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熙宁年间,曾两度拜相,推行新法。他的政治主张、改革精神、文学成就,彪炳史册,他高洁的人文品格,感人至深。王安石虽然生在江西,却是在南京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而后又两度在南京为亲人守孝,三次在南京担任知府,晚年在南京归隐,死后葬在钟山脚下,前后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年。今年适逢王安石诞辰周年,我们特意搜集整理了王安石与其在南京的隐居住所——半山园的部分资料,展现其与半山园的不解之缘。公元年,56岁的王安石二度罢相,退居江宁。在江宁城外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他建起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宅院,起名半山园,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近十年时光。史书记载,半山园原名白塘,是东晋名士谢玄及其家族子弟聚居之地。因为此地距离江宁城和钟山顶各有七里,恰处在山林与城市的中间,所以王安石将此处起名为“半山园”。作为王安石精心选择的字眼,“半山”既是路途里程的实写,也是他晚年心理的一个象征——自己两次担任宰相,推行新法,却又功败垂成,罢相归隐。恰如登山至半,顶峰在望,奈何风狂雨骤,只得下山。不甘、无奈、沮丧以及东山再起的期盼,种种复杂矛盾的心态,都揉进了这半山半园当中。晚年的王安石更是以“半山”为号,其心境可见一般。
“今年钟山南,随分作园囿。凿池构吾庐,碧水寒可漱……”在写给自己的女婿蔡卞的诗中,王安石详细描述了营建半山园的过程,并邀请女婿前来赏园观景。但这个被王安石夸赞不已的半山园其实十分简陋,甚至连围墙也没有。《续建康志》中记载:“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他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人出于安全考虑,劝王安石还是筑一道围墙,王安石没有采纳。
“移床独向秋风里,卧看蜘蛛结网丝。”在乍起的秋风中,对着忙碌的蜘蛛,体会着投老归来的悠闲。在王安石眼里,半山园仿佛是陶渊明的武陵源。“城郭山林路半分,君家尘土我家云。莫吹尘土来污我,我自有云持寄君。”江宁城的尘土喧嚣与钟山的青溪白云形成鲜明对比,王安石在“半山半园”之中开始了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涯。
辞别京城时,宋神宗曾经送给王安石一匹好马充当脚力,回江宁后王安石又买了一头驴。游山玩水时王安石总是或骑马或骑驴,从不坐轿。有人向他建议,年纪大了应该坐轿,骑马骑驴不安全,王安石却说坐轿子是拿人当牲口,不习惯。元丰初年,王安石的马匹死了,他便专门骑驴,还雇了一位老兵给他牵驴。
在钟山四野,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长者,穿着普通的衣服,骑在一头黑驴上,旁边跟着一位迟钝的牵驴汉子。有一次,《清虚杂著》作者王定国恰巧碰见王安石骑驴而出,便上前问他准备去哪里,王安石回答:“如果牵驴的老兵在前,就随老兵牵到哪里算哪里,如果牵驴的老兵在后,那么就由驴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有时,王安石也会乘坐小船,沿着半山园边的青溪,转潮沟、运渎,驶入秦淮河,再到城南的雨花台,或者到城西的清凉山、赏心亭。山边河畔,小桥流水,让他流连忘返。“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也常常勾起他的怀古之思。
元丰七年(年),王安石生了一场大病,神宗皇帝派医到江宁为其治病,病愈后王安石上书皇帝请求将自己的住宅改建寺院,神宗同意并赐牌匾,半山园于是改为“报宁禅寺”,又称半山寺。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在半山园。”半山园改为报宁禅寺后,王安石另在秦淮河畔租了一个小小的独院居住,两年后病逝。半山寺院建成后香火旺盛。明朝初年朱元璋兴建南京城墙,半山寺因靠近皇宫而被划入禁地,寺庙就此荒废。清朝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在故址重建半山寺,咸丰时被毁,同治九年重建,宣统时重修。今址在海军指挥学院内,分为东西两院,中有院门相通,旁边靠近明城墙的小山上有半山亭一座。作者:邱淑群、黄力鹏
主管海军指挥学院政治工作处主办
教研保障中心新闻文化室刊期
第期
监制:周亦民
责编:曹云波编辑:新闻文化室值班编辑邮箱:hjzhxysina.