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铸ldquo秀丽湄洲rdquo

贵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5817683.html

导语:湄洲岛,又称湄洲屿,古代也称湄洲山、湄山,别称鯑山、鯑江。湄洲岛是妈祖诞生地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湄洲妈祖祖庙是天下所有妈祖分灵宫庙的不祧祖庭,而湄洲全岛景观更是秀丽瑰奇,明清以来,“湄屿潮音”被文人列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因此,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湄洲朝圣、祠祭及观光者,纷至沓来,同时留下的诗文也十分赡富,佳作迭出。湄洲诗咏内容,或描绘海岛风物,或重点吟咏潮音胜景,有的还结合叙事或借景抒怀,也有不少是咏及湄洲祖庙景观以及赞颂海神妈祖的。妈祖文化学者刘福铸教授从浩繁的史料中搜集到几乎所有吟咏湄洲秀美风光的古诗词,并分门别类予以逐一介绍和赏析,这对于我们眼下正在进行的“保护好湄洲岛”具有现实意义。所以“阿朱讲妈祖”拟从第期开始分期刊发,以飨读者。

一、描绘湄洲海岛之风光景物

历代描写湄洲岛壮丽海景的诗词很多。早在宋代,诗人刘克庄在《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中就有“湄洲屿隔雪涛中,闻此山川仿佛同”诗句,点出湄洲屿以海涛称胜。宋代后,吟咏湄洲海景之作代不绝书。如元代国子助教张翥在《湄洲屿》中有“乘槎欲借天风便,仿佛神山一发青”诗句,“仿佛神山一发青”,描绘在湄洲海上举目眺望,那远处的山川海岸仿佛一根头发般细小乌黑,表现了壮观的海景。

明代湄洲岛为海防要地,与南日、崇武互为犄角之势,扼守兴、泉二府之咽喉。成化十七年()进士、安徽南陵人陈效,字志学,于弘治十二年()以南京户部郎中来知兴化府,作者任兴化知府时至湄洲海上点兵后作《湄洲海上点兵观海有作》,诗云:

平生挟量等蜗牛,

今日雄观隘九州。

大地茫茫宁有外,

百川浩浩总归流。

云收岛屿依稀见,

日暖鱼龙自在游。

极目大东青一点,

问人云是小琉球。

诗中亦描绘在湄洲海上眺望,但觉“大地茫茫”“百川浩浩”,当天气特别晴朗时,站在湄洲山,甚至可远眺浩瀚缥缈的远处台湾。“小琉球”指的是台湾。

在湄洲祖庙西轴线旧庙区广场南侧,有一处摩崖诗刻,文字漫漶,诗题作《海上总戎叶正峰□□□□东望湄洲天姆岩观□□□次韵一律》,落款为:“大明隆庆六年春季奉议大夫温陵郡丞丁少鹤丁年书。”可知作者是明代江苏丹阳人丁一中(字少鹤,亦作肖鹤)作于隆庆六年(),时任泉州府(海防)同知(亦即郡丞)。诗中有“□□□峰明霁日,沧溟□□净风烟”等句,明显亦是以咏海景为主体。

明代文学家莆田人周婴,字方叔,崇祯十三年()赐进士,曾作《车寿叔于湄洲招,同林仁祖、梁明珍度文甲门,中流涛涌,予遂唱还,因集梁将军楼览海》七律,句云:

丹楼霞起少城东,

直视扶桑眄不穷。

大海为池趋槛外,

遥山如砺贮盆中。

该诗为万历四十二年()作者应湄洲游把总车寿叔(名应山)之招邀,与友人从文甲渡海赴湄洲观览后所作。诗中抒写了在湄洲海上的观感。湄洲视野开阔,于祖庙高处远望扶桑,不见尽头。大海仿佛一口大池,就在栏外;远山小得像块磨刀石,放置于大盆中,诗人想象瑰丽,比喻生动。周婴又有《湄洲杂诗》七律八首,其七有句云:

流波万里迥无堤,

天入南荒曙色低。

遥望夷州如点黛,

东封郁岛失泥丸。

同样是描绘海景之作。诗中描述遥望台湾,小如古时妇女的黑青色画眉;帝王封禅的海上仙山,更早已像泥丸消失无踪。

清末莆田林丙炎有《湄岛观澜》长咏一首,诗云:

浩浩乎沧海无垠,

不知其几千万里。

但见波澜雄壮兮,

突兀巍峨矗天起。

奔腾反覆任自然,

其渊其天无底止。

山根石罅击触回澜兮,

潮汐往来终靡已。

戈船楼船浮沉靡定兮,

出没风涛险可履。

其为声也,如雷鼓之轰轰,

百里震惊不丧耳。

其为状也,如雪山之叠叠,

千峰高耸立并峙。

我将买棹乘风遨游于其间兮,

意欲效钓鳌学乘鲤。

烧丹煮石求为海上仙,

此身长隐蓬莱三岛里。

本诗描写湄洲壮观的海潮,并由此生发种种浪漫想象。

清末莆田陈维新(字翼周)亦有《湄洲屿》五律:

