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一首“棒喝”:观影元非有,观身一是空。如采水底月,似捉树头风。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众生随业转,恰似梦寐中!这是初唐诗人王梵志以佛理来关照人生的名作。你只知影子是虚幻的,殊不知,产生影子的身体,一样是空!一切有情众生都是随“业”而转,如在梦中!忙忙叨叨,浑浑噩噩的你,何时能开悟呢?再来看“诗佛”王维的这首《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是王维晚年刚开始在终南山隐居时所作。他自陈中年以后,颇有好道之心,但直到晚年才隐居终南。兴致来的时候常一个人出去走走,胜景乐事自个儿欣赏、自个儿陶醉。有时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找源流,有时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老头,于是跟他愉快地聊天,竟忘记了回家!人生,不是如此么?人生,不该如此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皈依佛门,自号香山居士,曾写下数百首禅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寄韬光禅师》: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此诗采用复辞对仗的形式,回环往复,又一气呵成。山门、寺院虽一分为二,但其源相同,皆为供佛;水虽分东西,云虽分南北,但同为水云,自性无异;花开前台,后台得见,钟声发上,下能听闻,一样都可以悟道。佛性是无所不在的!像韬光禅师达到的那种境界,真是令人羡慕!唐代文学家李翱任朗州刺史时,曾慕名入药山,拜访高僧惟俨,写下了两首著名绝句: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诗人前来问道,高僧只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话怎么使诗人顿悟的呢?水在瓶中,亦如云在天上,物性无别,万法归一。认清本心,则云之潇洒,水之恬静,其实相通。在天上,就做潇洒的云;在瓶中,就做恬静的水。只有把握住当下,才能够得到自在。这种自在,完美地体现在了峰顶月下,那一声长啸之中!所谓名师高徒,药山惟俨禅师的弟子德诚,也写有一首著名的诗偈《船居寓意》: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佛云,人生有“八苦”,其一曰“求不得”。而在诗中,主人公泛舟江上,垂下丝纶,意在得鱼;鱼既不食,则空载明月,悠然而归。求鱼而不执着于求,不得鱼又不执着于不得,委运任化,一切随缘,何等旷达!这难道不是一种应有的人生态度吗!/End.~如果您觉得还不错,别忘了点赞、转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