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317/5252023.html
共说今朝风日好
应招黄鹤再飞来
——年:伊秉绶先生的汉上行
■沈必晟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
62岁病逝后,扬州人仰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伊秉绶像伊秉绶一生主要活动于京师、惠州、扬州和宁化乡里,两次外放,时间都不过三、四年,但在他京官十年的任上,却有一次难得的汉上行。
一、赴汉之前
伊秉绶一生在外放前的远足,如果从童蒙起始,除在宁化乡里和京师之间,只有一次是和好友曾燠的山东之行,两人还一同造访曹州欣赏了牡丹⑴。那个时候,曾燠虽然小伊5岁,但已经在户部任职。其余的时间,伊基本上是在京师或京郊附近的游宴之举。
伊氏族谱年的伊秉绶,已经是居京的第十个年头。这个时候的大清天下,嘉庆皇帝已经垂拱三年,老太上皇乾隆还身子骨硬朗。这一年,伊秉绶的兆头好,先是获得京察一等的考绩⑵,让他为获得外放地方的道府官员有了基本的条件。其次是在这一年的5月,他有机会扈随太上皇和嘉庆皇帝一同到热河避暑,从《韩桂舲先生自订年谱》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记载“汉员随扈者二十六人,颇得唱和之乐”。
一路上,伊秉绶诗词不断,有《扈从过清河》《密云县》《夜渡白河》《九松岭》《长城谣》《常山峪遇雨》《石匣》《墙子岭》《黄土梁》《青石梁》《广仁岭》等。这些诗在伊秉绶传之后世的诗集《留春草堂诗抄》中都有,而《九松岭》《夜渡白河》的行书墨迹则在今天的伊氏书法集中也常常得见⑶。不仅如此,伊秉绶还在短短的随扈时间里绘就《滦阳扈从图》,京中师友纪晓岚、翁方纲、吴树萱、金学莲等竞相题咏⑷。十天半月功夫,又是诗又是画,创作激情喷涌。可以想见,伊秉绶彼时彼境的兴奋劲儿。
留春草堂诗抄5月26日,就在驻跸热河扈从唱和的第十天,伊秉绶再一次迎来好运气——奉上谕任湖南乡试副考官。按照《清实录》的记载,“(嘉庆三年五月)己丑,以户部员外郎钱楷为四川乡试正考官,户部主事乔远瑛为副考官。翰林院编修钱福胙为湖南乡试正考官,刑部员外郎伊秉绶为副考官。”
这一年,伊秉绶45岁,屡屡得到太上皇青眼的他的老父亲伊朝栋正好70岁。
伊秉绶隶书对联二、旅次汉上
外放做考官,当然是个美差事。伊秉绶接到上谕,即刻和同曹们从热河返京准备。返京后,他参加了由法式善邀约的唱酬雅集⑸,甚至还为素人先生朱本专门题写了“志于道,时乃功”的隶书对联⑹。这件作品至今在他的书法集中留存,从题款来看,应该是他正式出发的前一天——嘉庆三年六月九日,行书的款字略显做作。
临行前,已经“染病花朝节”、官至卿相、致仕就养的父亲伊朝栋,做了三首诗示儿,谆谆告诫——“恩许汝司衡,奉职在清谨”⑺。
六月十日,伊秉绶正式启程湖南典试。他一路上经行涿州、徐水,过刘伶墓、谒魏征、宋璟祠堂,渡淇水、过安阳,题画荷绝句于亢村驿站,收汉碑五石于希璜同年,渡过黄河,朗陵道中,伊秉绶与正考官钱楷互相酬答,一时“月临中天虹跨水,迎人列炬分清辉”(见《自琉璃河夜行至涿州》),感受到了“乘星轺、偕天使”的威仪,一时也“朝登车骑关路长,一骑直上神飞扬”(见《过车骑关》),绝少流露情绪的伊秉绶,在放马南下的驿路上,也不无自得起来。