一望水连天,

层层耸海楼。

云开蟾吐彩,

浪起蜃嘘浮。

几阵潮声沸,

三更夜色幽。

蓬山疑此地,

远眺费凝眸。

本诗咏湄洲山水相连的美景,勾画出一幅海波浩瀚,山环水绕的海景图,诗咏海上景观亦及于妈祖宫庙。

清莆田吴德昭《湄洲屿》七律有句云:

鯑江相望琉球界,

湄岛含烟带雨濛。

田舍千家疏密里,

渔村一派画图中。

诗中也指出鯑江(湄洲)与琉球(台湾)隔海相望,湄洲海上波澜壮阔,烟雾迷蒙。

还有莆人童五老作《湄洲屿》七绝:

巍巍洞天气势雄,

惊涛骇浪御长风。

奔腾银沫滔天举,

喜看布帆来去忙。

同样描绘湄洲大海之惊涛骇浪。

莆田二十四景,据说为清初进士林尧英兄弟所定,“湄屿潮音”名列其中。自清代至民国,吟咏湄屿潮音之作,指不胜屈。清顺治间岁贡莆田人方元俞(仲钦)就有《湄屿潮音》云:

湄岛风涛海岸深,

中流砥柱激波心。

岂因文子吹羌笛,

疑是舒姑好乐音。

瀑涨飞声鸣漱玉,

文澜接溜叶调琴。

渔歌唱出曾酬韵,

惹动神龙水底吟。

本诗描绘了听赏湄屿潮音的奇妙感受,仿佛听到汉代蔡文姬吹奏的胡笳,又如领略能令泉水倒流的神女舒姑歌吟。

清雍正间莆田岁贡黄彬(重侯)亦有《题湄屿潮音》七律云:

浩浩鯑江一屿临,

朝天阁上听清音。

声来远浦通潮汐,

韵送寒涛自古今。

别有宫商传鹤舞,

曾来风雨作龙吟。

移情不减成连操,

欲向此间学鼓琴。

本诗描写在妈祖祖庙之朝天阁,倾听潮音的美妙音律,那悟出琴师成连“移我情”而创作出《水仙操》名曲的伯牙,听到湄洲潮音,怕都要来此学习鼓琴矣。

清末莆田黄毓寅《游湄洲》诗云:

潮音听若阳阿奏,

屿影看疑海市浮。

终日登临难尽眺,

披图指点赖僧幽。

本诗写游览湄洲之所见所闻,重点亦点出“潮音听若阳阿奏”之妙,“阳阿”代指高雅美妙的乐曲。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此诗中还透露出当时导游者是湄洲妈祖庙僧人。

光绪二十五年()廪生黄石人戴绍郑也有《湄屿潮音》七律:

安澜久已庆天朝,

侧耳音闻海上潮。

嘡嗒从风如虎啸,

噌吰飞瀑为龙跳。

岂因石磬水间击,

疑是山钟日暮摇。

渔歌互答飘然去,

余韵无休昼与宵。

诗人把湄屿潮音形容为嘡嗒之钟鼓,生风之虎啸;噌吰之飞瀑,跳跃之奔龙。联想丰富,比喻生动。

清季莆田布衣诗人林津(号渔村)《湄屿潮音》:

湄岛潮流荡不平,

天妃庙口雷轰鸣。

涛声倒泻催夜月,

响杂渔歌唱晚声。

此诗亦描述于湄洲妈祖庙前可谛听如雷轰响般的涛声。

清代莆田诗人游潜《湄洲屿》诗云:

海中岛屿号湄洲,

值日潮来未肯休。

十万声军犹莫肖,

不关风响起飕飕。

该诗描写的则是湄洲祖庙山下之海潮和涛声,以“十万声军犹莫肖”为喻,气势不凡。

清朝末科进士张琴作有《湄屿潮音图》,又题写《题湄屿潮音图》五七律各一首。五律有句云:

鱼龙常拜舞,

山岳久低徊。

高阁通天阙,

寒星落酒杯。

七律有句云:

百变鱼龙开海市,

重阳风雨壮潮音。

神山欲到回帆影,

槎客曾经弱水深。

还有清末李虞生的《湄屿潮音》“孤屿碧波涌,潮来响巨音”诗句。这些皆为吟咏湄屿潮音之佳句。

另外,民国时期莆田诗人林弼的《湄屿潮音》云:

孤屿潮音激不停,

千番巨响自泫然。

朝天阁上倚栏望,

滚滚波涛接碧天。

本诗也记叙了作者登祖庙朝天阁,听赏“千番巨响”的“孤屿潮音”,并倚栏远望大海之壮观景象。

民国期间,不少莆田诗人所作的湄洲诗咏皆礼赞潮音。如林丙炎(升初)诗句:“轰轰雷鼓惊天震,海若游来驾六鳌。”类此诗句,不暇赘举。

(未完待续)

(照片均采自网络)

来源:阿朱讲妈祖

湄洲发布ID:meizhoufb

总编/詹智琼;副总编/周夷苏;图文编辑/高清华

欢迎投稿至邮箱:meizhou_gov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heshia.com/nsst/7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