要借宿一晚。他每日一担满满的日用商品出发,换回一担农副产品和废品归家,就这样他走遍了大围山镇的每个乡村角落,热情地服务着边远山区的村民,用辛勤的汗水给他们带来了方便,受到山区村民的好评。
年后他就一直在分店工作,任实物负责人。先后在田心、毛田、金钟桥、中塅等分店工作,特别是在中塅分店一干就是十年。一名营业员,每天面对成百上千顾客,能做到人人满意,十年如一日,没有很好的口碑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工作如此之久的。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工作极端负责,经常加班加点。记得六十年代时,每逢除夕的年夜饭,我家都要等到晚上快十点了才能开餐,因为父亲还在营业,要待他服务完最后一名顾客,清理好店里的现金和账目后方可动身,还要步行十多里夜路才能赶到家里团聚。
过苦日子时,为了渡过难关,使我们三兄妹健康成长,父亲想尽办法,变卖了自己所有像样一点的衣服,换回了大米,给儿女们充饥。他在毛田分销店工作时,那里是我们兄妹最向往的地方,因为他会拿自己节约下来的口粮,给我们吃上一顿饱饭。在中塅分销店时,他为了不让我们兄妹挨饿,从未干过农活的他,开垦了几丘生产队丢弃的泉水荒田,自己扶犁掌耙,插秧施肥,通过辛勤的劳动,用汗水换回了二百多斤稻谷。他还利用节假日上山捡茶子,开荒种红薯,使全家挺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六十年代
我与弟妹合影
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
父母双双被清洗出供销社。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在极左路线的冲击下,一夜之间父亲由抗战英雄变成了“历史反革命”。他蒙冤受整,被游街示众、上台批斗、捆绑罚跪,饱受了各种摧残。家里多次被搜家,翻箱倒柜没有搜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最后拿了一段弟弟小时候玩的捡了邮电局废弃的电线,当作隐藏了无线电器材的罪证展览、批斗,可见那个疯狂的年代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到了何等程度。
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父母双双被清洗出供销社,年春节前,全家六口一齐下放到农村。当时父亲已年过半百,上有七十多岁的继祖母,下有十三岁的妹妹,加上一个多病的母亲,当时的困难处境可想而知。
父亲选择了他工作了十年的中塅插队落户,因为他在中塅分店工作时间久,在当地人缘好,用父亲当时的话说:那里占了地利与人和。我家落户的生产队是中新生产队,该队以刘姓居多。落户时没有房屋居住,只得租住东门下街刘六在乡下的两间危房栖身。该房屋外墙开了几条足有二公分宽的裂缝,住在里面真是提心吊胆。由于房子窄,没有地方做厨房,好在隔壁的邻居将他家的天井让出一半给我家,才勉强架起了锅灶。
父亲
退休时留影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顽强的意志与超人的毅力在父亲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那艰苦困难的日子里,顽强的意志与超人的毅力在这位昔日黄埔军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父亲学生出身,生长在城镇,从未接触过农活,但他不向困难低头,勇于面对困难,他号召和鼓励全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迎接人生的挑战。
父亲虽年过半百,但他从头学起,虽然他出一天工只有女劳力的工分,但他天天坚持出工,风雨无阻。每天清晨天还没有亮他就起床劳作,当人家还在睡梦中,他已经割回来满满的一担牛草。在下放农村十年的漫长岁月中,由于劳累过度,又缺乏营养,他瘦得只剩皮包骨。但他为了生存,为了家庭硬撑下来了。在他的带领下,全家人奋发图强,不但养活了全家老小,还在农村建了一幢新房。
粉碎“四人帮”后,终于盼来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父亲于年落实政策平反,重返工作岗位。为了消除影响,他选择了工作多年的中塅分销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熟悉的商业服务之中。两年后,他光荣退休,来到浏阳与我们住在一起。
六十年光阴,一个花甲,父亲坎坷的一路走来。他经历了少年的饥寒交迫、抗战的枪林弹雨、解放初的艰苦创业、供销社的任劳任怨、文革的蒙冤受屈。终于迎来了平反昭雪,苦尽甘来。退休后本应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上帝不让这位老人就此退休,新的挑战和使命正等待着他……
(未完待续)
ID:V-qilai|浏阳视觉西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