伊秉绶行书条屏过了确山、信阳,伊秉绶一行就从当年的汝宁府进入了湖北境内,他在鄂境的第一首诗就事涉武胜关,属于当年德安府和汝宁府的界山,今天称作鸡公山。按照当年的驿路,伊秉绶的星轺应该是在杨家岗进入汉阳府,再折而东向,过孝感、黄陂,直到长江北岸的汉阳府治所在地⑻。
那个时候的大武汉,还被天堑长江自然分割成两个不同的区划,一个是江北的汉阳、汉口,属于汉阳府,一个是江南的武昌,属于武昌府,行政隶属各不相同。
现在的资料已经找不到伊秉绶在汉阳逗留的具体时间,只知道他登上了晴川阁,俯瞰了滚滚的、不舍昼夜的大江巨流,叹古追时、抚今思昔,一时兴起,有诗正好酹涛涛:
“江城如画浣征尘,愁绝梅花笛里人。
芳树影中明似镜,浴凫洲上碧如茵。
曾闻名士题襟遍,独上高楼拍酒频。
鹦鹉能言非善策,几多文彩叹弥衡。”
伊秉绶隶书光孝寺碑之一伊秉绶隶书光孝寺碑之二现广州光孝寺按照《大清一统志》汉阳府条目下的注文,晴川阁,在汉阳县东北五里,由明代嘉靖年间的汉阳知府范之箴倡建,意取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其建筑“飞甍绮疏,层轩曲循,宏敞骞峙”,又与武昌的黄鹤楼隔江相望,有“三楚胜境”、“千古巨观”、“天下绝景”之美誉,是“四方冠盖所必至”的佳绝胜地。
从伊秉绶的诗中看得出来,他的思绪宽放,绵密细致。一方面甫一乍到,江城的如画美景,恰可涤去路途的尘埃和疲倦,一方面或许因为汉阳同僚的盛情款待,饮宴之余不觉话多,在鹦鹉洲头,触景生情,忽然想到鹦鹉的多舌,想到了老父亲的叮咛,想到了弥衡击鼓骂曹的往事,不觉有所悔意,真是愁煞了“梅花笛里人”。
可是似乎汉阳府和武昌府的兄弟们安排的不错,渡过了长江的伊秉绶,又隔江登上了著名的黄鹤楼,这次似乎酒兴更浓、诗兴更高、情绪更好:
“岧峣?构俯江开,江色秋澄似泼醅。
乍可同流惟汉水,未将搁笔碍仙才。
晴川自让二千尺,大别对倾三百杯。
共说今朝风日好,应招黄鹤再飞来。”
古黄鹤楼明安正文画黄鹤楼位于今天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该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年)。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的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年),毁于光绪十年(年),此后在建国后的年才又一次重新修缮。
现武昌黄鹤楼夜景从伊秉绶的这首诗来看,时间或许已经立秋,眼前就是江城汉上两江汇流的绝胜景况,诗中说到的晴川阁也好、大别山(即是现在的龟山⑼)也好,都成了他今天登楼怀远、遥相酹酒的对象,他心情不错,风日正好,即兴写诗,既不妨碍李白的才情、也想招来飞去的黄鹤。
不知道这次黄鹤楼的阅历是否给伊秉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在这一年的前后没有资料显示他的进一步举动,但是在两年后的惠州知府任上,伊秉绶修建了多处游宴之所,其中之一就是在惠州的永福寺建招鹤庐⑽,以供同好士人文宴游赏,赋诗题咏。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的宋湘⑾,彼时被伊招为丰湖书院讲习,为此专门酬诗《招鹤庐歌》——“招鹤主人心如水,水边小结招鹤庐。……主人作庐招鹤栖,山头有月松有枝。主人作歌招鹤归,主人有客微和之。主人有鹤会须去,此庐历历西湖树”。宋湘笔下的主人作庐、主人作歌、主人有客的招鹤之举,似乎完全契合伊本人在两年前“应招黄鹤再飞来”的诗意。
