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这里是NaNa
很高兴可以在这里和大家相遇
接下来请跟着NaNa的脚步
一起来探索
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镇吧!
新场镇地名由来
新场曾先后称为:“石笋滩”、“石笋里”、“新场”,又名“南下砂”。
新场地处黄浦江东岸,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长江水夹带泥砂沿海岸线南下,在和钱塘江水汇合时受江海潮汐作用而沉积下来,逐渐形成陆地。新场成陆于唐代中、后期,距今约多年。当时,新场位于浦东南部,故称“南下砂”。
据光绪《南汇县治》记载:“石笋滩在新场受恩桥西,当南五灶港曲折处。今名石头湾。土人言河底尚有青石片……”。新场地处杭州湾喇叭口、钱塘江北岸,为了抵御海潮的冲击,在当时还是海滩、包家桥(又名受恩桥)港西首曲折处(即今新场镇新西村2组斜桥下三划洋),打下一批石桩,后被泥砂淤没埋深,在开挖疏浚时,发现有石芴,其状与竹笋无异,故称“石笋滩”。
《南汇县志》
随着生产的发展,盐民、农民不断迁居“石笋滩”,盐贩、商贾集聚,并于南宋建炎二年(年)建镇,就取名叫“石笋里”。不少文人墨士被此人丁兴旺、环境优美的景色所熏陶,纷纷赞美新场。宋朝张荣所作“过鹤沙诗”就是佐证:据《两浙盐法志》载:“元迁盐场于石笋里,名新场。”又据《鹤沙瞿氏族谱》转引《鹤沙志》记载:“元初迁下砂场于此故名”。这里指的是在元初将下砂本场迁于石笋里,人们称下砂本场为“老场”,称这里为“新场”。从此“石笋里”就改名为新场。
《两浙盐法志》
新场成镇于宋,发展于元,到明代已有“浦东十八镇新场第一镇”(《弘治上海县志》)之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新场原为下沙盐场南场,宋、元年间,两浙盐运司署迁建于今镇区北,并新迁盐场于此,相对下沙老盐场而得今名“新场”,意为“新的盐场”。明清以后新场盐业生产逐渐淡出。
新场发展历史
新场古镇原称石笋里,公元10世纪以前,这里曾是东海之滨的一片沙洲,人们在这里挖沟引咸潮,兴灶煮海盐,逐渐形成为一处市集繁盛的老盐场,在宋代称为“下沙盐场”。宋建炎年间(-)两浙盐运司署迁到下沙,元初又迁至下沙的新盐场,一些随宋室南渡的氏族和江南县府的商号也相继迁于此,“新场”日益兴旺。自此,在黄浦江畔的上海,逐渐形成了一个“因盐而起”的特殊市镇——新场镇。
明清以降,海滩东移,陆地拓展,盐田逐渐消失,而那些盐民的后裔们却顽强地生息繁衍下来,由此这块土地逐渐形成鱼米之乡,商业逐步发达,行号日趋齐全,成为上海东南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加之地处江南,气候温润,河网纵横,丰富的物产和浓郁的水乡风情,造就了一个既有海滨古盐文化的特殊文化地理特征,又有江南水乡典型特色的城镇形态风貌的新场镇。
盐业在新场兴起
这是一座“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古镇,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新场也逐渐繁华起来。盐在古代可谓是大宗商品,生产鱼盐的地方,工商贸易也一定发达。元明以后随着商业贸易,市面渐趋繁荣,逐渐超越周浦,成为南汇第一大镇。
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商人盐贩纷纷聚集到这里,于是新场人口急剧增加。当时镇区歌楼酒肆,商贾云集,其繁华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有“新场古镇赛苏州”之誉,是当时浦东平原上的第一大镇。后来因盐场变迁以及战乱等变化,曾几经兴衰,但新场镇仍是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江南水乡古镇。新场古镇上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雕刻精致的一座座石拱桥,傍水而筑的民居,高垒的石驳岸,沿河人家的一座座马鞍形的水桥,这与周庄、朱家角等地的小镇非常相似。
伴随盐业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各地盐商蜂拥而至。当时“经国之费,盐税为重”,成为纳税大户的新场也使得盐署衙门、税务机关、监察机关等行政机构相继落地于此,并驻守重兵保护。盐业发展、社会安定,由此推动新场经济、贸易、航运、金融行业全面繁荣,进入“小小新场赛苏州、十三牌楼九环龙”的鼎盛期。新场留存下了大量历史遗迹。河道的走向分布是当年盐场的格局,不少地名、桥名与盐场有关。如新场东侧的条条河道,是当年煮盐“灶”的所在,被称为“灶港”。“衙前桥”,则指当时盐衙前的“众安桥”。此外,还有东仓桥、西仓桥,则是盐仓所在地。
而盐业经济的繁荣,更催生了新场民俗、文化、娱乐的兴盛。如果追根溯源,今天古镇流传下来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锣鼓书、江南丝竹、浦东派琵琶;卖盐菜、南汇灶花等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接财神、水龙会、舞龙狮等民俗节庆,以及船行、绳坊、竹木作等手工作坊,大多缘于此。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