而这个招鹤的行为,似乎又对好友曾燠以强烈的感染力。曾燠在10年后的湖北按察使的任上,专门在武昌修葺了招鹤亭,并进一步请黄均绘制《招鹤亭图》,一时在汉的文人雅士竞相题咏⑿,曾燠更是两次题诗跋画,这当然是后话了。
曾燠题跋《招鹤亭图》手迹之一招鹤亭图局部嗣后,伊秉绶继续南行,过岳州、渡湘江,一直到长沙府,主持湖南乡试。他在湖南的乡试阶段应该只有一个多月,9月试毕,即北返还朝,又一次路过汉上。
和初次到访汉上不一样,这次的再次经过,伊秉绶似乎更多的有访友的性质在。从鄂州驿站出发,他再次探访了身患疟疾的湖北知州徐镕庆,“谭少倾别去”。在徐的《送伊秉绶典试还朝序》中提到,其实在伊初次到访武昌时,就曾经专程来府上拜望他,只是可惜“余方外出”,到徐再去回拜伊秉绶的时候,“而君已行”。徐在京师时,和伊过从并不密切,入楚三年,和京师的朋友更是少有问询。但伊的两度亲自过访,还是让不太交际的徐镕庆知州感慨万千——“可见人生惟文字之交、道义之事相许,不以行迹隔,不以势分,殊不以山川间”。临行,伊秉绶还遗诗数首近作,并索书于徐知州。
从徐的记载来看,伊秉绶的诗歌近作都是这次南行典试途中的作品,涉及岳阳、长沙、洞庭、苍梧、湘山、黄陵。这里提到的黄陵,是个地名,在清代属于汉阳府,旧称黄陵矶,是东荆河上的重要码头,它上连天沔,下通长江,水运发达,曾经帆樯林立,商贾云集,素有“小汉口”的美誉。直到“肖家湾船闸”、“荒五里”大堤修建,才割断了东荆河与长江的联系,使得陆路交通取代了水路。到现在,黄陵经过多次的行政变迁,也早已并入武汉市的行政区划。从徐镕庆知州的这个记载来看,伊秉绶应该是在武汉三镇中的汉阳、再通过黄陵这个小地方,继续北返的行程。
伊秉绶还在武昌拜访了爱新觉罗桂芳,桂芳有诗相赠《戊午秋,伊墨卿比部典试湖南归经鄂渚,赋赠》⒀:“武昌城外柳初残,知己相逢一笑欢。
鄙吝顿消黄叔度,风流想见郑都官。
西曹旧誉冰台朗,南楚多才铁网宽。
欲采芙蓉盈手赠,暮江烟雨不胜寒。
五雨风轻送使星,沙平水软快扬舲。
持来玉尺心原素,看过君山眼倍青。
定有芳兰收楚泽,绝无瑶瑟怨湘灵。
知君异日东华梦,秋思还应落洞庭。”
爱新觉罗桂芳是满洲镶蓝旗人,嘉庆四年进士,历吏部、户部侍郎,兼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曾经嘉庆皇帝召对,被称赞为“奇才”。他和伊秉绶有相同的典试主持经历,得到皇上的充分信任,多年迭典顺天、江南乡试。年在武昌和伊相逢,或许就是爱新觉罗桂芳在江南迭典乡试、充任公务的时间。桂芳和武昌有缘,多年后,他“寻命往广西按事,授漕运总督。未至广西”,旅次途经的时候,在武昌病殁。
伊秉绶在武昌停留数日后,继续渡江北上,按照当年的驿路,必须经过汉口北上过滠口,从前述,再经过黄陵小镇,继而西向从双庙到孝感。在伊秉绶的《留春草堂诗钞》中,恰好就有一首《滠口题壁》:
“又食嘉鱼过武昌,王程记里重惊长。
中宵鹤梦翔寥廓,匝月山容特老苍
使者心斋黄叶馆,故人家指白云乡。
周诹敬备清宫对,净扫纔枪种麦忙。”
留春草堂诗抄卷一滠口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境内湖泊如珍珠般撒落,波平如镜。高低山峦似翡翠叠起,郁郁葱葱。碧波万顷,杨柳依依,茶叶田田。伊秉绶在如此美景的王程驿站里,得到同僚的款待,“又食武昌鱼”。多年后脍炙人口的诗句,不知道是否从这里获得灵感?但是在这里,在中宵独卧时,伊又一次与鹤梦归、对山晤月,他似乎又回想到初访汉上时,适浣征尘、招鹤于飞的雅致,又回想到泼醅对倾、笑拍酒频的热闹。和伊秉绶同时返京的主考官钱福胙,无独有偶,在这样一个薄寒秋气的驿程里,居然也“愁人一夜浑无寐”(见钱福胙《竹房遗诗》之“滠口题壁”),想来,清晨就要离别汉上,一种愁绪,总上心来。
当年十月伊秉绶的隶书作品三、汉上别过
也巧,过了楚地,伊秉绶的返京途中,除了在新郑还有诗外,一路上再也没有文艺范的情绪,应该是归心似箭,不遑遐想,等他回到京城时,已是“雪花落水尽”的冬天。
嗣后,伊秉绶很快就绘制了《湘江撷秀图》,以记录他的这次难得的楚南典试之行,不久,还在他刚刚回复到京城如常的唱和酬答生活中,就传来上谕,伊秉绶擢升,出为惠州知府。
注解:
⑴曾燠(-),字庶蕃,一字宾谷,晚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官至贵州巡抚。清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被誉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曾廷澐之子。在《留春草堂诗抄》(民国十九年石琴吟馆本)中,有多篇关于这次山东之行的诗词作品,如《邹县谒孟子庙》《高唐州》《过赵北口》《寄韩桂舲比部崶二首》等。
⑵见《伊氏族谱》卷八记载。按照清制,京官的考绩称作京察,每三年一次,列为一等者,加级记名,以备外用。
⑶见《伊秉绶书法精品选》西泠印社出版社,年5月版,第、页。
⑷钱楷《自滦阳奉命典试四川,旋都途次,杂成八首寄同直诸公,末二章兼柬吴少甫前辈、伊墨卿同年》有句“扈从图成觅句频”,并有自注云“墨卿写小影”。
⑸法式善(—)清代官吏、文学家。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别号时帆、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官至侍读。乾隆帝盛赞其才,赐名“法式善”,满语“奋勉有为”之意。法式善曾参与编纂武英殿分校《四库全书》,是我国蒙古族中唯一参加编纂《四库全书》的作者,著有《存素堂集》、《梧门诗话》、《陶庐杂录》、《清秘述闻》等。在伊本人的《留春草堂诗抄》和法式善的《存素堂诗初编录存》中,都有诗明确指认该年的六月初九日,法式善邀请同人们在李东阳西涯旧址观荷雅集。
⑹这副对联作品见《伊秉绶书法精品选》西泠印社出版社,年5月版,第49页
⑺见伊朝栋《赐砚斋诗抄》中“儿子伊秉绶典试湖南,作诗三首示之”诗,清嘉庆十二年()扬州郡斋刻本。
⑻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年4月第1版。
⑼见万琳主编的《墨舞晴川》第页,该书沈必晟任学术主持、陈振濂作序,湖北美术出版社年9月第1版。
⑽见《惠州西湖志》,张有仁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根据民国版再版。
⑾宋湘(7—)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⑿见朱莉主编的《豪素生春——武汉博物馆藏清代书画珍品录》,该书由薛龙春作序,文物出版社年3月版。
⒀见爱新觉罗桂芳撰的《敬仪堂诗存》,道光十三年()刻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